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荀子的教育思想

论荀子的教育思想

论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生活在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转变的战
国末期。

他不仅在哲学上提出了一套朴素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理论,而且在教育上有许多进步的见解。

他曾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讲学,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的名著《劝学》,就是他办学实践的总结,也是集中反映荀子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目的与内容。

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就是将士最终培养成圣人。

荀子对“学而优则仕”思想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治学并非一定要当官,但当官的必须先治学。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

在《劝学篇》中,荀子还将学习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第一个阶段是“入乎耳”,也就是感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往往要通过听觉、嗅觉、视觉等来感知,是学习的初级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著乎心”,也就是理性认识阶段,五官所感知的知识在这个阶段转化为更为深刻而科学的认识。

第三个阶段是“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也就是实践阶段,当人很好地掌握了学习的知识后,就开始把知识理论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这就是学习知识的目的所在。

荀子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恶论。

他从这个观点出发,认为人之所以能尊尚道德,做出好事,就是由于加强对他们教育的结果,使他们变恶为善。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融合诸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师道观,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思、行结合的思想。

荀子《劝学》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强调在善学、博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

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则不明。

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只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就是“知礼”,思考就是要以礼作为准绳来判断知识的曲直是非,反对不求本义的杂乱识记。

荀子认为“行”既是学习的方法,也是学习的目的。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才是学习知识的真正目的。

总之,学、思、行相结合,构成整个学习的完整过程,缺一不可。

这也就是
荀子所言的“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持之以恒的思想。

《荀子劝学》开宗明义强调:“学不可以已。

”就是说,学习知识来不得丝毫间断或停止。

这是荀子在总结学习经验中提出的科学论断。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就要积微成著,积善成德,教导学生持之以恒。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些言论至今被视为关于学习的至理名言。

坚持是必要的,但要目标明确,方向对头,而不能见异思迁。

如果用心不专一,学习也不会有所收获。

荀子的学习观,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尊师重道的思想。

荀子提倡师道尊严的思想,受到历代学者推崇。

他认为,教师是崇高而伟大的职业,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才能承担。

教师是以礼义来教化士农工商的职业工作者。

因此,他特别强调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荀子礼论》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君亲师是礼之本”,“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可见,教师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

因此他告诫统治者:“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荀子认为,是否尊重教师,关系到青少年一代人格的养成,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安宁。

教师应当受到统治者和全社会的敬仰和重视。

荀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弟子中,李斯为大政治家,韩非为大思想家,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有相当一部分是传经大儒,无疑荀子的教育实践是成功的。

纵观其思想理论,荀子所给我们的理论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正确理解荀子的教育思想,合理运用其教学方法,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