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曾国藩治家的启示

曾国藩治家的启示

曾国藩治家的启示
一、对曾国藩的评价
梁启超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蒋介石说:“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普通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后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他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使其成为19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正如一副对联对他的评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是一个传奇,曾氏家族同样是个传奇!古语云“富不过三代”,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繁盛到三代。

而曾国藩终生倡导寒素、勤勉、笃学的家风,其家族在二百年间英才辈出,共产生杰出人物240余人,大多成为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至今没出现一个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
二、“八字”治家之法
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留下了八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诚修祭祀、善待邻里,是治家之法。

这八个字,影响了曾国藩的一生!
先说书、蔬、鱼、猪四字。

百姓家,首先要园中有蔬,塘中有鱼,栏中有猪,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

大人们辛勤劳动,持家有方,就会丰衣足食;小孩们好好读书,健康成长,长辈就放心。

做到了书、蔬、鱼、猪四个字,百姓家就能小康居家。

居家后,进而考虑的就是如何治家。

勤俭持家,读书明理,首先要讲究两个字:“早”和“扫”。

早,就是事事要赶早,要勤于劳动,勤于读书。

扫,就是要天天打扫环境,扫除心灵灰尘。

家中儿女们只要发奋读书,勤于劳动,修身养性,成就事业不就指日可待吗?
在治家中,还要强调“考”和“宝”两个字。

考,即诚修祭祀,告诫家人要诚心缅怀先人;宝,即善待邻里,告诫家人要友善对待身边的人。

诚心、友善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的根本所在,体现了一种淳朴的民风。

三、十六字箴言
曾国藩六世孙曾樾曾说过:“先祖曾国藩是一位将传统文化履行于人生事业中、经世致用的贤者。

在我看来,他留给我们的家风就是两个词:读书和勤俭。

”曾国藩曾为后人留下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家俭则兴。

曾国藩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人勤则健。

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一千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

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四、不希望后人当官
在中国古代,包括今天,大家似乎都认为,当官是最好的事情。

但是曾国藩却不这样想,他一生没让曾纪泽去考科举。

为什么呢?
第一,如果专注于科举,只问成绩不问品德,这个孩子有可能成绩不错,但是性格、品质上会出现问题。

所以曾国藩经常说科举“误人太深”。

第二,第二,即使科举成功,进入仕途当了官,那又怎样呢?曾国藩身为官场中人,他知道多数读书人在官场沉浮多年,混到了功名利禄却丢失了初心和人品。

不愿做大官做什么呢?曾国藩说,“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君子在任何环境下,不管是富还是穷,都能找到内心的快乐和宁静。

曾国藩经常思考,历史上很多世家大族为什么迅速衰败?他最终发现,决定家族成败的,是你怎么塑造子孙们的品德品质,而不是给他们留多少钱。

他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商贸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故教造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五、绝不留钱财给后人
由贫贱而富贵的曾国藩,对“富二代”“官二代”的腐化堕落现象有深刻洞察,所以他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在京师做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写信给弟弟说:“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后来身为湘军统帅,曾国藩再次申明:“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

”他提倡寒士之风:“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


不留财产给子孙是一种大智慧!多少官员为给子孙积攒钱财而身败名裂,多少商人为给子孙积累财富而劳累致死?让孩子觉得没有父辈可以庇荫和凭靠,才会真正自己去努力。

曾国藩言出必行,他要求家人做到的一切,自己都先做到了,而且做得最好。

他去世后没给子女留下什么遗产,这和李鸿章大不一样,李鸿章给子女留下了4000
万的家产。

曾国藩给子女留下的是无尽的精神财富,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使他的子孙后代多有成就。

六、恪遵先祖遗言
曾国藩家族在200年间,子孙之杰出者240余人,在多领域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后人中很多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取得博士、硕士学位或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职称,但是到政府当官的特别少。

在外交方面:曾纪泽1879年收回伊犁南部五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曾广铨担任过清政府驻韩国和德国大使。

还有翻译家曾约农、曾宝葹、曾宪森等。

在数学方面: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

曾广钧、曾昭权、曾昭桓、曾宪源、曾宪琪,以及曾宪澄、孙曾卫等都在数学领域取得成就。

在化学化工方面:曾广植是我国味道化学理论的创始人。

曾广植子女曾昭氚、曾昭氙、曾昭氕,以及之后的曾昭抡,都是留美化学硕士或博士。

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美术教育家曾昭杭、文博专家曾昭燏、篆刻家曾绍杰、导演曾宪涤、画家曾宪杰、清史专家曾宪楷。

曾国荃、曾纪泽等众多曾氏家族成员书法造诣颇深。

在军政与实业方面:十余人进入军界,其中五人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广泰和曾广荣在国民党军中先后授予少将军衔。

哈佛大学经济科硕士曾昭承,曾任台湾工矿公司总经理。

曾氏后人继承了曾国藩的优良品格,二百年间未出一个败家子,他们恪遵先祖遗言,慎独敬事,仁爱勤勉,实现了曾国藩“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附:曾国藩家书精选
曾国藩一生一共写了1500多封家书,他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教育弟弟和孩子们。

下面摘录几则《曾国藩家书》:
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的。

2、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3、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4、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5、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

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矣。

6、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7、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8、读经有一耐字诀。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哲思整理自微信号“曾国藩读书会”文章《二百年出了240多位杰出人物,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2018年7月3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