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行政权配置第一节行政法基本概念一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
二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一)概念:行政关系,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
由行政法规范予以调整的行政关系即为行政法律关系。
(二)行政关系的种类:1 行政管理关系: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2 行政法制监督关系:监督主体:(1)国家权力机关外部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2)司法机关外部监督:各级法院和检察院(3)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上级行政机关监督;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监督(审计和监察);行政复议(以上属于国家权力监督,属直接进行监督)(4)执政党的监督(5 )社会组织(政协、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和个人的监督(6)社会舆论的监督(以上属于非国家权力监督,属间接进行监督)监督对象: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其他行政执法组织、人员3 行政救济关系(信访机关;行政复议机关;人民法院)4 内部行政关系(1)行政主体与行政公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公务员法调整)(2)行政主体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行政组织法调整)主要包括:A行政机关之间(纵向的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横向的平行行政机关之间;斜向的不同级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所属机构(如部与司、局、处等)、派出机构(或机关)之间)B 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的组织之间的关系 C 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特定行政职权的组织或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1 受托方是否必须接受委托;2 双方的地位是否是相等的;3 受托方越权的后果;4 委托关系一旦形成,双方即是否构成了行政关系(合同关系、领导关系或管理关系?))(三)行政关系间的地位:1 行政管理关系:最基本的关系2 行政法制监督关系和行政救济关系:派生的关系3 内部行政关系:从属的关系注:内部行政关系和外部行政关系(前三种)的交叉三行政疆域(一)行政国家:“守夜人式国家”→“行政国家”→“有限政府”行政“疆域”的大小,取决于相应的时代、相应的国度、相应地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政治体制以及执政者所信奉和推行的治理理论(“全能政府”理论、“无为而治”理论等)(二)行政疆域扩张的原因1 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保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必须;2 是对国家作用的认识误区所致。
(三)行政国家异化(政府失灵)的表现1对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威胁;2 腐败和滥用权力;3 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4 人财物资源的大量浪费;5 行政国家、全能政府导致人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退化第二节行政机关一行政机关概述(一)行政机关的含义:1 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设置;2 行使国家行政职能;3 国家机关(二)行政机关的性质和特征:1 性质:执行机关(相对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主体(相对于行政相对人)2 特征:行使行政职权;组织体系实行领导从属制;决策体系实行首长负责制二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行政组织: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的统称(一)中央行政组织:1 国务院(行政机关)2 国务院办公厅(行政机关或行政机构有争议)3 国务院部委行署(行政机关)4 国务院特设的直属机构(行政机关)5 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行政机关)6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行政机关)7 国务院办事机构(行政机构)8临时机构或议事协调机构(行政机构(二)地方行政组织:1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关)2 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行政机关或行政机构有争议)(行政公署;街道办事处;区公所)3 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部门)(行政机关)注:(1)乡镇级政府无职能部门;(2)行政公署设职能部门(行政机关或行政机构有争议)4 地方政府和其职能部门的内部机构(行政机构)5 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行政机构)6 临时机构或议事协调机构(行政机构)(三)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组织:1 自治区2 自治州3 自治县(四)特别行政区行政组织三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一)范围:任何组织都可以被授权,常见的有:1行政机构:A 内部机构(专门的内部机构和一般的内部机构); B 派出机构;C 临时机构和议事协调机构2公务组织(是国家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某项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如中华体育总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设立的公平交易局)A该组织是行政机关设立的并直接归属于其领导或指导;B该组织是事业组织不是行政组织;C 该组织在一般情况下受行政机关委托而代表行政机关实施行政,但在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的情况下取得行政主体资格3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授权之前是以普通法人组织成立的;行政机关与其是一种批准管理关系)A 企业单位(如烟草总公司;盐业公司;电信局等)B 事业单位(卫生防疫站;食品卫生检验所;学校等)C 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如注册会计师协会;消费者协会、工青妇等社会团体)D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等)(二)法律、法规、规章的“委托”视为授权;规章以下规范的“授权”视为委托四行政委托下的行政主体(一)行政委托概述:是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职责范围内依法将其职权或行政事项委托给有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受委托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行使委托范围内的职权,并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委托方是行政主体,而受托方不是行政主体(二)委托组织的条件和范围:1 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 范围:任何组织都可以被委托(但是,行政许可法:行政机关;行政处罚法:事业组织),常见的有治安联防队3 行政机关的“授权”视为委托(三)受委托组织的法律地位:受委托组织不是行政主体第三节行政公务人员一.行政公务人员的概念和种类(一)概念:依法能代表行政主体,以行政主体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其行为后果归属于行政主体的个人。
(二)种类:1 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1)任职于行政机关,属于行政行政机关行政编制内的人员;(2)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排除工勤人员;(3)是经过法定方式和程序任用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2 其他行政公务人员(1)行政机关临时借用的执行公务的人员;(2)在紧急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认可,协助执行公务的人员;(3)在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组织中执行公务的人员(不包括行政公务员);(4)在行政主体委托组织中执行公务的人员等。
二.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认定公务行为是指行政公务人员以行政主体的名义,行使职权以及与职权牵连的行为。
标准(1)实质标准:行使职权以及与职权牵连的行为(行为与职权有内在统一性,表现为具有一定的公定力,强制力):(2)形式标准:行政公务人员是否表明了公务身份(相对方判断)三.国家公职关系(一)概念指国家公务员因担任国家公职,执行国家公务而与国家(国家机关)发生的法律关系。
(二)产生(考任;选任;委任;聘任;调任)第四节行政相对人一、行政相对人概念(一)概念:指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
(二)相对人资格的四项标准:1 自然人和组织2 存在合法权益(法律权益)3 合法权益(法律权益)属于相对人(1)自己权益和他人权益(2)自己权益和公众权益4 合法权益(法律权益)可能受到行政行为影响二、行政相对人的确认意义:1 行政相对人作为行政法主体的法律地位;2 区分内外行政法律关系;3 确认行政诉讼的原告、行政复议的申请人、国家赔偿请求人;4 区分行政机关的行政主体和机关法人身份第二讲行政权行使(一)第一章行政法法源第一节行政法法源概述一行政法法源的含义法源(法的渊源):指法的存在形式。
行政法的法源指行政法的存在形式。
二行政法法源的种类(一)制定法法源:1 宪法;2 法律;3 地方性法规;4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5 行政立法;6 条约与协定(二)非制定法法源:1 法律解释;2 判例;3 习惯和惯例;4 行政法理第二节行政法的制定法法源一宪法(一)制定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二)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源位阶(三)宪法的直接适用性:法院可以直接适用宪法来审判(宪法司法化);(可否直接作为执法依据?)二法律(一)制定主体:1 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对基本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抵触该法律的基本原则)2 其他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和修改(二)立法权限:法律保留(绝对保留和相对保留)三地方性法规(一)制定主体:1 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2 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注:报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二)立法权限:1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2 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3 除《立法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外,尚未制定法律或行政法规的事项(?)注: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经全国人大授权制定法规,可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在本地区适用)四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一)制定主体:自治区(注: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自治州和自治县的人大(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二)立法权限:1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其基本原则(在本地区适用)2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注:以上为权力机关立法)五行政立法(一)制定主体:1 行政法规:国务院2 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3 地方性规章:省级人民政府;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二)立法权限:1行政法规: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应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行政法规2 部门规章: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3 地方政府规章: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注:限制因素:1 法律保留原则;2 立法机关授权的限制;3 立法、司法机关对授权法解释的限制(三)立法性质:1 行政立法不等于立行政法;2 立法主体特定;3 准立法程序注:准立法(从属性立法):行政性质和立法性质的有机结合(四)法律效力:1 从属性立法(符合授权法、不越权、不违反上位法、不违反行政立法程序);2 拘束力(对行政机关和相对人)和适用力(对法院)六条约与协定(一)制定主体:国务院(注:条约、重要的协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二)法律效力:是否转化为国内法特别注释:一“唯一立法权观”的逐步、有限放松1集中立法权的纵向分化2集中立法权的横向分化二制定法法源的效力位阶1 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的效力位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2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规章的效力3条约协定的效力4法律规范冲突适用规则第三节行政法的非制定法法源一法律解释(一)种类: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司法解释(二)法律效力:具有法律效力,是行政法的法源(三)效力位阶: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由高到低)二判例(一)定义:可以作为先例据以决案的法院判决(二)法律效力: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