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成都邓文光语文工作室肖向亮读1.《国文教授之商榷》,看现今的阅读教学文章以“文题”“生字”“句法”“段落”“篇法”五个方面论述了阅读教学必须涉及的基本环节,奠定了现代阅读教学的基本框架,到今天为止,无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理论、实践,无论何种模式,不曾脱离这个框架。
其中,“文题”衍生为现在的新课导入、解题、作者、写作背景介绍等,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现在的背景介绍已经是花样翻新,手段层出不穷,常常令人耳目一新,对学生的视听等感官刺激强烈,对学生的思维触动也非常大。
“生字”显示了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视,到现在也没有哪堂阅读教学课肯轻易放弃。
“句法”“段落”是文本解读的基本手段。
“段落”涉及到对文本的概括、归纳,是不能规避的一环,但不少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越来越差,是不少阅读课堂刻意淡化所至。
应该继续高举“段落大意”的旗帜,只是训练的手段和方式要不断更新,从文本本身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堂生成的实际出发。
“段落”教学的目标是更好地解读文本,其终极目标是形成和强化归纳概括的能力,从而能从容地应对任何阅读试题。
“句法”涉及对特定语境下的文本解读。
一些关键的句子,在文章中往往有独特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解开它,就能拿到解读文本的钥匙。
加以有效的训练,找到关键语句的解读规律、掌握关键语句的规律,就能应对相应的阅读试题。
2.读《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看现今的作文教学文章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不出思想情感两端。
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
”又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又说:“文题应取材广博。
”先说前两句。
现在的学生,要说提笔作文,信手拈来,洋洋洒洒,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声情并茂,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是一幅美好的蓝图。
现状是无话可说,理屈词穷,或套路化、模式化,空发感慨或无病呻吟的不在少数。
叶老所言“积理必富”、“情有所感”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学生囿于校园之中,对社会的关注度,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生活细节的自觉的、细致的观察,如果没有老师的积极引导,几乎就会成为一片空白。
没有思考的习惯、没有思维的深度,光靠来自单纯书本的东西,学生高尚的、理性的、睿智的思想从何而来?“积理必富”就无从谈起。
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解读文本不能只停留于语言基础与文章句法、章法本身,不能只停留于对语言层面的感悟,而对文章中的人文因素,应该极为重视,将其作为深化学生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学生世界观、价值观、思想视野与眼界的形成,主要来自于此,否则“积理必富”失去了起码的基础。
“情有所感”,则应以写作训练为手段,推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来,以当今的学生,情感体验是何其丰富,但形诸笔端,学生往往捋不出一个好的头绪来。
以《背影》为例,那是亲情的一种经典体验;以《老王》为例,那是弱者对更弱者的一种深情关切;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那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哀痛和崇敬,是斗士对敌人的一种愤恨,是前辈对后生的一种激励。
教材既然有了极好的“例子”,那么引导模仿、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生活中没有太多的惊天动地的情感,更多的是平和与安详,是龃龉与不快,是担忧与不安,是满足与失意,是在冲突过后的不了了之。
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梳理情感,形诸笔端;必要的、足够的训练过后,“情有所感”当不是一件难事。
关于“文题取材应广博”。
学生的议论文,言必“感动中国”,一定要轰轰烈烈;言必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在几个死人堆里打转;言必罗列几个外国人,显得视野开阔。
不是说一定不能这么写或者一定要选这些材。
问题在于,学生只有有限的积累,阅读量因人而异、因地域而异,不在这里面选,他们又能做什么?问题更在于,学生更多地不能视文题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材料的使用上,没有合适的视角与恰当的变换,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审美疲劳。
这正印证了叶老“不知文字作用端在达意”,“若必罗列典雅语句,奇拗笔法,一一注入学生脑海,正恐劳而无功,适足助长学生之依赖性耳”的判断,叶老的预见真是让人感叹应验如神啊。
3.读《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文章阐述的两个基本观念观之一,指的是现在大家已经公认的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国文不应该“纳粹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了”。
文章最有价值的是谈到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方法与效率的问题。
“学生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
”“第一,必须讲求方法。
”“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
”由方法到效率,叶老谈到,从前书塾里的先生很有些注重方法的。
“他们给学生讲书,用恰当的方言解释与辨别那些难以明白的虚字。
他们教学生阅读,让学生点读那些没有句读的书籍与报纸论文。
他们为学生改文,单就原意增删,并且反复详尽地讲明为什么增删。
遇到这样的先生,学生是有福的,修学一年,就得到一年应得的成绩。
”“然而大多数书塾的先生却是不注重方法的,他们只教学生读,读,读,作,作,作,讲解仅及字面,改笔无异自作,他们等待着一个奇迹的出现——学生一旦豁然贯通。
奇迹自然是难得出现的。
所以,在书塾里坐了多年,走出来还是一窍不通,这样的人着实不少。
”对于方法与效率的问题,在今天尤为突出。
多年前吕老先生提出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根治。
叶老说,“阅读的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方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从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
”“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
”在现实语文课堂中,更多的现象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意无意的截然分离。
我想,这是写作教学陷入困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啊。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现行的新课标必修教材,后面的写作部分与前面的阅读部分,编纂者是很注重前面关联的,虽然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但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事实上,不少老师在操作上未能在写作训练的时候很好运用阅读教学的成果,分离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
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材中分散存在着一个一个的写作借鉴点,有些点是很突出,很有训练价值的,如果被忽视了,是非常可惜的。
好在越来越多的老师注意到了这种情况,记得注意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写作的片断训练,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被有意识地、自觉地结合起来,这实在是语文教学之幸事。
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材中的这些借鉴点缺乏执教者有意识、成序列的整理,这倒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4.读《论写作教学》,告别高考新八股这是篇批判性多于建设性的文章。
文章中,叶老花了很多笔墨描述八股之害。
议八股之害,实为批判写作训练不到位,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首先是命题。
命题不科学,导致学生无话可说。
但是,如果题目“正触着他们胸中所积蓄,发表的欲望被引起了,对于表达的技术自当尽力用工夫;即使发表的欲望还没有到不吐不快的境界,只要按题作去,总之是把积蓄的拿出来,决不用将无作有,强不知以为知,勉强的成分少,技术上的研摩也就绰绰有余。
”“题目虽是教师临时出的,而积蓄却是学生原来有的。
这样的写作,与著作家、文学家的写作并无二致;不自然的便近于自然了。
学生经过多年这样的训练,习惯养成了,有所积蓄的时候,虽没有教师命题,也必须用文字发表;用文字发表的时候,虽没有教师指点,也能使技术完美。
这便是写作教学的成功。
”这一点,实际明示了平时写作训练的选材要求,我深有感触。
老师选好了一个写作技术的训练点,也有教材作为例子,但是如果写作的素材不能好好确定,那老师也只能是有心无力了。
如关于高一记叙文训练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如何写好细节。
细节描写能否运用得当,能否运用娴熟,是记叙文是否生动、感人的重要因素。
高一课文中有很多例子,最为突出的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有不少寓含作者强烈感情色彩的细节描写,《包身工》里面有不少对包身工恶劣生存环境的细节描写,逼真翔实,让人身临其境,仔细分析过后,发现“情景再现”是一种很重要的细节描写手段。
唯恐例子不够典型,我又把《道士塔》一文搬出来,作为例子深度分析,展示如何运用“情景再现”之法来进行细节描写。
但写了一篇大作文《非同寻常的》,效果很不理想,学生的细节描写功夫并不如所期待那样,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我只好上片断训练。
学校封闭式管理,学生想尽千方百计,违规溜出校门,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甚至亲身实践过的事情,“写一写你们‘非法’混出校门的那些事儿,‘非法’混出校门的那一刻”,这个训练果然带劲,学生写出了不少堪称优秀的片断作文,“情景再现”原来是这样的啊!学生对“情景再现”之法有了印象深刻的切身体验了。
接下来,《食堂一瞥》、《寝室一刻钟》、《课间协奏曲》、《挤公交》、《返校进行曲》陆续进行,每一位学生都对“情景再现”之法能熟练运用了。
如果我们的写作教学都能选好所有的训练点,命好题,那么,何愁学生无话可说,有了表达的欲望,技术自然不在话下,告别高考新八股自然不在话下。
叶老真是先知先觉啊。
5读《<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并抄录部分原文叶老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
“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
”“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仅仅对学生说,你们随便去找一些书籍文章来读。
读得越多越好;这当然算不得略读指导。
就是斟酌周详,开列个适当的书目篇目,教学生自己照着阅读,也还算不得略读指导。
”“略读既须由教师指导,自宜与精读一样,全班学生用同一的教材。
”“课内略读指导,包括阅读以前对于选定教材的阅读方法的提示,及阅读以后对于阅读结果的报告与讨论。
作报告与讨论的虽是学生,但是审核他们的报告,主持他们的讨论,仍是教师的事;其间自不免有需要订正与补充的地方,所以还是指导。
”“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能够用来自修的,每天至多不过四小时。
在这四小时内,除了温理旁的功课,作旁的功课的练习与笔记外,分配到国文课的自修的,至多也不过一小时。
一小时够少了,而精读方面也得自修、预习、复习、诵读、练习,这些都是非做不可的;故每天的略读时间至多只能有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