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奇霉素分散片的处方设计和质量研究

阿奇霉素分散片的处方设计和质量研究

目录一、前言 (4)1.1 抗生素概述 (4)1.1.1 抗生素的发现.................................................................................................. . (4)1.1.2 抗生素的发展 (4)1.2.阿奇霉素概述............................................ ........................................................ .. (6)1.2分散片的优缺点 (7)1.2.1 阿奇霉素的发现及发展 (8)1.2.2 阿奇霉素的相关剂型 (9)1.3、分散片简介 (10)1.3.1 分散片的定义及发展 (10)1.3.2分散片的优缺点.......................................................................................... .. (10)1.3.3 工艺设计的要求及注意点 (11)二、阿奇霉素的理化性质及合成 (11)2.1. 阿奇霉素的理化性质 (11)2.2. 阿奇霉素的合成 (12)2.2.1仪器 (12)2.2.2药品 (12)2.2.3制备过程 (12)三、阿奇霉素分散片的处方设计方案和质量研究 (13)3.1 实验仪器 (13)3.2 实验药品 (13)3.3 处方设计 (14)3.4 阿奇霉素分散片的制备 (14)3.5 相关辅料的选择 (14)3.5.1润滑剂的选择. (15)3.5.2稀释剂的选择 (15)3.5.3矫味剂的选择 (16)3.6 分散片的检查 (16)3.6.1外观检查 (16)3.6.2重量差异限度的检查 (16)3.6.3硬度检查 (17)3.6.4溶出度检测 (17)3.6.5脆碎度检查 (19)3.6.6崩解时限检查 (20)四、结论 (21)参考文献 (22)致谢 (24)阿奇霉素分散片的处方设计和质量研究[摘要] 阿奇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本文以红霉素为原料经贝克曼(Beck- man)重排反应、还原、水解、N-甲基化还原反应制得到备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

采用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阿奇霉素分散片,并进行了阿奇霉素分散片的处方设计和质量研究,主要通过控制变量法来对阿奇霉素的种类、用量以及配伍组合进行研究探讨,从而得出最适宜的处方为:主药:32.5g、PVPP(交联羟甲基吡咯烷酮)6g、CCNA(交联羧甲基纤维素)6g、CMS-Na(羧甲基淀粉钠)1.5g、MCC(羟甲基纤维素)15g,各种崩解剂的混合使用。

这样所得的阿奇霉素分散片的外观光洁美观、硬度检查、崩解时限等指标最好。

[关键词]阿奇霉素分散片处方设计质量研究Azithromycin Dispersible Tablets prescription design and qualityresearchSong Xuemei0901 chemical pharmaceuticalAbstract:Azithromycin is a commonly used macrolide antibiotics, taking erythromycin as raw material by Backman ( Beck - man ) rearrangement reaction, reduction, hydrolysis, Nmethylation reaction has been preparing macrolides azithromycin. The use of wetgranulation tabletting preparation of Azithromycin Dispersible Tablets, and forAzithromycin Dispersible Tablets prescription design and quality research, mainly throughthe control variables of azithromycin species, dosage and combination of study, thus obtainsthe optimum prescription is: the main drugs: 32.5g, PVPP ( a cross-linked hydroxyalkylmethyl pyrrolidone ) 6G, CCNA ( cross-linked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 6G, CMS-Na( sodium carboxymethyl starch ), MCC 1.5g (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 15g, variousdisintegrants mixed use. Such income of azithromycin dispersible tablet hardness inspection, the appearance is smooth and beautiful, disintegration index best.Key words:Azithromycin disperible tables Prescription design quality of design一、前言1.1 抗生素概述20世纪20年代末青霉素的发现,开辟了抗生素化疗的新时代,许多感染性疾病从此得到了有效控制。

随后,各种抗生素的研制、开发与利用得到迅速发展。

就其发展历程来说,抗生素的开发研究以及生产可分为天然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和药理活性物质三个发展阶段。

最初认为,抗生素是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中产生,在低浓度下就能抑制他种微生物的生长活动,甚至杀死这些微生物的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1]。

随着抗生素的迅速发展,这一定义很快就突破了:在来源上,已不局限于微生物,它不仅包括高等动植物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包括用化学方法全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同时,在性能上,抗生素已从抗菌发展到抗肿瘤、抗病毒、抗寄生虫等物质的范畴。

1.1.1 抗生素的发现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灰色链丝菌产生的链霉素都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所以人们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为抗生素。

由于最初发现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对细菌有杀灭作用,所以一度将抗生素称为抗菌素。

但是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发展,陆续出现了抗病毒、抗衣原体、抗支原体,甚至抗肿瘤的抗生素也纷纷发现并用于临床,显然称为抗菌素就不妥,还是称为抗生素更符合实际了。

抗肿瘤抗生素的出现,说明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除了原先所说的抑制或杀灭某些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之外,还具有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或代谢的作用,因此现代抗生素的定义应当为: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细胞增殖的物质叫做抗生素[2]。

1.1.2 抗生素的发展纵观抗生素的发展史,抗生素的研究、生产大体可分三个发展阶段:(1)天然抗生素的发展阶段1928 年,英国科学家A 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 偶然发现了青霉素。

1938 年,Chain 和Florey 等科学家又成功地从点青霉( penicilli um nat ure)的培养液中分离制得青霉素。

40年代初期,随着培养方法的改良,青霉素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从而很快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产量迅速增加[2]。

由于青霉素的发现,挽救了无数感染性病人的生命,被当时的人们誉为黄色的魔物,科学家Fleming、Florey 和Chain 因此同时获得了1945 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

之后,一系列新抗生素如链霉素(1945) 、氯霉素(1947) 、金霉素(1948) 、新霉素(1949) 、土霉素(1950) 、红霉素(1952) 等相继被发现,对如肠伤寒、斑疹伤寒及赤痢等有特效。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例如青霉素G开始使用时只有8 %葡萄球菌对它有耐药性,而到了1962 年,耐药的葡萄球菌增加到70 %,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3]。

因此,对抗生素的结构改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2)半合成抗生素的发展阶段1958 年,发现了青霉素的活性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 APA) ,并通过6-APA 的酰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的青霉素。

随后,对头孢菌素C 结构进行改造研究,分离出母核7 -氨基头孢霉烷酸(T-ACA)。

目前,大多数半合成头孢菌素均为母核7-ACA 中的7 位氨基酸及3 位乙酰甲基进行化学改造制得的衍生物。

1960年,通过对四环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大环内酰抗生素、利福平类抗生素等相继进行化学改造,获得了大量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力强、稳定、毒性小、易吸收等优点的半合成抗生素。

目前,半合成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品种已不下70 个,其产量和销售额占据着抗生素的大半壁江山。

(3)药理活性物质的发展阶段80 年代后,又出现了抗生素发展的第三个高峰,这一时期发现的新抗生素的特点是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抗肿瘤活性物质、杀虫剂等药理活性物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下面列举一些临床上主要的药理活性物质分类统计表(表1)。

表1 微生物产生的药理活性物质分类统计表药理细菌霉菌放线菌其他总计活性抗炎症 5 27 46 0 78 免疫调节8 32 75 0 115 抗神经疾病 1 43 26 0 70 抗胶原病 2 0 6 0 8 抗血凝9 20 17 1 47 降血压 1 13 27 0 41 血管扩张 1 28 39 0 68 降胆固醇 2 93 5 5 105 抗过氧化8 4 33 0 45 胃激素0 5 4 0 9 性激素 2 4 10 0 16抗分解代谢0 12 42 1 55 合计39 281 330 7 6571992年在中国抗生素杂志社举办的“抗生素之友”会上,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建议把抗生素和生物药物素统称微生物药物。

这些表明,抗生素研究的领域,已不单纯局限于“抗菌”抗生素,抗生素研究进入一个开发微生物产生的有实用价值的生理活性物质的新阶段。

至此,抗生素的历史暂可划上一个逗号,但其历史还远未结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