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础音乐教育理念
发表时间:2009-09-04T12:01:24.733Z 来源:《华夏教育》2009年第7期供稿作者:辽宁省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曲雅丽 115000
[导读] 基础音乐教育是以体现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过程又是一个自觉的审美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摘要】:基础音乐教育是以体现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过程又是一个自觉的审美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把培养兴趣作为重要的理念。
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才是基础音乐教育的高等责任。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审美兴趣
一、基础音乐教育应体现以审美为核心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学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折中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
基础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
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饽的现象。
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
折中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
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过程。
影响音乐审美的要素很多,下面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
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
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战线一片炙热的情怀,折中立意与情景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
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耐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
音乐欣赏教材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人类音乐儿女化的精粹,战士美的结晶。
器乐教材“美”的着眼点则在于简洁、洗练地编配方面,通过配器,现实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音乐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喊叫学方法。
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
概括的说,他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
1、参与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参与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与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在创作了。
只有当学生参与带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
贯彻参与与原则进行音乐教育,要求教师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顺带地学习。
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
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参与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把学生从那种听讲式、没有多少移动余地地的座位中解放出来。
2、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的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
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里因素。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是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画,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
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
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态,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
音乐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成“他要唱”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
(三)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
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的情境的外部条件。
音乐是生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
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
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
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的一声中断放音,弹奏音律欠缺的钢琴、风琴……等。
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重要的。
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
坐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
歌片、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
其他教学手段(幻灯、录象、多媒体等)的运用无不遵循努力创设一个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
二、基础音乐教育应把培养兴趣作为重要理念
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应该说早以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一句至理名言。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学生对
音乐的兴趣就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甚至唯一动力,学生没有音乐学习兴趣,音乐课就可能成为虚设。
就音乐教学而言,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兴趣,或者说音乐兴趣是基础中的基础,因为,没有兴趣做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就终身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转的前提条件,既是学生在人生的的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催化剂。
如果我们的音乐课不能使学生喜爱,不能成为发展成为学生内心的需求,那么任何所谓的“音乐学习”对孩子们来说都没有意义。
基础音乐教育对音乐兴趣培养的关注,必将带来音乐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革新与变化。
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加强音乐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音乐学习活动;改革教学评价过分偏重知识、强调选拔的倾向,建立即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等等。
这些围绕着兴趣培养的音乐教学改革,无疑会展现出一个音乐教学的新天地。
让学生每天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的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最美好的东西。
基础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音乐天赋,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终生享有音乐乐趣,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崇高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安国,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实践中的若干问题[J]
2、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
3、吴跃华,论“音乐知识技能”教学[J]
4、章连启,试论音乐教学要以音乐为本[J]
作者简介:
曲雅丽,营口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师,硕士,主修音乐教育,担任声乐、钢琴等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