强迫症OCD (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一.定义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这些习惯包括自身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是非常痛苦、徒劳而又很难自己克服的)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强迫症的基本特征是由严重的,周期性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二.临床症状①强迫观念患者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比如怀疑、回忆、穷思竭虑等②强迫行为患者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如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计数以及仪式性动作等等。
三.类型1.清洗和清洁(会把精力集中于担心自己被污染或是因为某些物品或环境而污染了别人)2.检查(有检查仪式的个体会通过过度重复地检查潜在的不利情况来试图阻止糟糕的事情发生)3.重复(故意重复一些行为来消除或是缓解头脑中某种害怕的想法)4.排序分类(特别注意按一定的方式安排周围的事物,有时这意味着平衡地,用某种特殊的形式或位置来布置事物)5.囤积(有囤积行为的个体会收集别人看似无用的东西,有这种强迫形式的人被驱使睇收集东西的理由是,以后的某个偶然机会可能就会用到这些东西)6.精神仪式(会用一些特别的想法,又叫做思想强迫观念,来解开或取消令其痛苦的萦绕于心的想法,突如其来的念头或是图像)7.“单纯”型强迫观念(会长期地固着于一些冲动的烦恼的想法,去不会产生仪式性的观念或是行为)特别注意,强迫症患者通常有不止一种类型的强迫观念和行为。
四.临床症状一、强迫观念即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一)强迫联想:反复联想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
(二)强迫回忆: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不能克制,非反复回忆不可。
(三)强迫疑虑: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
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确实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
不然则感焦虑不安。
(四)强迫性穷思竭虑: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反复思考,明知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如反复思考:“房子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
”(五)强迫对立思维: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
二、强迫动作(一)强迫洗涤:反复多次洗手或洗物件,心中总摆脱不了“感到脏”,明知已洗干净,却不能自制而非洗不可。
(二)强迫检查:通常与强迫疑虑同时出现。
患者对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复检查,如反复检查已锁好的门窗,反复核对已写好的账单,信件或文稿等。
(三)强迫计数:不可控制地数台阶、电线杆,做一定次数的某个动作,否则感到不安若漏掉了要重新数起。
(四)强迫仪式动作:在日常活动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动作,如睡前要一定程序脱衣鞋并按固定的规律放置,否则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脱。
三、强迫意向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十分苦恼。
如母亲抱小孩走到河边时,突然产生将小孩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患者却十分紧张、恐惧。
四、强迫情绪(obsessive emotion)具体表现主要是强迫性恐惧。
这种恐惧是对自己的情绪会失去控制的恐惧,如害怕自己会发疯,会做出违反法律或社会规范甚至伤天害理的事,而不是像恐怖症患者那样对特殊物体、处境等的恐惧。
1.强迫观念:有某些想法或表现的出现明知是不恰当的或不必要的,并引起紧张,但无法摆脱。
如出门后想起门或抽屉是否锁好;信寄出后常想起地址是否写错;反复思考一些无实际意义的问题。
2.强迫情绪:出现某种难以控制的不必要的耽心,如耽心自我控制能力、精神失常、出现违法或道德的行为等。
3.强迫意向:感到内心有某种强烈的内疚在驱使力,或立即行动、从不表现为行为,即使患者感到非常紧张和耽心。
如感到自己立即想从高处往下跳的冲动意向。
4.强迫动作:如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或对抗强迫观念而表现出来的。
5.重复动作或仪式行为。
如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洗手,为了详细而产生的仪或行为等6.强迫情绪:出现某些难以控制的不必要的担心,如担心自己丧失自制会做出违法、不道德行为或精神失常等7.强迫洗涤:常见有强迫洗手、洗衣等。
如有位医院挂号员,她认为接触一些肿瘤病人的门诊卡可以"传染"到肿瘤,如她的手再接触到家门把手,则认为会间接传染给自己家人。
于是每次下班回家总是喊家人开门,她则高举双手进入,然后反复洗手,内、外衣服全部换洗,直到深更半夜才吃点夜餐就寝。
8.强迫计数:患者见到某些具体对象(如电杆、台阶、汽车、牌照等)时,不可克制地计数,如不计数,患者就会感到焦虑不安。
强迫症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患者明知强迫症状不对但无法控制,因为一旦控制不去做,就会出现紧张,心慌等严重的焦虑表现,为了避免焦虑的发生,患者只好去想、去做。
这个特点称之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
2. 患者能够意识到这种强迫的意识和冲动来自于自我,而不是来自于外界,是自己的想法。
新得病的强迫症患者一般都会有明显的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如果患者患病时间较长,那么他可能已经适应了这种强迫症状,因此自我的强迫和反强迫变得不那么强烈。
这是诊断强迫症的关健点。
因为从临床上看的话,有一些不典型的强迫症患者,发病一段时间后出现了精神病性的症状,诊断可能会因此被误改为精神分裂症。
因此,及时识别强迫症状的特点,并加以合理的药物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帮助。
还有一种广义的强迫障碍介绍给大家了解一下,叫做强迫谱系障碍,这一类的疾病具有类似的特点:表现为反复出现的观念和/或行为,症状反复出现而且难以控制。
包括:强迫型人格障碍,躯体变形障碍,疑病症,人格解体,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拔毛癖),成瘾行为(病理性赌博、强迫性性行为强迫性购物、网络成瘾)五.病因强迫症是一种病因比较复杂的心理障碍,许多研究者分别从神经生化、遗传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途径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解释。
以下列举几种主要的假说及影响因素。
一、观察学习假设根据学习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
由于原初的焦虑-诱发刺激联结(无条件反射),经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而获得了实际的焦虑。
这样,事实上,个体就已经习得了一个新的驱力。
虽然强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旦获得之后,个体便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每当发生焦虑的时候,采用强迫的方式,个体的焦虑便得到了缓解,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人的强迫。
并且,因为这种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驱除了个体的获得性内驱力(焦虑),因而逐渐地稳定下来,成为习得性行为的一部分。
二、系统家庭假设这种假设认为,病症表达了系统的破坏,而这个系统存在于人际关系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结成了一定的系统。
在这里,个体的行为是由于他人的行动影响所致,反过来,他也会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去影响他人。
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头和尾,主要依据"彼此吸引"的原则来进行互动。
三、Rachman-Hodgson假设Rachman & Hodgson在分析了一些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导致强迫症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1.遗传因素;2.情绪失调;3.社会性学习;4.对于特殊经验的学习。
他们假定,强迫症是一个连续变化发展的行为模式,由于上述几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相继作用,导致个体最终演变成强迫症。
四、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病理的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防御机制不能处理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于是产生了强迫性症状。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是理解所有强迫症的关键。
当本我的情欲与攻击驱力和超我要控制和调节这类驱力发生冲突时,自我如果不能运用理性机制来调节它们的冲突以及缓解冲突引起的焦虑,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避免焦虑,如压抑、投射、反向形成、固着等。
假如这些防御机制不足以抵御或缓解这些焦虑时,为了替代本能欲望冲动,强迫症性冲突就产生了。
由于本我要寻求的表现的本能冲动处于潜意识领域,自我就很难意识到其冲突的真正对象,因此就体验到莫名的恐惧、焦虑。
所以,焦虑被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是强迫症最基本的核心症状。
当焦虑转换为躯体症状时,则表现为癔症的转换性症状;焦虑被分离出意识时,则表现为癔症的分离性症状;当焦虑被转向外部世界的对象时,则表现为恐惧症;当焦虑被隔离开时,则表现为强迫症;如果焦虑被直接体验,则表现为焦虑。
这些症状可理解为"妥协形成"或自我企图来整合自我驱力、超我与现实的结果。
五、条件反射巴甫洛夫以大脑皮层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来解释本症的生理机制。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不但人类正常的行为方式是刺激―反射的结果,病态的行为反应已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强迫症的产生可能就是如此。
经典的条件反射的模式把恐怖症看作是学得的恐惧反应。
华生做过一项实验,一个名叫Albert的小男孩年仅九个月,身体健康,天不怕地不怕。
他们趁Albert不注意的时候,突然敲响一面铜锣,这声突如其来的巨响终于把小Albert吓哭了;不仅如此,配合铜锣刺激,他们还使Albert学会了对先前并不害怕的小白鼠产生了恐惧反应;经过3个月的反复实验,这种恐惧反应甚至进一步泛化到狗、兔等动物或皮毛衣物等。
操作条件作用的观点是,受到强化的行为就容易保留下来。
这在强迫症中看得最清楚:强迫礼仪常常是一种可减轻充满恐惧的强迫性思维的行为,所以不管这个行为多么愚蠢或不合理,它还是继续下来。
例如,患有强迫性核查症状的病人,会不断地检查他们是否把门锁好,是否把衣服叠好,是否把灯关掉等等。
他们需要以固定的、礼仪式的方式把各件事情做"好",他们被这种需要困扰着。
Roper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以了解被试的检查反应。
在被试的仪式动作前后对他们进行估量,可以发现核查前焦虑有明显的增长,而在核查后焦虑有所减轻。
这说明他们的强迫性核查行为在得到强化。
通过强化习得的强迫症行为可能"有意义",也可能是偶然的结果。
研究发现,有复视等癔症症状的飞行员似乎有一种与焦虑来源直接有联系的症状;与此相反,许多强迫症状只不过是变化不定的意外事件的结果。
六、素质特别是病前人格在本病病因中起重要作用约2/3的强迫症病人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
其主要表现为:力图保持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他们注重细节,做任何事都力求准确、完善,但即使如此也仍有"不完善" 、"不安全" 和"不确定"的感觉。
他们或者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决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者表现为固执倔强,墨守成规、宁折不弯及脾气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