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人格理论与应用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人格的一般概念、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认知风格、人格测验,以及人格的成因等,掌握运用人格的理论原理分析自己、他人的人格类型特征的方法,并能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本章将教材“第十一章气质类型特征及其应用”和“第十二章性格及其培养”合并。
第一节 人格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二、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气质(tenlperament)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character)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我控制(stir-regulation)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第二节 人格理论一、特质理论人格特质理论(theoryofpersonalitytrait)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两类人格特质一类是共同特质(commontraits),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
另一类是个人特质(individualtraits),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首要特质(cardinaltraits)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中心特质(centraltraits)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s)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这些次要的特质除了亲近他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表面特质(surfacetraits)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sourcetraits)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体质特质(constitutionaltraits)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
环境特质(environmen—tdtraits)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
动力特质(dynamictraits)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
能力特质(abilitytraits)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气质特质(temperamenttraits)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现代特质理论三因素模型艾森克(Eysenck,1947,1967)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threefactormodel)。
这三个因素是:①外倾性(extraversion),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 异;②神经质(neuroticism),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③精神质(psychoticism),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简称EPQ,1986) 。
五因素模型塔佩斯等(Tupes&Christal,1961)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bigfivefactorsmodd)。
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宜人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1989年麦克雷和可斯塔(McCrae&Costa)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NEO—PI—R)。
二、类型理论类型理论是20世纪30~40年代在德国产生的一种人格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personalitytype)的差异。
人格类型理论有三种,即: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FranckFarley)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类型理论的代表。
法利认为,T型人格(Ttypepersonality)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与消极性质),法利又将T型人格分为T+型和T—型两种。
当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时,就是T+型人格。
当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质时,就是T—型人格。
这种人有酗酒、吸毒、暴力犯罪等反社会行为。
对立类型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A--B型人格A型人格(A-typepersonality)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
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
B型人格(B-typepersonality)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 型好,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
内一外向人格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C.G.Jung,1875—1961)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一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外向人格的特点是,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内向人格的特点是,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
多元类型理论气质类型学说现代的气质学说仍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胆汁质(cholerictemperament),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这种人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多血质(sanguinetemperament),这种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他们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粘液质(phlegmatictemperament),这种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这种人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抑郁质(melancholictemperament),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像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性格类型说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Spranger,1928)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
不同的性格类型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
经济型。
这种人注重实效,其生活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和获得财富,如实业家等。
理论型。
这种人表现出具有探究世界的兴趣,能客观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力图把握事物的本质,尊重事物的合理性,重视科学探索,以追求真理为人生的目的,如思想家、科学家等。
审美型。
这种人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富于想像力,追求美感,以感受事物的美作为人生的价值,如艺术家等。
权力型。
这种人倾向于权力意识和权力享受,支配性强,其全部的生活价值和最高的人生目标就在于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得到某种权力和地位。
社会型。
这种人能关心他人,献身社会,助人为乐,以奉献社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宗教型。
这种人信奉宗教,相信神的存在,把信仰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阴阳五行说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书(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特质理论与人格类型理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人格的复杂结构,艾森克(Eysenck,1967)提出人格结构的四层次理论,将上述两种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模型的最下层“特殊反应水平”是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误差因子;上一层“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特殊因子;再上一层是特质层,是由习惯反应形成的,属群因子;最上层是类型层,由特质形成,属一般因子。
艾森克还用两个维度来描述人格,一个是内向和外向,一个是神经质倾向。
后者表现为情绪稳定和不稳定。
各种人格特质都可以用这两个维度组成的人格维度图来表示。
第三节 认知风格一、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威特金等(Witkin,1940)在垂直视知觉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差异。
场独立性(6eld-independent,简称P1)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
场依存性(neld-dependent,简称FD)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二、冲动-沉思卡根等人(Gagane,1964)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冲动与沉思,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
冲动(impulsivity)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没有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就开始解答问题。
他们使用的信息加工策略多为整体性策略。
当学习任务要求作整体性解释时,成绩较好。
沉思(reflection)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