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麟阁将军1892年10月生,河北高阳人,字捷三。
行伍出身。
1925年任冯玉祥部国民军第一师师长,1926年兼陇南镇守使。
1931年任国民党军第二十九军教导团团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1937年任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军事训练团团长。
七七事变爆发,任北平(今北京)南苑驻地指挥官,1937年7月28日被日机炸死,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1947年3月13日,佟麟阁生前在北京居住过的南沟浴大街被命名为佟麟阁路。
今北京佟麟阁路就是为纪念这位满族抗日民族英雄而命名的。
陈翰章将军(1913—1940),满族,吉林敦化人。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抗联将领。
陈翰章自幼性情刚毅,聪明好学,曾被誉为敦化的“小才子”。
1927年夏,他进入敖东中学,开始接受反帝爱国思想。
很快就成为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一,并主编校刊《敖中》,撰写和发表宣传爱国思想的文章。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陈翰章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2年9月,他投笔从戎,参加了东北裙吻胺剿玖畈棵厥椤M辏馊偌尤胫泄膊常⒊晌裙忻孛艿匙橹幕愀涸鹑酥弧?934年,陈翰章被党组织派往关内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活动。
1935年,陈翰章回到东北,脱离抗日救国军,加入到抗日联军的队伍之中。
以后历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二师参谋长兼师党委书记,第二军第五师师长、党委书记、中共南满省委委员、抗联第三方面军指挥等职。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率部转战于镜泊湖等吉黑两省交界地区,同敌人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940年秋,敌人调重兵围剿陈翰章部。
在雪野寒冬,给养匮乏的严重形势下,他毅然决定亲自率领60余人的小分队留守镜泊湖地区牵制敌人,掩护三方面军主力突围转移。
同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小分队被敌人包围。
在生死关头,陈翰章拒绝了敌人的劝降,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积极掩护其他同志奋力突围,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镜泊湖水清亮亮,一棵青松立湖旁。
喝口湖水想起英雄汉,看见青松忘不了将军陈翰章。
这首至今仍流传在东北地区的民歌,表达了人民对抗日英雄陈翰章的深切怀念。
吴克仁将军吴克仁(1894-1937)字静山,满族,黑龙江宁安人。
镶白旗满洲乌拉那拉氏。
1915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5年赴日本军校学习。
历任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教导队队长,国民党陆军一一七师师长、六十七军军长。
先后参加和城抗战、华北抗战和淞沪抗战。
1937年11年6日,为掩护主力战部队撤退,率六十七军扼守松江,与日军展开恶战。
9日部队撤退至青浦白鹤,与日军穿插部队遭遇,中弹阵亡。
唐聚五唐聚五(1898--1939),字甲州,满洲正黄旗人,生于双城县新镶兰旗三屯(今兰棱镇新化村)。
唐聚五幼时,天资聪颖,喜武好斗,常作领兵打仗的游戏,指挥井然有序,俨然儿童领袖。
11岁入私塾读书,四年后进城里一家木匠铺学徒,1916年入东北军二十七师当兵,因作战勇敢,加之枪法好,受张学良赏识,1926年升为少校副官。
同年五月入东北陆军议武堂第六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晋升为团长。
唐聚五的上司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九?一八"事变后投敌叛变。
1932年4月2日唐聚五毅然率辽东十四县与警民众起义,成立“辽宁民众自卫军"。
同年5月初。
自卫军总部至通化县,整个东沿十余县,方圆数千里完全在自卫军的控制之下,并成立了银行,发行了货币,安定了人心。
[ 转自铁血社区/ ]1932年8月15日,唐聚五在通化主持召开各路司令、县长及总部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根据张学良指示,立即成立辽宁省临时政府,任命唐聚五为代理省主席,晋升陆军中将兼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二军区总指挥、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
当时下辖七个方面军,兵力约15万人以上。
日寇调集大量兵力,围剿聚五所领导的抗日武装,皆被粉碎。
后日寇出动大批飞机、装甲车向民众自卫军根据地发起猛攻,唐终因寡不敌众,将余部就地分散隐蔽,他只带几名随从,轻装入关。
"七、七"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于1937年7月23日任命唐聚五为东北游击司令,授陆军中将衔。
8月3日唐率部北上,进入太行山区,特拜见十八集团军总指挥朱德,请求援助。
朱德命令吕正操部拨出部份武器弹药予以补充。
9月间挺进冀东一带,聚集辽宁民众自卫军旧部,历时30天就编成6个纵队,达5千余人,分驻迁安,玉田、宝坻,莲花、青龙一带。
1938年9月16日,日伪在迁安县的平台山包围了唐聚五部,几经突围,皆被腰部负伤,仍然继续顽强指挥战斗,击退敌人一次次进攻后,头部连中三阻。
唐弹,壮烈牺牲,时年41岁。
唐聚五牺牲后,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在重庆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冯玉祥将军和孙科分别送来挽联:"气壮山河,忠光简册,早复东北,告慰英灵"和"忠烈壮千秋,自有殊勋腾上国,乾坤存正气,那堪挥泪吊忠魂。
"当时的东北著名人士李杜、莫德惠、刘尚清等也送了挽联。
1940年2月12日,中国共产党《新华日报》发表了《追悼唐聚五将军》的社论。
对唐聚五将军的抗日救国业绩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表示沉痛悼念。
邓铁梅1931年11月22日满族**民族英雄邓铁梅组织东北民众自卫军,于凤城举事,打响了“九一八”事变后辽东民众抗日的第一枪。
1893年2月15日出生于本溪小市一个满族家庭。
自幼读书,曾任凤城县公安局长,1929年被免职调省警务处岫岩小汤沟顾家堡子(当时属凤城县)等地,召集朋友、旧部150多人,收集枪支100多支,在顾家堡宣布成立抗日队伍,开始称东北民众义勇军,后改称东北民众自卫军。
东北民众自卫军当时编成了3个大队,1个武术队(俗称大刀队),共六七百人。
1931年12月25日,邓铁梅司令在周家堡子(今宝山镇周家村)集合战士500人召开进攻凤凰城动员大会,他慷慨陈词,揭露日军侵我国土、钉我同胞的滔天罪行,号召战士们一定要消灭侵略凤凰城的日军,相伺机夺回凤凰城。
邓铁梅率领全体战士向凤凰城进军,行军到三义庙(今宝山镇岔路村三义庙村民组)稍事休息,进行战斗部署,兵分3路进攻凤凰城:第一大队从南河沿进南大街(今龙源路)经衙门胡同(今振兴街)攻取老营房**守备队驻地,武术队随队参战;第二大队从白家岭(今凤白山区龙山村与良种村交界处)经城西沟直取火车站;第三大队从赫家沟(今凤山区团山村)渡河进山东街进攻警察局(今八一二五五部队院内)、税捐局(今石桥路247号楼后部)、东三省官银号(农行凤城市支行对门原自来水公司处)等敌伪机关。
同时派出两小股部队于凤山岳城站南北两侧破坏铁路和通讯设备,阻止日军从安东(今丹东)、鸡冠山两个方向增援。
部署停当,邓铁梅于三义庙坐镇指挥,任命第一大队长于深海为总指挥,率领部队乘夜色向凤凰城挺进。
12月26日零时30分战斗打响。
喊杀声、枪声把日本侵略者从睡梦中惊醒,慌忙迎战。
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老营房。
于深海命令武术队为先锋,战士们手持大刀,翻越院墙,几次冲进院内,遭到日军拼死抵抗,伤亡惨重,始终未能攻下这个锯点。
负责攻打凤凰城站南北两侧的部队未能按计划破坏铁路,凌晨2时30分、4时20分,日军增援列车开进凤凰城,邓铁梅部随即撤出战斗。
这次战斗,邓部先后攻进火车站、砸开监狱(今振兴街与邓铁梅路交*处北侧)、冲进“县维持会”院内(今满族大楼前)、烧毁日本人平井贞一郎开办的药房,共打死日本侵略者10人,缴获机枪2挺、手枪1支,放出凤城监狱中的“犯人”50多人,借得税款3587元(大洋),缴获药品等物资。
清晨5时,部队撤到三义庙,邓铁梅对随队前来的从凤城监狱放出的“犯人”进行教育,一部分当即参加东北民众自卫军,走上抗日道路。
战斗中邓部牺牲第二大队长王希臣以下30多人。
日本侵略者统计这个战斗“损失程度超三万元”。
西河小队长认为是一次“艰巨的战争”,使日本侵略者“胆战心惊”。
夜袭凤凰城表现出东北民众自收军“以自卫手段,誓死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大无畏精神和“为自卫而死,为国家而死,为民族争生存而死,死有余荣”的英雄气慨。
1932年2月邓铁梅联合李子荣部进军庄河,获得一批弹药。
3月邓铁梅将司令部设在尖山窑,6月夜袭龙王庙,打死李寿山伪军六七人,俘虏100多人,把李寿山赶出龙王庙。
7月东北大学毕业生苗可秀来到邓铁梅部,参赞军务。
8月于尖山窑设立军官学校。
9月邓铁梅进驻龙王庙,设立司令部,下设参谋、政务、副官、秘书、军械、军需、军法、军医8个处,辖18个团、3个支队、1个大刀队,人数发展到七八千人。
在进军庄河、智取三义庙、夜袭黄圭坎、攻打大孤山、血战红花岭等战斗中屡创日军,战功显赫,威震辽江。
1933年有人叛变,部队减员,化整为零,坚持抗日。
1934年6月邓铁梅被日军捕获,9月遇害。
东北民众自卫军逐渐解体。
但是邓铁梅创建抗日军队,立下不朽的功勋,1935年我党发表的《八一宣言》将邓铁梅誉为“民族英雄”。
1988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早在1946年,凤城人民就将凤城市内主要街道市场街命名为邓铁梅路,以纪念邓铁梅。
1988年,政协凤城满族自治县委员会主持集资,在凤城山下修建了邓铁梅、苗可秀纪念寿,纪念值得崇敬的抗日民族英雄。
王光宇王光宇,1911年出生,吉林省德惠县人。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共宁安县委领导的游击队。
1936年2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2师师长,次年任第4军副军长。
1938年率第4军主力西征,同年12月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7岁。
1938年后,在黑龙江东部三江地区活动的东北抗日联军各部,进入了异常艰苦的斗争阶段,敌人调集6万余正规部队,对三江地区实行分割包围、重点“讨伐”,企图将抗联部队“聚而歼之”。
1938年5月27日,王光宇和第4军军长李延平率第4军西征部队踏上征途。
经过一个多月边筹粮、边战斗的艰苦行军,到达牡丹江岸与第5军西征主力会合。
经过混合编组休整后,穿越300里无人烟的高山密林,7月8日突然出现在苇河县楼山镇。
在攻打楼山镇战斗中,王光宇率奋勇队负责穿插突破。
镇内驻有一个伪军守备中队、一个铁道守备中队和数十名伪警察。
7月12日拂晓,王光宇率奋勇队出敌不意地攻入镇内,将敌人分割包围。
激战中,敌守备队长带着几个队员挥刀扑向王光宇,王光宇临危不乱,闪身躲过刀锋,反手一枪,子弹穿过敌队长胸膛,又打进他身后另一个敌人的脑袋。
“王副军长一枪打死俩家伙!”成为西征途中的美谈。
张兰生张兰生,(1909-1940.7)又名包巨魁,满族。
呼兰县城人。
在呼兰模范小学读书时,正值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呼兰各界群众纷纷上街游行,声讨英、日帝国主义的罪行。
张兰生和同学张克明、滕永庆及县中学学生王文魁、常武明等联合发起成立呼兰县学生联合会。
发表声明,号召呼兰人民“猛醒”!"速起"!"为学生之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