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 0469 课件 第4章
教育学原理 0469 课件 第4章
• 存在的弊端 • 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基本原则、改革的基本措施 • 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系统p15-159(图7)共5点
• 我国现代学制建立的的基本经验p159-160 • 1.现代学制,要考虑社会生产关系性质,更要考虑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1951年,青海 民和县农民在 耕地
• 我国现代学制建立的的基本经验p159-160
二、简答题
1.p1292.p138-139 3.p141-
三、论述题 1.P159-
•
第三、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层次化
年轻人接受的则是职业教育, 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
第三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 学校教育制度
官学教育系统
私学教育系统
书院教育系统
奴隶社会
• (一) 官 学 教 育 系 统
• 商和 西周
封建社会
• 春秋战国 •秦 •汉 • 隋唐 •宋 •元 • 明清
• (二)私学教育系统 • 在西周时期文化下移的时候产生的 与“士”阶层的兴起密切相关
• 3.1922学制“壬戌学制”p152-154 •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 修业年限——“六三三” 学制 • 教育目标
• 学校教育系统:初等教育分两段,中学教育分两段, 高等教育取消大学预科制度
• 3.1922学制“壬戌学制”p152-154 • 教育目标上深受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国教育家 孟禄亲自参与 • 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 • 意义:相比之前,是重大的进步,推动我国教育现 代化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 汉语对“制度”的解释 • 英语对“制度”的解释 • “制度”涵义的两个方面p125 • 什么是“教育制度”p125
客观性
•教
强制性
育
制 度
价值性
的
特 征
教育性
历史性
• 二、教育制度的类型
• 划分标准 教育阶段 教育机构 学校管理工作内部 教育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性质
• 根据教育制度的理性化程度:显性教育制度和隐性 教育制度。定义p128
第二节 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
• 一、西方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 斯巴达与雅典 • 斯巴达军事教育制度 国家监督、寄宿制、战争、 妇女教育、国家工具 • 雅典教育制度 统治人才和商业人才
• 古罗马时期,学校教育制度 两种学校 功利性
• 中世纪:教会垄断学校教育p133 教会学校目的,教会学校类型
•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p134 两段四科、意义
• 1.1902-1904学制“癸卯学制” p150-151 • 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体现张之洞的“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 学制仿效日本 • 没有规定女子学堂 • 将学校制度与科举制度结合起来
• 2.1912-1913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p151-152 • 废除忠君尊孔思想,确立新的教育宗旨 • 学校系统新规定 • 初等教育,男女同校;高小教育,男女分校 •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制 • 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强调个性培养, • 缩短年限,普及初等教育 • 不足之处p152
• 二、我国现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 • 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 洋务运动 • 维新变法,现代学制初现端倪 • 1900年之后,清政府再议学制,制定中国第一个现 代学制
• 1.1902-1904学制“癸卯学制”p150-151 • 第一个全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直至辛亥革命 • 学制规定 • 该学制将学校系统分为三段七级(纵向、横向) • 详细规定了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
• Secondary school selection小学升 初中的选拔考试,专门针对于想 去英国私立学校念书的学生,通 常学生会在小学的后一年参加考 试,基本上学生年龄是在10-11岁 左右,因此也就被命名为11+考 试。
• 美国现行的学制系统——特色p144-145 • 第一、单轨制 • 第二、统一于灵活相结合 •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 第四、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
•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
• 1.构成 • 2.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 • 3.反映封建统治阶级意志,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 4.没有实科教育,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 • 5.劳动人民子女被排斥 • 6.客观上促进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 • 7.明以后,学校教育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万马齐喑
•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发展,学派众多,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思想活跃时期
• (二)私学教育系统 • 秦——废官学、禁私学 • 汉——私学恢复和发展 • 北魏——禁止私学 • 之后——发达,封建学校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 私学程度不齐、招收对象、教学内容
• (二)书院教育系统 • 书院p148,其名始于唐代 • 宋初建白鹿洞书院。 • 宋代是书院发展计较快的时期 • 元明清时期,书院继续发展 • 清光绪27年,1901年,所有书院被改为学堂
•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工农业余教育 司改编的《地理课本》(暂用),人 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1月第三次印刷, 1953年6月第一版
•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学制改革 的种种乱象
• 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所谓学制改革, 基本是失败的,不科学的,违背规 律和客观需要的,是历史教训
• 三、新时期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P156• 1976-1985,拨乱反正 • 1985《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现代学校 教育制度的新阶段
• (三)德国
马丁·路德 ( Martin Luther,1483~ 1546) ,他是16世纪 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
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 始人。
• 德国学校教育制度在欧美教育史上影响巨大
• 公共教育、义务教育、实科教育、师范教育、双轨 制
• 16世纪以前,教会学校来自•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初等教育、普及教育
• 现代学校的兴起、现代学校包括:p140
• 现代学校与中世纪学校的主要区别p141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是剑桥大学中规 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拥有约600名大 学生,30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同时,它也拥有全剑桥大学中 最优美的建筑与庭院。 三一学院是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46年所建,其前身是1324年 建立的米迦勒学院以及1317年建立的国王学堂。今天学院中依然 保留着的最古老的建筑可一直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国王学堂所使用 的学院钟楼,直到今天还在为学院报时。 三一学院的教堂前厅摆着从三一学院毕业的著名毕业生的玉石雕 像,包括了牛顿、培根、丁尼生等人。
• 16世纪末-1763,1747,19世纪初洪堡特,魏玛时期
• (四)美国 • 1776独立战争前,英国、教会、殖民,私立学校 • 1751,富兰克林 • 独立后,世俗学校 • 19世纪初,义务教育法,各州管理公立学校系统 • 1821,波士顿,第一所公立中学——衔接 • 1863南北战争后,第一个学制系统“八四四学制”
• 2.学制改革要走自己的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学 制传统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政治因素
学制 改革
学制传统
• 我国现代学制建立的的基本经验p159-160 • 3.学制改革科学化、理性化,先试验,统一性和灵 活性相结合
第四章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p 125 2.p129 3.p139 4.p139 5.p150 6.p152 7.p154
• 4.1951学制p154-156
• 1949新中国成立
• 继承老解放区学制的优良传统 批判吸收旧学制中有用的部分 借鉴前苏联经验 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 4.1951学制p154-156 • 组织系统 • 入学年龄与修业年限的变更 • 增加了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的工农和业余教育系 统 • 反映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精神 • 我国现代学制建设的新阶段、促进发展
• (四)美国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六三三学制”——美国学校 教育的基本制度——对我国的影响 • 西方现代中学校系统产生的两条基本途径p138-139 • 双轨学制p139 • 单轨学制p139——并非完全公平 • 分支型学制——20世纪上半叶,原苏联,特点p140
• 西方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源于现代学校的出现
巴黎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
• 是欧洲最古老大学之一,坐落在法国首都巴黎,前 身是建于1257年的索邦神学院(Collège de Sorbonne),但更早可以追溯到1150-1160年就有 了天主教修士建立的大学。
• 继意大利和法国之后,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168) 和剑桥大学(1209)
•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新发展 • 经济形势、科技发展、生产自动化 • 受教育的愿望、教育民主化浪潮 • 西方发达国家的战后学制改革的共同特征P141-144 • 第一、更多考虑生产力发展要求 • 第二、贯彻民主化,力图平等 • 第三、体现终身教育,处理各种教育之间的关系
• 11岁考试
• 法国现行学制系统——主要特色p145-146 • 第一、中等教育的年级倒着数,初中分为两阶段 • 第二、大学分段。基础+专门化+科学研究 • 第三、高中实行分科教学 • 第四、保留“大学校”及其预科班
• 联邦德国的现行学制——特征p146
• 第一、带有双轨制性质 • 第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根据权威组织的统计,德国 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 仅为20%,将近80%的
欧洲中世纪大学 Medieval European Universities
• 在西欧某些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的基础上开始出现 大学。最早的大学产生于意大利。具有代表性且影 响较大的是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
萨莱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