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式

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式

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报告小组成员:季芳萍、陈若歆、刘凯蓉、黄夏静目录目录一、问题的提出、目的和意义 (1)二、关于此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1)三、大学生就业观概况 (2)(一) 大学期间是否有过就业目标的规划 (2)(二) 大学期间就业观念是否发生过变化 (2)(三) 对目前就业形势的态度 (3)(四) 就业方式 (4)四、个人就业标准及方向分析 (5)(一) 就业标准 (5)(二) 就业方向 (6)(三) 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 (8)五、对就业的影响因素 (9)六、对目前就业存在的问题的看法 (11)(一) 专业对口问题 (11)(二) 为什么“毕业学生找不到工作,各种岗位空缺找不到人才?” (11)七、思考和建议 (12)(一) 对大学生自身的建议 (12)(二) 对学校的建议 (14)八、参考文献 (15)九、附录 (15)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报告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当代较严峻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解决。

本次调查的主要调查对象是大学生,通过科学的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的变化及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找出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的建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不高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就业方式变化一、问题的提出、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应届毕业生的数量随之逐年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越来越成为了全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热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日趋合理等,不仅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取向、就业方式等随之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因此,对当代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状况,特别是就业观念、就业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其变化趋势,对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制,促进有效改善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就业问题和提高就业水平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就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进行调查研究,力求真实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为制定就业政策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以及就业咨询服务提供可靠的依据。

同时也就社会、学校、家庭如何协助大学生顺利择业提出建议。

二、关于此次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时间:11年4月----11年6月调查方法:问卷法和文献检索法调查对象:绍兴文理学院学生(注:问卷发放60份,回收60份)三、大学生就业观概况(一)大学期间是否有过就业目标的规划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规划过自己的就业目标,但不明确。

在未规划的那一部分群体看,大一大二的占了极大部分。

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主要目的是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作好计划和迎接的准备。

世界范围的许多研究显示,对未来职业选择感到陌生和困惑的大学生数量之多是令人惊讶的:美国有23%-32%的18岁青年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主修科系和生涯发展方向;我国多数大学生高考志愿朦胧甚至盲目,有数据表明68%的大学生对就业感到焦虑,就业期望居高不下,更有50%左右的待业大学生属于选择性失业,个人功利的职业价值取向已经占主导地位。

我们可以看到大一大二的大学生相较大三大四的学生危机感是比较弱,他们还没有很强的择业就业意识,而大三大四是将要面对就业择业的时候,就在就业方面会考虑的更多一些。

(二)大学期间就业观念是否发生过变化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都是发生过变化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一直坚持原本的观念。

说明大学的生活真的一直都在改变着大家。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只有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会处于波动高峰期和迷茫懈怠期。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

就业是个大问题,这个所有的大学生都是清楚意识到了的,但是要怎么具体规划和安排,各种各样的类型的学生就出现了。

大一的学生一般比较乐观,理想中是怎么样就朝着怎么样去规划。

但是到了大二大三忽然意识到现实的不可抗性,就踌躇了。

有的,心理强大,觉得多有困难自己都可以战胜和克服,于是他们坚持了下来一直到大四毕业。

有的迷茫了一段时间也渐渐重新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一直没能想明白自己的未来到底要怎么办。

一直到了大四,要毕业了,那些一直还在迷茫的学生不得不做出哪怕是暂时性也好的规划了。

大家于是乎,又都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虽然千差万别,也彼此不能相提并论了。

(三)对目前就业形势的态度如图,大多数的人对就业形势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不过也有不少人存在着担忧。

首先,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有1100万新增劳动力有就业要求。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去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

2004年年底8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者需要就业,还有270万没有登记的失业者需要就业。

由于中国还处在人口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扩张期,劳动力供给由劳动年龄人口决定。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外推,2005年有1100万新增劳动力有就业要求。

结合往年的统计数据和今年的就业形势,国内人力资源研究专家预测,“65%左右的大学生一次就业率,今后可能是常态”。

然而,就业难并非难于上青天。

目前的人才交流市场还是急需人才的。

首先,用人单位缺少的是优秀的人才,针对这一点,大学生应该好好利用自由的大学时光,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其次,欠发达地区如中西部地区也缺少人才,可是这些地区却往往招不到人,因为毕业生大都不看好这些区域,不愿意在这些地方扎根,事实上,这些地方强烈的需求往往能给予一个人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改变大学生的偏见、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的地方去能缓解不小的就业压力;另外,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毕业生大多喜欢报考公务员、村官或者寻求其他稳定的工作,而不甘于在小公司小企业打工,这容易导致万人走独木桥,供求不一致,需要用人的招不到人,而岗位有限的则有远大于录取名额的应聘者。

由此可见,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扫除就业误区才能对就业起到很大的帮助。

(四)就业方式在选择就业时,有47%的学生考虑就业后再择业。

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

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

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

针对目前招聘市场上同时存在的招人难和就业难现象,大学生刚进入职场,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但是欠缺经验,不能迅速在岗位上挑大梁,这样在企业招聘中就不会有太大优势,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市场上那种既具备高学历,同时又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人才毕竟不多,企业在招人方面肯定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此,招人难和就业难只是结构性的错位,而不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市场上仍然有大量的岗位虚位以待,而大学生中也有优秀人才在等待挖掘。

对于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困境,大学生们应该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企业最喜欢的是有能力有学历的人,大学生们不能再继续寄希望于自己的高学历,来等待好工作,只能是先从基层岗位做起,抓住工作中的实践和培训机会,尽快提高自己,日后才能具备择业的基础。

四、个人就业标准及方向分析(一)就业标准在谈及选择职业的标准来看,大学生倾向于求稳求好。

就业求稳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性格的安定沉稳有所联系,大学生在面临当代就业竞争力极大,加上经历过经济危机,现在市场经济的变化等等之后,更多人会希望工作稳定也是人之常情。

大学生注重单位前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行眼光,这不失为一种理性的投资。

但另一方面讲,很少学生会关注社会需求来选择职业,这明显是不足之处。

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大学生应该充满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事为自己事,要为社会做贡献,尽己所能地回报社会,应社会所需。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有48%的大学生就业会首要考虑事业发展平台,26%的学生首先考虑薪水问题,仅仅7%的学生首要考虑家长意见。

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在不断地增强,他们更多地在为自己的将来进行思考、选择和计划,而不是一味地听父母的安排。

他们不甘心只是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他们有充沛的精神活力,有大展宏图的决心,他们的考虑更加全面和深刻。

相对比以前的重薪水现象,现在的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

重发展轻薪水的求职观念是一种回归理性的表现,是更加有利于终身发展的。

(二)就业方向1.对于会选择的工作单位从图表中看出,在大学各个年级学生中,政府机关都占最大比例,其次是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再者是自主企业。

从中看出,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现状,更多的大学生趋向于选择安稳的工作,选择自主创业的较少。

同时随着失业问题日益加剧,很多人希望进入较稳定的公共部门工作。

在私营企业方面,与中小企业或风险企业相比,希望进入大企业的倾向更为明显。

2.对于会选择的工作地从图表中看出,在大学各个年级中,中小型城市都在较大比例,其次是大城市。

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观念更趋向于在压力较小的中小型城市。

大城市发展快,工作压力大,对人才的要求也高,而西部和县城乡镇经济又不够发达,导致大学生更趋向于中小型城市,经济相对发达,而压力相对大城市来说又较小,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观念更趋向于稳定、安逸的工作环境。

3.对于会选择的工作类型如图,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安逸类型的工作,其次是自由型,而富有挑战性的则是少数。

可见现在的大学生过于保守,不够大胆。

Array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过去,人们工作的竞争压力不大,并且单位福利较好,甚至还分房,而且从小,父母向孩子灌输的思想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然后就会有好的工作,使我们这一代觉得这一切都顺理成章。

而且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学生都希望在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工作,至少可以保持稳定的工作,而不需要劳累奔波。

此外,我们这一代多是独生子女,平日里都在温室里成长,有父母的宠爱和庇护,因此,大多数习惯于安逸的生活,或者是自主性强的,能够享受自我。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如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工作难以尽如人意,所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格外重要的,勇于竞争和挑战,不仅能开辟出另一番天地,而且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

另一方面,“伪过剩”的后面,凸现的是一系列制度性弊端。

比如户籍制度障碍,比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垄断国企与民营企业的差距。

基层、农村、民企本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但因为这些差距,致使毕业生不愿到这些地方工作。

大学生不愿自主创业,还折射出创业氛围不断恶化的困境。

对民营经济有形的“隐形门槛”还横在那里,一些人嘴里骨子里还是歧视个体、民营企业,将其当成“另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