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想的教学生态作者:刘永平戴铜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第14期刘永平设计戴铜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4.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和表达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探究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小朋友们,我们数学课上经常要用到数学书,你知道数学书较长边的长是多少吗?请看三个小朋友的测量结果。
(课件展示、说明)(板书:7寸,9英寸,24厘米)为什么量同样长的边,三个人量得结果的数据不一样呢?小结:因为他们测量时所用工具不同,计量单位是不一样的。
甲同学用市尺量的结果是7“寸”,市尺是中国人发明的,属于“市制”单位,现在农村还有使用;乙同学用英尺量是9“英寸”,英尺是英国人发明的,属于“英制”单位;丙同学用学生尺来量是24“厘米”,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长度单位,属于“公制”单位。
现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人们的交流很多很广,为了方便,大家觉得我们在测量时应该选用哪种长度单位比较合适?我们知道了“厘米”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1厘米有多长呢?如何用“厘米”作单位来量物体的长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
(板书:认识厘米)【评析:学习之初,引导学生观察分别用“市尺”、“英尺”、“米尺”来量自己熟悉的数学书较长边的长,得出不同数据的结果,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市制”单位和“英制”单位的好奇,以及寻求“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的探索,体会学习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二、探究新知,逐步展开1.认识学生尺要认识厘米,我们首先要认识一种测量工具——以“1厘米”为单位的小尺。
(展示学生尺)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小尺,仔细观察,你从小尺上发现了什么?同座的两个小朋友可以相互说一说。
(课件配合展示)(板书:0、1、2、3…… 刻度线cm……)小结:小尺上的“0”是尺上“开始的数,”表示测量的“起点”;长短不一的竖线叫“刻度线”;长刻度线对应的数0、1、2、3……叫“刻度数”;“cm”是英文“厘米”的缩写,表示测量的单位是“厘米”。
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测量工具上或测量结果用“cm”表示时,就知道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评析:作为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二年级学生并不陌生,对此已有一些表象认知,但对于“学生尺”的构成以及要素的内在含义并不一定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突出“0”在尺上“起点”作用,让学生对以“1厘米为单位的学生尺”有新的认识,为后面认识1厘米、几厘米和测量长度做好了准备。
】2.认识1厘米我们在学生尺上认识了刻度线,发现尺上有一些数,特别是“0”这个数在尺上表示起点,还知道一个国际长度单位叫厘米。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1厘米。
(板书:1厘米)作为一个长度单位,1厘米有多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
在小尺上,从几到几是1厘米?0到1、1到2、2到3……(课件)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相邻两个刻度数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考考大家,在尺上找到数3,说一说,从3到几是1厘米?(从3到4是1厘米,从3到2也是1厘米。
)那从7到几是1厘米?【评析:让学生在小尺上直观感受1厘米的长度,初步形成1厘米的表象。
从3到几是1厘米?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不仅会顺着想,还会倒着想,鼓励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开放性。
】在自己的小尺上找到1厘米长,看清楚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在心里记住1厘米的长度。
下面,我们试着比划表示1厘米有多长。
a.用拇指和食指“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用小尺试一试比画的长度,看是不是大约1厘米长。
b.用你比画的1厘米去量一量你手指头的宽度,看哪一个手指头的宽度接近1厘米?c.再找一找学具盘里的实物,看有没有是大约1厘米长的?(实物)d.生活中有许多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课后到自己家里去找一找,好不好?【评析:在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通过在尺上找、闭眼想象、身边找、用手比划、实践验证等,进一步强化对1厘米表象的认知,逐步建立长度观念,突出了本课教学重点,为后继学习提供铺垫。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应用意识。
】3.认识几厘米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厘米,还认识了1厘米,知道1厘米是比较短的。
为了更好地应用知识,我们还要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为什么?0到1是1厘米长,1到2是1厘米长,两个1厘米合起来就是2厘米。
刻度0到刻度5是几厘米?刻度3到刻度6又是几厘米?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刻度数之间包含几个1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比较:在尺上找出几厘米长,是从0刻度找起,还是从其他刻度找起方便呢?为什么?体会:从0刻度这个“起点”找起比较方便,从“0”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所以,我们在测量长度时,一般从0刻度开始量。
用手比画一下:2厘米、3厘米、5厘米的长度,并用尺验证一下。
【评析:从认识1厘米到认识几厘米,就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通过在尺上直观地“数”出几个1厘米合起来长度就是几厘米,到用心去“想”出两个刻度之间包含几个1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进一步深化对“几厘米”的认知。
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感悟从刻度“0”算起长度比较方便,为后面量线段、画线段提供方法基础。
】4.量物体的长度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会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吗?(1)量铅笔刀的长老师这儿有一个削铅笔的小刀子,你能量出它的长度是几厘米吗?先想一想,再相互说一说:你打算怎么量?小结:测量时,小刀的左端对着小尺的刻度0,小尺的边和小刀的边放一致,小刀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课件演示量的过程)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量小纸条较长边的长(实物)请拿出学具袋里的长方形小纸条,量一量这条较长边是几厘米长?学生汇报、展示量的过程。
老师:长边的长是几厘米?短边呢?辨别练习:P51想想做做第1题。
(老师故意做出错误的量法)a.长方形纸的左端没对着尺的0刻度线;b.长方形纸的左端对着0刻度线,但小尺的边没有和纸的边对齐;大家说一说,这样量的结果准确吗?应该怎么量?(3)量线段的长课件:长方形一条长边抽象出来的线段。
a.想一想,说一说,量一量,同桌相互交流。
b.辨别练习:数学书P51想想做做第2题。
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图中哪条线段长?你能知道红色线段比蓝色线段长几厘米呢?(讨论)小结: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用较长线段的长度减去较短线段的长度;第二方法是先截取较长线段比较短线段长的部分,再直接量出这部分线段的长。
两种量法的结果是一样的,都可以。
【评析:测量物体的长度是认识厘米知识的实际应用。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从小刀实物、长方形纸片,再抽象出线段,循序渐进,在实践操作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规范的测量方法。
通过开放题练习,加深学生对线段“长、短”内涵的理解,既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又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画定长的线段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我们认识了厘米,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会画已知长度的线段吗?(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P51例题图)相互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多媒体展台演示画的过程)小结:先在学生尺上找到刻度“0”这个起点,由此沿尺的边沿画到刻度“4”,再标出所画线段的两个端点,这样就画好了长4厘米的线段。
(2)同桌两人请对方画一条整厘米长的线段,相互说一说画的方法。
展示作品成果,请一名同学介绍自己画的方法,同桌来量一下,检验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多媒体展台演示画的过程、量的方法)【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学生尺、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线段长度的基础上,画整厘米线段的教学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尝试实践,自己来验证总结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自主意识、探究热情,有利于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升华,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6.估测物体长度我们学会了量线段、画线段,能否不用学生尺量就能估计出线段是几厘米呢?(1)认识大约几厘米(P51想想做做第3题)大家仔细观察,这两条线段它们都接近几厘米呢?预测:看不出来;8厘米;7.8厘米;8.2厘米。
填空:蓝色线段比(8)厘米(短一些),红色线段比(8)厘米(长一些)。
像这样两条线段它们都接近8厘米,我们就说它们“大约”都是8厘米长。
(2)估一估物体的长度(P51想想做做第4题)我们知道了线段和某个整厘米长度比较,“长一些”或“短一些”都可以用“大约”是这个整厘米来表示。
下面考考大家的眼力:a.请同学们估一估老师的手掌的宽有几厘米?(展示宽度——估计——测量——比对结果,看谁估得最接近)b.你自己手掌的宽有几厘米?先估一估,把估的结果放在心里,再量一量,比对一下,看自己估得是否合理?c.还想估吗?你再估一估自己的食指长,然后再量一量看是否接近。
【评析:学生在认识整厘米长度后,还要感知非整厘米长度物体的存在。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感悟“大约”的含义。
通过老师的示范引导和同学的亲身体验,认识到有些物体的测量不需要准确数,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估计——测量——比对”估测长度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体现知识学习的意义与应用价值,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应用水平。
】三、总结思考,拓展延伸刚才,我们学习了认识厘米,大家有什么收获?学习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还知道了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用尺子画整厘米长的线段,还能估计物体大概有多长。
尽管在学习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难题,但是我们都通过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大家真是了不起!刚才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很快估出了一些较短物体的长度,如果让你还用厘米作单位来估教室的长度、操场的长度,你也能很快估出来吗?要很快估出较长物体的长度,我们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来估,这些问题,我们以后一起去认识它,同学们课后也可以自己先去了解和研究。
完成实践题:P52想想做做第5题。
【评析: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了总结,也是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进行梳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1厘米长度表象的建立,巩固和提高了用尺量物体长度、画整厘米线段的操作技能及估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