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装配式建筑行业研究报告导语我们假设20-25 年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的增速为2%(具体依据参见后文),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平均每年增加3pct(最终2025 年达到31.4%),则可测算出2025 年装配式新建建筑面积约11 亿平方米,20-25 年CAGR+17.6%,20-25 年装配式建筑有望继续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搭乘装配式发展快车道,PC 构件迎来发展新机遇当前预制混凝土(PC)是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结构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场作业方式存在替代关系,2019 年65%的新开工装配式建筑为PC 结构。
装配式建筑以部件预制化为核心,采用系统化设计、模块化拆分、工厂制造和现场装配的建造流程,装配式建筑强调的是施工技术手段创新,即采用装配式(施工装配化)而非传统的现浇、湿作业为主的建造方式。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指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形成的整体结构。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仍以预制混凝土(PC)为主,在住建部披露的2019 年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混凝土(PC)结构占比为65%。
预制混凝土类构件大致可分为楼板、剪力墙结构的墙板、楼梯、框架结构的柱梁及剪力墙结构的连梁、外挂墙板和阳台板、飘窗等其他异型构件这六大类。
预制楼板通常包括叠合楼板、实心楼板、预应力空心楼板、预应力肋板和预应力双T 板等,楼梯是最常用的也是性价比较高的预制构件之一,剪力墙结构的墙板是建筑结构主体构件,其竖向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横向连接多采用后浇混凝土,相比较楼梯和楼板,剪力墙结构的墙板制作和安装都要复杂很多,按其构造形式可分为实心墙板、夹芯保温墙板和双面叠合墙板等,外挂墙板是用于框架和筒体结构的非结构墙板,一般用螺栓与主体结构连接,可做成装饰一体化板或装饰保温一体化板。
目前PC 构件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固定模台和柔性模台两种,固定模台的适用范围更广,柔性模台的生产效率更高。
固定模台生产线采用模具固定、作业设备移动的生产方式,可生产的构件范围最广,可用于生产异型构件。
柔性模台工艺是让模台在设定的轨道上移动,混凝土布料等设备工位相对固定,模台在环形流水线上移动,完成整个生产的循环。
柔性模台主要适用于生产板式构件,生产规格结构多变和复杂的异型构件等养护难度较大。
根据郭明学《装配式建筑概论》(2018 年 3 月出版)中的研究,10 万m3 产能的固定模台初始投入为800-1200 万,而柔性模台则为3000-5000 万,柔性模台的投入成本相对更高,但柔性模台在放线、清理模台、喷脱模剂、振捣、翻转环节实现了自动化,更加节省劳动力。
此外,对于叠合板等板式构件,柔性模台的流水线式生产可以明显提高生产效率,适合市场规模较大地区的板式构件生产。
从生产环节来看,预制PC 构件的完成制作过程通常分为:脱模、模具组装、预埋件、用料、后处理、入窑、蒸养等步骤,不同的工序之间耗用的时间差异较大。
根据我们草根调研,以远大住工奉贤工厂为例,整个柔性生产流水线循环一次需要8-10 小时,其中,楼板的模具组装一般需要12-15 分钟,墙板模具组装需要45 分钟,蒸养则需要6-8 小时,不同的生产环节中做到如何精细化的时间管控显得尤为重要。
20-25 年装配式建筑继续保持较快发展,PC 结构仍是发展主流我们预计2025 年装配式新建建筑面积约11 亿平方米,20-25 年CAGR+17.6%,装配式建筑仍有望保持较快的增速。
根据住建部数据,19 年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约 4.18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4.64%,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13.4%,占比较18 年提升 3.4pct,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用10 年左右时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的定量要求,2017 年《“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出台,方案规定:到2020 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国办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到2025 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30%。
我们假设20-25 年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的增速为2%(具体依据参见后文),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平均每年增加3pct(最终2025 年达到31.4%),则可测算出2025 年装配式新建建筑面积约11 亿平方米,20-25 年CAGR+17.6%,20-25 年装配式建筑有望继续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装配式建筑下游需求来看,住宅占比超过50%,PC 结构在住宅领域的渗透率远高于钢结构。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下游需求主要包括:商品住房、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领域,根据住建部数据,19 年末商品住房在装配式建筑中需求最大,占比达41%,保障性住房占比达到13%,公共建筑占比达到22%,装配式建筑中住宅(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的占比超过50%,同时考虑到当前钢结构住宅的渗透率仅为1%,则我们认为装配式住宅大多采用PC 结构。
而从性能角度看,由于传统观点中,钢结构的耐火、隔音、保温、防渗漏性能不如混凝土结构,居民接受程度不高,但是其抗震性能较好、承载力高,施工迅速,故钢结构目前集中用于商业地产、场馆等领域;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由于建造成本相对较低、接受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势,在住宅领域渗透率远高于钢结构。
展望2025 年,我们认为政策推动叠加成本劣势弥合推动装配式建筑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主流仍以PC 结构为主。
从政策推动来看,根据国办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到2025 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30%,海南要求2022 年前新建商品住宅装配式建筑渗透率超80%,成都要求新建房建工程原则上都采用装配式,我们认为地区层面要求对于装配式住宅的要求明显更高,20-25 年装配式建筑仍有望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PC 作为一种主要的结构类型,20-25 年仍有望保持较高的占比,我们测算至2025 年PC 结构在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中的占比仍有望达到55%,即20-25 年PC 构件仍会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流。
我们的推算思路如下:1)装配式住宅占比:根据前文数据,19 年新建装配式建筑中商业住宅占比40.7%,保障性住房占比13.4%,则新开工装配式住宅占比达到54.1%,我们认为20 年之后地产新开工增速有所趋缓,且20 年之后民生安置工作将重点从棚户区改造转为老旧小区改造,因此我们预计装配式住宅占比至2025 年呈现一定下降趋势,预计占比达到50%;2)住宅领域:我们曾在外发于 6 月 3 日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系列研究之一:钢结构高景气,细分渗透加速提升》报告中保守预计,钢结构住宅在住宅领域的渗透率有望从1% 升至10%(参考江西住建部2022 年全省新开工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占新建住宅比例达到10% 以上的目标),因此20-25 年钢结构住宅的渗透率有所提升,但住宅领域PC 结构的渗透率仍有望维持较高水平;3)非住宅领域:商业地产、场馆等公共建筑领域由于空间跨度、项目经济性等原因,当前钢结构是运用的主流,而学校、医院等民生基建领域我们认为钢结构使用的占比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预计非住宅领域钢结构20-25 年仍有望保持每年1%左右的占比提升;根据测算,我们预计2020-2025 年期间,新建装配式建筑中PC结构占比虽有一定的下降,但仍是20-25 年装配式建筑领域发展的主流结构,预计2025 年占比达到55%。
分区域来看,当前上海装配化率水平最高,浙江、湖南等地装配式建筑发展领先,区域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
从政策重点推进和积极鼓励推进的地区发展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政策措施支持力度以及相关产业配套完善程度决定了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
根据住建部数据,2017-2019 年,重点推进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分别为0.75/1.35/1.97 亿m²,占全国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7.2%/46.8%/47.1%。
19 年末上海的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最高,已达到86.4%的水平,北京、湖南、浙江的占比均超过25%,分别达到26.9%/26.0%/25.1%,江苏、天津、江西等地占比则超过20%。
从各地区针对装配式建筑的规划目标来看,装配式建筑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根据各地方住建厅数据,28%的地区明确提出到2020 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及以上的目标,38%的地区制定试点示范期,到2020 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15%-20%的目标,其余34%的地区对于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的要求低于15%。
上文提及的区域中除上海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装配式建筑渗透率上升速度快于规划,但其余北京、浙江、湖南、江苏、天津、江西等装配式建筑推进较为顺利的省份其20 年规划目标均是“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30%”,因此我们认为装配式建筑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从成本角度来看,预计未来随着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和PC 构件成本的下降,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建筑的价差将逐渐收窄。
根据常春光,张瑜《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成本控制问题与措施研究》(2016 年10 月刊登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6 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造价中PC 构件生产成本占比最高,通常占比达到46.5%,排名第二、第三的成本项为现浇工程和PC 构件安装,成本占比分别为11.4%/10.2%。
我们认为由于PC 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后续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以及生产效率提升,我们预计PC 构件单价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反观到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中来,目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单位造价仍高于现浇,预计未来随着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和PC 构件价格的降低,价差将逐渐收窄。
根据住建部2016 年12 月发布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中数据,材料费和人工费是装配式住宅建安费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在建安费用中占比超过80%。
从定额中可以看出,预制混凝土结构中材料费随预制率的升高而升高,而人工费随预制率的升高而降低,现浇和PC 高层住宅(装配率50%)的单位建安费用分别为1754、2106 元/平方米,其中主要差异就来自于材料费和人工费,PC(装配率50%)的材料费为1651 元/平方米,比现浇高580 元,而人工费为269 元/平方米,比现浇低115 元。
除了前文提及PC 构件价格有望下降之外,工人招工难度增大以及建筑工人工资不断增加(过去五年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复合增长率7.3%)的趋势将长期延续,人工费占比更高的现浇成本将因此上升更加明显。
我们预计PC 建筑和现浇建筑之间的价差将逐步缩小,政策推动叠加成本劣势弥合推动装配式建筑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