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专题一·请联系实际说明坚持实事求是为什么那么难?答“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路线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但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在于实事求是的背后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因素。
通常说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不同做出的结论也不同。
实事求是的“事实”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都是抽象不变的客观世界而真正困难在于把握作为人的实践对象的社会生活的“事实”和“实际”。
要达到客观的一致不是那么容易。
客观事实是大范围的客观还是小范围的客观事实这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判断。
坚持实事求是和坚持实践标准坚持和发展真理是一致的而困难就在于根据实践要求不断发展真理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并不像一眼望去那样简单容易他有许多困难。
它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认识上的根源价值观的根源和全局与局部以及认识水平的重大差别等。
坚持实事求是的的大敌是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特别是处在领导岗位的人忽视或看不到坚持实事求是的困难复杂性及其根源和差别。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答1从哲学层面的角度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概括。
2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即是说有了这个实事求是才有了这些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
3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即是实事求是是体现于、贯穿于、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各个方面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活的灵魂。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专题毛泽东思想的内涵是什么答: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这要求我们要以事实为依据来想问题、办事情,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是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2.说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重要内容。
答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
这些理论观点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答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点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二是认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除了上面讲的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怎样答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二毛泽东思想贯通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两大理论体系的逻辑中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讨论一对于领袖来说个人崇拜是不是需要?你对毛泽东时期的个人崇拜怎么看答崇拜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大众的时尚的文化。
现代社会讲究民主自由在崇拜问题上也讲多元化谁愿意崇拜谁就崇拜谁这是人们的自由别人不会去干涉恐怕也没有人有权利去干涉。
崇拜由崇拜者和和被崇拜者两个方面组成。
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任何一方也就不可能有崇拜。
被崇拜一定是强者。
世界没有一个3 人能够否认毛泽东强者。
1.历史因素中国的历史、文化根源。
中国封建社会的时期很长又没有经过成功的资产阶民主革命的洗礼。
支撑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是期冀明君从圣人之言以施仁政并主张严格的等级制度。
时势造英雄。
中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人民大众需要寻觅一位文武兼备、胸怀雄才大略、特具魅力的领袖人物全党需要毛泽东的领导和权威。
在毛主席时代崇拜毛主席是天然的必然的阶级感情 2.个人因素毛泽东需要个人崇拜。
他的基本个性和崇高理想令他不时地、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附属心理,他敢为人先和彻底革命之举需要有崇拜他的人坚定有力的支持。
特别是遵义会议之后他被推向党的最高领导地位根据他以往在党内外残酷斗争的经历及其感受深知权力和权威对他有多么重要。
3.外部因素是党的制度环境是滋生个人崇拜合适的土壤。
中国共产党是在艰险的秘密斗争和残酷的武装斗争环境中建立和发展的其组织原则党政关系、干部制度工作方法等等都缺乏必要的民主程序和完善的监督机制。
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对最高领导人的权力难以制约。
这是产生个人崇拜的组织根源。
是列宁、斯大林的一定影响。
个人崇拜本来是与马克思主义不相容的。
由于从列宁开始在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上只强调其一致性不重视党和群众对领袖监督的必要性不强调只有坚持民主原则的领袖才可能真正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而夸大了领袖个人的意志和作用。
斯大林则更为甚之。
我们的革命和建党都是以俄为师的毛泽东难免会受到“老师”们的一定影响。
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和个人权威无疑地对发挥毛泽东当时的正确领导以实现团结抗日、继而夺取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而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的思虑更加深远而他的作为却日趋急躁个人崇拜反而助长了他的失误。
二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有没有过时如果没有它在当代的价值有哪些答毛泽东思想是帝国主义走向崩溃、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运动发展到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西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日益联合起来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革命从一国胜利向多国胜利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在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反对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斗争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全面地、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关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策略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策略是关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理论与策略。
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即毛泽东思想的阶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的飞跃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第三个专题如何看待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一、认识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如今中国20%的最贫困人口收入份额只有4.7%,而20%最富裕人口收入份额则高达50%。
二、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一是自然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
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
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
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
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
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
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
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
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改革开放的前30年,我国实际实施的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即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共同致富。
开放政策的路径是由点到线再到面,即由四个特区,到沿海14个开放城市,再到内陆。
沿海省份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占尽了政策优惠、区位优势,率先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