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环境民事责任
5
11月21日 政府承认松花江被污染 21日晚些时候,哈尔滨市政府紧急发文:中石油吉化公司 双苯厂苯胺车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 11月22日 外交部知会俄罗斯 22日,中国外交部正式就松花江苯污染事件知会俄罗斯。 11月23日 环保总局承认污染 23日,国家环保总局终于打破长达10天的沉默,发布公告 承认,由于吉化爆炸事件,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12月 解振华引咎辞职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环保总局对事件重视 不够,对这起事件造成的损失负有责任。为此,解振华申 请辞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职务。
因此,无过错责任很快成为当代各国环 境法新的归责原则。我国法律对环境侵 权适用过错责任(生态环境资源)和无 过错责任(环境要素污染防治)分别作 出规定。
重点问题:环境污染的无过错责任 ————对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解读
一 、关于无过错归责原则
二 、 适用无过错原则的现实需要 三 、无过错责任适用的例外
(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环境保护法律中对环境污 染侵权都规定了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 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 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 事责任。” 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一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 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 个人赔偿损失。”
引 例—— 从松花江污染责任到紫金矿业污染责任
案例:松花江污染事件(2005年)
11月13日 双苯厂苯胺车间爆炸 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01厂)苯胺车间发生剧烈爆炸,爆 炸厂区位于松花江上游最主要的支流第二松花江江北,距离江面仅数 百米之遥。
11月14日 政府称不会产生污染 吉林市一名副市长向媒体介绍,根据专家检测分析的结果,爆炸不会 产生大规模污染,整个现场及周边空气质量合格,没有有毒气体,水 体也未发生变化。 11月21日 政府停水 流言纷起 哈市政府发布通告,称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要进行全面检修,决定 从11月22日中午12时起,停水4天。顿时流言纷起,不少哈尔滨人出 城,道路一度发生拥堵。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环境法中的适用 无过错责任又称无过失责任,德国法称为 危险责任,普通法国家称为严格责任,是 指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只要法律规定应 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即应对其行为所 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依无过错责任,受 害人无须就加害人的过错举证,也不必推 定加害人过错,加害人也不得以其没有过 错为由抗辩。 无过错责任原则为各国环境法所普遍采用 的原因是:
一 、关于无过错归责原则
(一) 概述 第六十五条 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 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一般均为四要件,即 侵权行为、过错、损害结果及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 因果关系。 由于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属于无过错责任, 因此其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仅为污染环境的行为、损 害结果及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
《水污染防治法》第19条规定:“伴随企业的活 动排放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水或废液,或者向地下 渗透而危害了人的生命和身体时,与该排放或向 地下渗透有关的企业者,应该承担由此而引起的 损害赔偿责任。” 《矿业法》第109条第1款规定:“为了采掘矿物 而挖掘土地,由于排放坑水或废水、堆积废石或 排放矿烟,对他人造成损害时,损害发生时的该 矿区的矿业权者,或者损害发生时矿业权业已消 灭,矿业权消灭时该矿区的矿业权人,负赔偿该 损害的责任。”
首先,现代工业生产的排污使生产活动本身具有 高度危险性,即使企业采取各种安全措施,也不 能完全消除使他人遭受污染损害的意外危险,且 即使企业无过错,也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及他人巨 大的财产和人身损害; 其次,现代工业生产及由此造成的污染往往涉及 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作为普通公众的受害人难 以了解污染的原因,更难以取得充足的证据,也 就难以证实排污者的故意或过失; 再次,无过错原则也是民法公平原则的客观要求 ,环境侵权中的加害人多是营利者,如果因加害 人无过错或不能证明其有过错,而使受害人得不 到法律的保护,无异于放纵图财害命。
2 、英美法系立法 自1970年以来,美国逐渐采取以环 境专门立法的形式来确立严厉的行政控制 制度以及损害赔偿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如 《综合环境治理损害赔偿法》(或称1980超 级基金法)、《安全饮用水法》、《清洁空 气法》和《清洁水法》等,均以无过错责 任为原则。
6
俄罗斯对松花江水污染对中俄界河黑龙江(俄方称 阿穆尔河)造成的影响表示关注。中国向俄道歉, 并提供援助以帮助其应对污染。
7
2005年11月底,国家环保总局称,这次污染事故负主要责任的是吉化公司双 苯厂。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因这起事件提出辞职,2005年12月初,国务 院同意他辞去局长职务,任命周生贤为局长。吉化公司双苯厂厂长申东明、苯 胺二车间主任王芳、吉林石化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于力,先后于2005年 8 11月底~同年12月初被责令停职,接受事故调查。
二、环境侵权的特征 1.主体方面的特征。 首先是当事人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 其次,环境侵权的受害主体不仅包括当代人,而且 可能包括后代人,甚至当代人侵害的完全是后代人 的环境权益。 2.客体方面的特征。环境民事侵权侵害对象具有广 泛性与复合性。 环境侵权一般为间接侵权。 一般侵权大多直接作用于受害人的财产或人身,较 容易确认。而环境侵权则往往通过环境介质如空气 、水等作用于人身及公私财产,产生损害后果。
第二节 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适用何种归责原则?
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性是民法理论的基石,但在环境侵 权案件中,加害方多为国家许可的具有特殊经济、科技、信 息实力和法律地位的工商企业或企业集团,而受害人则多处 于弱势地位。 因此环境侵权的主体往往具有不平等性,在环境侵权中 如果继续恪守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不仅个人的财产损害和 人身伤害无法得到及时、充分的补偿,而且势必使高度社会 化的生产秩序遭受破坏甚至会放纵现代科学技术给社会生产 力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生存带来某些危害因素。 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理论,就会使受 害人得不到有效的救济,也使环境侵权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制 止。 鉴于此,采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才能更有力地保护公 民的生命,健康,财产。 .内容方面的特征。 首先,宏观上环境侵权行为具有价值双重性。 一般侵权行为具有法律上的违法性和道德上的可 谴责性。而环境侵权行为既具有污染环境和损害 人身及财产的负面价值,同时也是为人类正常的 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行为。 其次,环境侵害具有持续性、潜在性及不明确性 。
举证责任倒臵 因果关系的难以举证: 第一,损害环境的污染行为往往不是即时完成的,要判断损 害事实是否由某侵权行为造成的,通常比较困难; 第二,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可能与损害后果发生之间在时 间上间隔较长,使因果关系表现得十分隐蔽和不紧密; 第三,由于环境污染危害的潜伏期较长,所以一旦产生损害 ,又往往因历时久远、时过境迁、证据灭失,使因果关系的 证明更为困难; 第四,要证明环境侵权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必须 具备相关的专门科学技术知识和仪器设备,而目前这些条件 显然并不完全具备。
10
溃坝事件发生后,信宜市人民政府、信宜 市钱排镇灾民、当地单位企业陆续向法院提 起诉讼。截至2011年7月,信宜法院已经受理 紫金矿业尾矿库溃坝系列案2499件,诉请标 的金额共3.4亿多元人民币。
11
2012年09月14日,公司子公司信宜紫金在 信宜市人民法院的主持下,与广东省信宜市 人民政府、信宜市钱排镇人民政府代表 “9〃21”事件受灾村民和有关单位,就一揽 子解决“9〃21”事件的灾损索赔事宜达成协 议,信宜紫金将支付理赔金额2.45亿元。 该案件首开国内以诉讼手段解决重大安全责 任事故善后赔偿的先河,是国内法制史上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 12
目前,我国法学界关于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主要有 以下几种主张: 第一种是少数人的主张,依然坚持环境民事责任适用过错责 任原则,但对过错的理解有所不同,即把过错与违法性联系 起来,而往往对违法性作广义的理解。 第二种主张认为承担环境民事责任不要求侵权行为人主观上 有过错,对于无过失行为也要求承担责任,因此,环境民事 责任的构成便只需三个要件,即有危害环境的行为存在、有 环境损害事实存在、有上述二者的因果关系。 第三种主张认为应将环境民事责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破坏 环境民事责任,应必须根据一般民事责任的四个要件追究民 事责任,即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第二类是污染环境民事责任 ,应适用无过失责任原则。
第五章 环境侵权与环境民事责任
[本章提要] 环境民事责任是指环境法律关系 主体依照民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所承担的 法律后果。环境侵权是指污染或破坏环境, 从而侵害他人环境权益或财产、人身权益的 行为。
第一节 环境侵权 第二节 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第三节 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 免责事由 第四节 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 第五节 环境侵权的救济途径
一、过错责任原则及其调整 过错责任原则源于罗马法,其基本含义是 ,加害人对其有过错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无过错即无责任。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包括环 境公害在内的各种人为侵权造成的事故和 灾害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这些侵权行 为往往因加害主体复杂、因果关系不明和 过错认定极其困难,而逐渐令过失责任原 则黯然失色,客观过错论和过错推定论应 运而生。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一款规定:“造成海洋环 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 ;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59条规定:“因放射性污染造 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侵权责任法规定环境污染责任采用无过错责任的归 责原则与这些法律的规定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