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估算教学
摘要:一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都以精算教学为主,而忽视了估算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估算能力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乃至今后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估算能力,学生不但可以节省认知步骤,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策略、估计结果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形成恰当的认知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估算
一、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估算方法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在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估算。
1.在计算前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计算前进行估算,结合题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估算的方法。
在计算前多问:得数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在计算前估算,知道了得数的大致范围,为下面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
2.在计算后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师经常在计算后,问一问学生:计算结果对吗?为什么错了?是否符合在计算前的估算范围,是否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等。
平时也要求学生自己在计算后估算,在发现问题后,做到及时改正。
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
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估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估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估算的结果没有正确错误之分,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越精确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方法。
二、以估算促进口算
在我们每个人一天的生活中,用到估算的次数往往比用到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得多,估计时间、估计路程、估计成绩等等。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也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的,例如:某超市根据某一种食品的保质期和本超市平时该食品的销售量,及时调整进货数量,做到既不脱销也不能积压。
而这些估算与口算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估算教学中要做到估算训练和口算相结合,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与估算意识。
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中都有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大约是几百。
例如:403+294、68×3,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道403接近400,294接近300,把403+294看成400+300,就很容易通过口算得出得数大约是700;68×3中,68接近70,68×3看成70×3,学生也会口算出是210,68×3大约是200。
由以上两例可见,加减法、乘法的估算都是在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估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学生在不断地进行估算时,对口算又形成了一种促进、强化,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注重方法传授,掌握估算技巧
估算是一个估计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漫无目的、胡乱猜测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标、有选择、有方法的过程。
如何让这种猜测更合理、更科学呢?我想,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教学关系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
同时,还应该结合实际,因势利导,
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估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开阔思路,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给学生估算方法。
估算不是乱猜,而是一种数学思考,用一种简便的方法知道答案的范围。
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是提高估算能力的基础。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掌握一些估算的方法。
小学数学中的估算主要是围绕着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的。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取近似数估算、看数位估算、结合规律估算、联系实际生活估算等。
当然,估算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方法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自己不断去发现和总结,从而内化为个体的一种估算能力。
任何估算都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坚实的口算作为基础的。
估算的基本方法有:
1)“四舍五入”取整法。
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整千数计算。
2)观察估算法。
该方法是根据算式、数据的特点,从整体或局部对结果进行分析或审查判断结论。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位数估算。
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326÷18=9,被除数前两位32比18大,说明商的最高位在十位上,应该是一个两位数,于是可以判断商“9”是错误的。
二是根据尾数估算。
如28×37=1030,积的末数应该是6,而这里是0,所以是错误的。
2.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估算策略”是指为了达成估算的目的、
解决问题,在估算过程中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在估算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指导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和调整策略。
四、重视交流,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由于每个学生独特的生理遗传、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的不同,估算时,必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估算的过程,同时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如估算47+38一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有的学生认为:“47+38≈50+40=90”;有的学生采用的估算方法是:“47+38≈45+40=85”;有的学生说:“47+38≈45+35=80”;又有另外的学生说:“47+38≈47+40=87”……交流,便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吸收。
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五、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估算能力,需要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估算,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他们自觉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自觉形成估算的一种习惯,这样就会使得估
算的地位提高。
参考文献:
[1]梁鲁艳.小学数学教学估算的初探[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4).
[2]罗玉华.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建议[j].教育导刊,2011(10).
[3]鲍建生.估计:数学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教育研究,1997(10).
[4]赵振国.儿童估算发展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
究,2007(03).
[5]龚磐安.试谈估算教学的方法[j].小学教学参
考,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