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网络作业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谈谈学习体会。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讲清楚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
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同样的,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无法照抄别人的经验。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
第二,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它的基础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
西,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比如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等。
要联系毛泽东博览群书,善于利用历史故事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特点,讲清楚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讲清楚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这些历史经验加以认真的概括和提炼,就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加了新的内容。
第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人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样做的结果,就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的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又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作业标题] 网络作业二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作了明确回答,为我们认识改革开辟了一个全新境界。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具体包含三层含义:
①所谓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某些环节(即具体体制)进行调整、变革。
改革决不是推翻现存政权,也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化,而是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其实质是体制的创新,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②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通过改革使其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些年来我们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等,都是在发展和完善我们的基本制度。
以为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只有坚持而没有改革,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③对社会主义体制,特别是经济体制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这种革命性变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来说,也是一种完善。
因为通过体制改革,可以建立起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的具体制度及各种机制,使社会主义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这就是说,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的完善并不排斥体制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恰恰相反,进行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
的重要途径和方面。
正像我们在根本变革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时候,并不排除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某些体制一样。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
同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是由改革自身的目的和性质决定的,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作业标题] 网络作业三
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谈谈学习体会。
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我国的
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有坚持公有制
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才能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只有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
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