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铸造工艺设计说明书

铸造工艺设计说明书

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报告姓名: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金属材料工程学号:设计课题:隔爆型转子电动机后端盖指导教师:目录小组成员名单 (1)1.铸造工艺分析 (2)2.确定铸造工艺方案 (3)3.模样的设计 (7)4.模板的设计 (7)5.芯盒的设计 (7)6.总结 (8)参考资料 (8)后端盖小组成员名单及任务分配1.铸造工艺分析1.1读图此次所需铸造的是一种隔爆型锥形转子电动机的后端盖。

铸件材质为HT200,零件净重1.56Kg,其轮廓尺寸36×φ148,属中小件,最小壁厚6mm,联结结构合理,符合灰铸铁铸造要求,可以进行铸造工艺设计。

采用湿砂型机器造型大批量生产。

需加工的表面有:(1)φ148外圆,表面粗糙度Ra6.3;(2)φ120至φ148外圆下端面,表面粗糙度Ra6.3;(3)φ122外圆,表面粗糙度Ra3.2;(4)φ96外圆,表面粗糙度Ra6.3(5)φ72至φ96外圆下端面,表面粗糙度Ra1.6;(6)φ50内圆环、φ48内孔,表面粗糙度Ra6.3;(7)φ47、φ42H7内孔,表面粗糙度Ra1.6;(8)φ47内孔端面、φ42H7内孔端面,表面粗糙度分别为Ra1.25、Ra6.3;(9)φ38内孔,表面粗糙度Ra6.3;其余为不加工面。

设计时考虑加工余量,非加工面由铸造工艺保证表面质量。

据估计,铸件约重1.96Kg。

1.2技术要求分析按照国家标准,对于HT200,其抗拉强度应达到200Mpa。

铸件在使用时工作条件较好,但此铸件需起隔爆作用,按照技术要求,需在粗加工后进行时效处理及相应的热处理工艺。

另外,铸件清砂后,焖火铲除毛刺喷砂后喷G04-6铁红过氯乙烯底漆。

除此外无特殊技术要求。

注:其中φ42H7内孔为重要加工面,不允许存在气孔、夹砂等铸造缺陷。

1.3 合金铸造性能分析灰铸铁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1)流动性。

灰铸铁的熔点较低,结晶温度范围较小,在适宜的浇注温度下,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容易填充形状复杂的薄壁铸件,且不易产生气孔、浇不足、冷隔等缺陷。

(2)收缩性。

灰铸铁的浇注温度较低,凝固中发生共析石墨化转变,使其线收缩小,产生的铸造应力也较小,所以铸件出现翘曲变形和开裂的倾向以及形成缩孔、缩松的倾向都较小。

(3)灰铁充型能力好,强度较高,耐磨、耐热性好,减振性良好,铸造性较好,但需人工时效。

2.确定铸造工艺方案2.1确定铸造方法采用湿砂型机器脱箱造型,热芯盒水玻璃砂射芯机制芯。

造型机型号:Z124C脱箱震压式造型机。

造芯机型号:SD-400垂直分型射芯机。

详细参数见下表。

Z124C脱箱震压式造型机砂箱最大内框尺寸(mm)长*宽*高400*300*100 自由空气耗量(m3/箱)0.26工作台尺寸(mm)500*430 压头至工作台最大距离(mm)315—515 起模行程(mm)300 生产率(箱/小时)40—80有效负荷(KN) 1.372 外形尺寸(mm )900*600*150 压实力(KN)19.613 重量(Kg)500 压力(Mpa)0.588SD-400垂直分型射芯机砂芯最大质量(Kg)3.2 射头左右行程(mm)125最大芯盒尺寸(mm)长*宽*高380*280*200 工作台上下最大距离(mm)420工作台到射间最大距离(mm)50—1502.2确定浇注位置和分型面浇注位置选择原则:(1)重要加工面应朝下或呈直立状态;(2)铸件的大平面应朝下;(3)应有利于铸件的补缩;(4)应保证铸件有良好的金属液导入位置,保证铸件能充满;(5)应尽量少用或不用砂芯;(6)应使合型、浇注和补缩位置一致。

分型面选择原则:(1)应使铸件全部或大部分置于同一半型内;(2)应尽可能减少分型面数目;(3)平直分型面和曲折分型面的选择,应尽可能选择平直分型面;(4)分型面应选取在铸件最大截面处。

经考虑,得到以下两个方案:方案一:上下箱对称,砂芯易于固定,但无法起模,故放弃。

方案二:分型面选择在最大截面上端面处,内浇道也从此处进入。

此方案起模方便,大部分铸型位于下箱,有利于保证浇注质量,且也能获得质量均衡的铸件。

缺点是下芯稍有不便,但不影响。

综合以上,选择方案二。

2.3确定型内铸件数目由于铸件外形尺寸较小,也考虑到所选用的造型机型号,采用一箱两件。

2.4不铸出孔及槽的确定查表2-16,灰铸铁件大量生产的不铸出孔的最小直径为12-15mm,故4个直径6.5mm的孔和2个螺孔均不铸出。

2.5机械加工余量的确定根据图纸技术要求:铸件尺寸公差按GB6414-86《铸件尺寸公差》中的CT8。

确定加工余量等级MA为G级。

尺寸在100以下,孔内加工等级降为H级,故内孔加工量为2.5;尺寸在100~160之间,非顶面加工余量为2.5。

2.6起模斜度的确定除零件本身具有的斜度外,另增设4处起模斜度:(1)φ148外圆处;(2)φ122外圆处;(3)φ120外圆下端面处;(4)φ72外圆下端面处。

以上起模斜度均为3°,已在工艺图上标出。

2.7砂芯的确定根据确定的浇注位置和分型面以及铸件内腔的形状,确定在此铸件中安放1个砂芯就可达到工艺要求。

砂芯为垂直砂芯,水玻璃砂、机器造型,安放位置如工艺图所示。

该砂芯有两个芯头,根据《JB/T 5106-1991铸件模样型芯头基本尺寸》确定:下芯头高15mm,与芯座间隙0.2mm;上芯头高8mm,与芯座间隙0.15—0.40mm;上、下芯头斜度为10°。

2.8铸造收缩率的确定灰铸铁中小型铸件收缩率:0.9—1.1%,取中值1.0% 。

2.9冒口的确定由于灰铸铁补缩要求较低,故在铸件最高处设置一个明顶冒口,顶部直径9mm,冒口颈直径6mm,高度65mm。

已在工艺图上标出。

2.10浇注系统的确定该件从分型面进行浇注,浇注系统开设位置详见工艺图。

内浇道采用扁平梯形,如此可有效防止夹杂物流入铸型型腔,不易在铸件连接处产生缩松,同时便于清理。

横浇道采用高梯形,直浇道为圆柱形,浇口杯采用普通漏斗形。

浇注系统为封闭式浇注系统,各基元尺寸及比例关系为:F内:F横:F直=1:1.3:1.05灰铸铁阻流截面计算公式:F阻——浇注系统中的最小断面总面积(cm2);G——流经F阻断面的金属液总重量(Kg);μ——总流量损耗系数;t——浇注时间(s);Hp——平均静压力头(cm)式中G=1.56 KG;μ=0.42;Hp=24 cm;浇注时间t的计算如下:G——型内金属液的总质(重量)(Kg)(根据估算G约为3.4 Kg)S1——系数,取决于铸件壁厚,由表查出。

(此处取2.2)t=2.2* 3.4 =4 s1.56据此可得出F内==0.6 cm20.3*0.42*4* 3.43.模样的设计3.1模样材质的确定模样采用铝合金ZL102,自由收缩率为1.0%;上模由于尺寸较小,采用实心;下模为空心。

3.2确定模样的基本尺寸查表得模样壁厚为8mm,无需设定加强筋。

3.3表面光洁度与尺寸公差确定模样尺寸=铸件尺寸×(1+K),K=1.0%;模样、加工面粗糙度和尺寸偏差已在模板图上标出。

3.4模样在模板上的定位和连接设计由于选用双面模板,故选用沉头螺钉穿过模样装配在模板上,模样与模样间也采用螺钉固定,确定螺钉直径为M8。

4.模板的设计4.1模板类型的确定选用ZL101做底板材料,采用双面脱箱式模板。

4.2模板尺寸和结构的确定由所选定的造型机以及砂箱最大内框尺寸(400*300)确定,得出模板尺寸为440*340*12;为了方便模样的安装,模样安装处镂空;另有一小部分模样直接铸在模板上。

5.芯盒的设计5.1芯盒材质和分盒方式的确定由于采用热芯盒射芯法制芯,故选用HT200做芯盒,采用垂直对开式芯盒。

详细材料和相应热处理要求见下表:名称用材料热处理要求热芯盒主体HT200 消除应力处理,500—550℃保温4—8小时销套定位销45 45钢淬火 HRC50—55顶芯杆回位导杆45 淬火 HRC45—50固定板、盖板45 调质芯棒456.总结本文为铸造工艺课程设计的课题设计报告,设计课题为BZDY 12—4型隔爆型锥形转子电动机后端盖。

报告从后端盖零件图开始分析,逐步确定铸造工艺方案,至模样模板以及芯盒的设计,其过程和数据均已一一给出。

在此次课程设计中,团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在课程设计的初期,由于我们都对铸造工艺有相应的不了解,故大家都去查找了相关资料。

我作为组长,也全程参与了每份图纸的设计和审核工作。

在课题设计过程中,铸造工艺图无疑是很重要的,其标示出了分型面、机械加工余量、砂芯形状尺寸、浇注系统等一系列铸造中必不可少的参数。

我们小组的工艺图也是一改再改,不理解之处就去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询问老师意见。

我们发现,铸造工艺设计中有着大量的工艺参数需要去查找,并且面对大量的数据信息,如何从中选出适合本课题铸件的相关参数有着一定难度。

信息的取舍与否直接影响到课题设计的严密性、严谨性,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多次询问老师的意见,在于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中,不断地改善我们的设计。

作为组长,对每份图纸上的设计与参数需要去了解,并帮助每个成员进行改进,与此同时,自己对于铸造工艺的认知也能得到提高。

本组组员的配合也很默契,大家都竭尽所能地查找资料,及时沟通,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大家能够一起思考,进行讨论并解决。

我所绘制的是最后一张装配图,由于在参与绘制的前几张图的时间里,已经对相应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绘制装配图时,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难点。

相应数据等的取舍也有了些经验,对于绘图软件的应用也已比较熟练。

此次铸造工艺课程设计,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铸造领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通过实际的工艺设计,亲身投入到设计中去,体会团队协作、学习设计思路,对于我们而言,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

参考资料:1.叶荣茂吴维冈高景艳编,《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手册》,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112.《铸造手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学会编,1994.103.高文清李魁盛编,《铸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4.于顺阳编,《现代铸造设计与生产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5.陈为国章登明著,《圆柱形型腔热芯盒模具的制造工艺》,《模具制造》2001.No.4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1350-89 铸件机械加工余量》7.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工业机械部部标准《JB2435-1978_铸造工艺符号及表示方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JB-T_5106-1991_铸件模样型芯头_基本尺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