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大爱心_做小事情
•
1 了解特雷莎的主要动人事迹,能 对其精神品质作评论。 2 本文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 的艺术特点。
返回
3.
背景简介
背景简介
《怀大爱心,做小事情》一文是何光沪 为特雷莎修女写的《活着就是爱》一书的 中译本所作的序言。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 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特蕾莎修女Biblioteka 返回第一单元 第6课
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特 蕾 莎 修 女
要点 > 链 接
教学目的
教学重 难点 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人物简介
内容述评
艺术赏析
思考练习
资料链接
1.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
1.感悟特雷莎修女的动人事迹,学习 她怀大爱心,做小事情的高尚品 2.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返回
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人物简介
链接 视频:传奇历史再现: 《特蕾莎修女与仁爱传教修女会》
返回
6.
内容述评
内容述评
全文展示了特蕾莎修女令人感动的人生事 迹,从而诠释了特蕾莎修女大爱的真正内涵。
文章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特蕾莎修女的 精神:特雷莎修女的大爱是饱含真诚尊重的大 爱;特雷莎修女的一生历程:特雷莎修女的一 生是为穷苦人奉献爱心的一生,即使是做小事 情,也能见大爱心;特蕾莎修女精神的影响: 特蕾莎修女的真爱无私值得人们感动、深思。
三、 本文既为特蕾莎修女《活着就是爱》一书的 中译本所作的序言,介绍特蕾莎一生事迹,自 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作为一篇书序,难免又 有许多议论、感言要发。作者是如何巧妙地把 两者有机融为一体的? 请你对此略加阐析。
本文主要是以特蕾莎修女大爱无边的内涵: 真诚的尊重、本真的爱心的阐释为纽带将介绍 特蕾莎修女一生的事迹与面对特蕾莎修女的精 神品质,人类开始对自己渺小自私行为的反思 等内容巧妙结合在一起,有机融合为一体。
本课完
以下是补充资料
9、资料链接
人物介绍 人物轶事 人物语录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返回
人物介绍
1901年特蕾莎修女出生于前南斯拉夫。她很少提到童年生活,但她 曾说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时,就感觉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 帮助贫寒。
18岁那年,特蕾萨加入洛雷托修女会。1928年,她被安排到加尔各 答的教会学校教书。1946年,特蕾萨乘火车前往印度大吉岭。沿途那些 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穷人使她震惊。因此她决心离开与世隔绝的教会 学校,去帮助社会上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
返回
一 、特蕾莎修女的去世,全世界曾为之震动,你 认为她一生中最感人之处在哪里?作者以为面 对特蕾莎的动人事迹,我们不能不感到羞愧, 这又是什么道理? 特蕾莎修女一生中最感人之处在于她的克己 无私,大爱无边,对世上穷苦人的真诚关爱与 人类尊严的尊重。我们面对特蕾莎的动人事迹 ,当然会为自己的渺小与自私,对人类尊严的 漠视而羞愧。
尊敬和爱戴。
3
特蕾莎修女克己无私、大爱无边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在感动 之余都应该不断反思自己、反思生命。
返回
7.
艺术赏析
艺术赏析
善于选材,构思巧妙
•
作者善于选择德蕾莎修女一生中最精彩
的环节去打动读者,如面对诺贝尔和平奖的
殊荣,德蕾莎修女朴素动人的答辞及取消授
奖宴会的请求都让人无比感动。文章在结构
二、 特蕾莎的事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慈善事业 ,你认为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诺贝尔和平 奖的授奖公报说她的成功“弥合了富国与穷国 之间的鸿沟”,“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这该作怎样的解读? 特蕾莎的事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慈善事业 ,其主要的特点是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 赋价值,尊重人类尊严。特蕾莎的成功确实让 所有人包括富国穷国的人们感受到尊重人的尊 严、个性、价值的重要性,从而开始做为人的 沟通与了解。
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先铺排特蕾莎
的主要动人事迹,然后再从头叙述她的生平
,最后诠释德蕾莎修女的生命故事给人的启
迪,顺势导引,切合读者阅读兴趣。
艺术赏析
• 叙事、抒情、议论的有机融合
•
文章将特蕾莎修女一生的故事叙述与对特蕾
莎修女大爱无边精神的高度赞美及引发世人的反
思等内容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 语言富有哲理性,引人深思
二、 特蕾莎的事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你认为其最主要 的特点是什么? 诺贝尔和平奖的授奖公报说她的成功“弥合了 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这该作怎样的解读?
三、 本文既为特蕾莎修女《活着就是爱》一书的中译本所作的序言, 介绍特蕾莎一生事迹,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作为一篇书序, 难免又有许多议论、感言要发。作者是如何巧妙地把两者有机 融为一体的? 请你对此略加阐析。
•
文章中有不少富有哲思性的话语。如所引用
的特蕾莎的话语和作者对特蕾莎修女精神的高度
赞美、诠释时都运用了不少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相当出彩,引入深思。
返回
8.
思考练习
思考练习
一 、特蕾莎修女的去世,全世界曾为之震动,你认为她一生中最感 人之处在哪里?作者以为面对特蕾莎的动人事迹,我们不能不 感到羞愧,这又是什么道理?
内容述评
在一切财富、荣誉、奖项、利益面前,特雷莎修女选择了奉献,
1 把它们都献给了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孤独的人,以博大无私的爱
心,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尊严、关爱,人的价值。
从少年立志到弥留之际,特蕾莎修女以本真的爱心、自我牺牲
2 的精神一直为穷苦人们奔波操劳,从最微小的事情做起,给他们带
来帮助关爱。特蕾莎修女的一生是伟大奉献的一生,得到了世人的
4.
作者简介
何光沪
何光沪(1950- ),贵阳人。哲学博士。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教授。主要从事 宗教学、宗教哲学、基督教神学等领域的研 究。著有《天人之际》和《百川归海--走 向全球宗教哲学》等。
何光沪 返回
5.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 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称做德兰修女、 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 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12岁 时,她立志当修女。19岁时她进入修道院,被命名为 德蕾莎修女。后来她被派往印度。1946 年9月10日, 她决心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并在几年内建立了仁爱 传教修女会。1952 年夏,为穷人找到爱与尊严,在 印度加尔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因其一生奉献给 解除贫困,而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1997年 因病逝世,印度人为德蕾莎举行了国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