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浅谈大学生素质与素质教育

论文--浅谈大学生素质与素质教育

浅谈大学生素质与素质教育雒焕喜“一家用人单位招聘职员,应聘人员在门外排成长队等候答辩应聘,轮到一位大学生时,她进入办公室,看到地板上横着一把扫帚,便从容的弯下腰拾起放到一个角落。

最后,她被录用了。

这家负责人后来解释说:“她拾起的扫帚是她被录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说,这位应聘大学生就是一个素质高的学生。

请再看一个故事:一个大学生要结婚了,他问老师有何忠告。

老师说,祝贺你,你要结婚了。

你若娶一个好老婆,你将是幸福的;你若娶一个坏老婆,你将成为一个哲学家。

另一个学生离婚了,也去这个老师这里听忠告,老师说,祝贺你,你离婚了,以前的婚姻是幸福的,你将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若是不幸的,你将获得自由。

我们说,这位老师是一位素质高的老师。

什么是素质?这就是素质。

而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

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

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这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规定,这一规定把素质教育与其他种种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区分开来了。

素质教育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始终把人的素质看成是一个可分割的整体。

素质教育认为,人的素质不是单—的,而是由多种具体素质构成的,如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

人的素质是诸多具体素质的统一体,各种素质之间既可以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也可以相互促进。

因此,素质教育赞同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基础上,有所侧重。

毫无疑问,德育工作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但学生的素质又是由多种具体素质构成的整体。

大量事实证明,如果德育工作只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忽略了其他素质,就很难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目的。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也就是通过教育在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关于素质教育,是相对于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教育即应试教育而言的,是以培养和强化综合素质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做了深刻全面的阐述。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是说,我们长期以来强调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质是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高校的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的教育,使这几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所以,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归根结底,是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

在现阶段,可以说是培养“四有”公民的教育。

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加强和重视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特别要注重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现状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是好的,并呈现出向上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1、在政治上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包容、理解、勤劳、谦逊;2、在人生道路上提倡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创新精神;3、对校园生活,主张“品位”,提倡“公平竞争”意识,并注意文化修养上的全面性。

但由于教育的不完善,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局限等因素,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具体表现是:1、在思想文化素质培养上,一些大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一些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课热情不高,反映勉强;2、在业务素质的培养上,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书本知识较多,基础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口径小,创新精神不足,适应能力差;3、在心理素质上,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学生),在家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大多受到家庭的宠爱,同时也由于心理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导致部人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在逆境中求发展求上进的进取精神。

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素质的现状,笔者认为,影响和制约当前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大学生即将面对的是需要有创新意识和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知识经济社会。

而传统的教育体制要求大学生首先要通过各种考核,这就使得他们必须先去应付考试,无形之中,产生了一部分高分低能的“优秀”人才。

但步入社会之后,却连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不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大学生本身,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使大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或多或少地产生了怀疑,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这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冲破传统狭隘的专业教育和“学科本位型”的课程设置,它忽略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其结果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饥渴效应”,面对新旧文化交流和东西文化碰撞,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对社会环境产生“失落效应”。

这些都表明,传统的高等教育己走入了内容陈旧、方法死板、僵化的境地,使受教育者局限于书本、课堂,难以发展自己的个性与兴趣。

这种教育模式导致的后果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主体精神,被物化为“学校工厂”模子里压出来的“产品”。

反映到实际中便是眼高手低,只知书本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和社会意识,影响了素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寻找新的规范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对素质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例如,国家实行招生并轨政策后,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人才就业市场还不十分完善,一小部分人趁着过渡时期政策的不完善,拉关系、走后门,为自己的子女找工作,有些大学生看到这些现象,觉得没有希望,失去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信心,产生了心理失落感。

又如,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使得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观念有所抬头,影响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

3、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还不完全清楚,缺乏参与意识。

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也就没有了动力。

部分在校大学生只知道忙于学习专业知识,而用于提高自身素质的时间相对较少,对素质教育的知识了解甚少,更不知道应该怎样参与。

4、高等院校的育人环境仍需继续改善。

多年来形成的教育观念,认为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仅仅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责,而与基础教育以及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和校园环境关系不大。

但在实际教学与生活中所有这些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都不容忽视。

此外,长期以来,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如增强大学生的情感智商)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瓶颈”制约,也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瓶颈”制约。

从我国部分高校发生的恶性事件、暴力倾向和行为、自杀事件以及其他不道德行为便充分表明这一点。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转变教育目标,明确培养目的高等教育需要从旧观念中走出来,需要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中挣脱,以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为教育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

1、在课程结构上落实素质教育。

因为没有课程的保证,目标再好也没有用。

要建立一套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具有深度广度又可行的课程体系,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行文理渗透、多学科结合,重视专业知识的同时,又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2、调整学生的学习目标。

许多大学生以为教育就是培养“有用”之才,什么有用就学什么,从学生的选修课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学生多注重“是否实用”、“是否容易学”等因素,普遍存在“近视眼”的问题,即只看到近期的用途而忽略了起决定作用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要强化素质教育,须调整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懂得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全身心地投入,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由“让他学”到“他要学”转变,才能使素质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进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高等院校必须改革原有的教育体制,改进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摈弃“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启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应认识到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怎样做人,充分发挥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改变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陈旧方法,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着重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和实践能力,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人极其重要的素质,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是书呆子,而应有驾驭知识、驾驭书本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摒除陈旧的教学内容,提炼核心内容。

要用能反映本学科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来充实教学内容,同时要加大教学内容的适用性,要重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增强知识的复合性,确保知识结构的系统优化。

在不违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系统性及拓宽基础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灵活讲授,以满足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课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因人制宜,活跃教学过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革大学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对于“考试”,笔者认为这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形式,即考试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历来,人们想出了种种防止学生作弊的方法,但考试中仍有学生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监考方法的改进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学生之所以可以准备小抄等,是因为有固定的答案,如果考题是应用性的或需学生作出自己的结论,作弊恐怕就很难成立,而且考试就不再只是表面化、简单化的形式。

这样做既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使学生把考试当成另一种学习,而不是应付过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