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
1. 总体的两大特点是( A )
A.同质性和大量性 B. 同质性和数量性
C.大量性和数量性
D. 同质性和变异性
2. 从客观对象量化分析的难易程度来看,定比测定与定序测定相比,( A )
A.是更为容易的
B. 是更为困难的
C.是差不多的
D. 是无法比较的
3. 将次数分布列为品质分布数列和变量分布数列的依据( D )
A、分组的方法
B、分组的界限
C、组的组距
D、分组标志的特征
4. 若某一变量数列中,有变量值为零,则不适宜计算的平均指标有( B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中位数
D、众数
5. 下列指标中,属于相对数的是 ( C )
A. 某企业的工人劳动生产率
B. 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
C. 某地区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
D. 某公司的人均工资
6. 在重复纯随机抽样条件下,要使抽样平均误差减少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其它条件不变),则样本单位数必须( B )。
A.增加到原来的2倍
B. 增加到原来的4倍
C. 增加2倍
D. 增加4倍
7. 如果是左侧检验,P值是当原假设成立时,样本可能的结果( A )实际观测结果的概率。
A.不高于
B. 不低于
C.等于
D. 不等于
8. 下列关系中属于正相关关系的是( A )
A.身高与体重 B. 产量与单位成本
C. 正常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
D. 商品零售额与流通费率
9. 如果一个时间数列的自相关系数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间隔若干个便有一个高峰,表明该时间数列是 ( D )
A. 随机性时间数列
B.平稳性时间数列
C. 存在着某种趋势的时间数列
D.季节性时间数列
10. 指数因素分析法,其依据是( D )
A. 拉氏指数
B. 派氏指数
C. 指标体系
D. 指数体系
二.多项选择
1. 除了综合指标法,统计分析方法还有 ( ABCDE )
A.时间序列法
B.指数法
C.相关与回归法
D. 抽样法
E.统计预测和决策法
2. 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时,采用等距分组还是异距分组,决定于 ( AD )
A.现象的特点
B.变量值的多少
C.次数的大小
D.数据分布是否均匀
E. 组数的多少
3. 下列关于假设检验的陈述正确的是 ( ACDE )
A.假设检验实质上对原假设进行检验
B.假设检验实质上对备择假设进行检验
C.当拒绝原假设时,只能认为肯定它的根据尚不充分,而不是认为它绝对错误
D.假设检验并不是根据样本结果简单地或直接地判断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哪一个更有可能正确
E.当接受原假设时,只能认为否定它的根据尚不充分,而不是认为它绝对正确
4.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特点是 ( ABD )
A. 两个变量之间不是对等关系
B. 回归系数有正负号
C. 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
D. 有可能求出两个回归方程
E. 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换推算
5. 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直接相加没有实际意义的有 ( ACDE )
A. 时点数列
B.时期数列
C.比较相对数时间数列
D. 平均数时间数列
E.强度相对数时间数列
6. 综合指数属于( AE )
A.总指数
B.平均指标指数
C.平均数指数
D.简单指数
E.加权指数
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零售物价指数的主要区别是 ( ABCE )
A.分类不同
B.观察角度不同
C.研究范围不同
D.调查方法不同
E.权数选择不同
三. 简述题
1.举例说明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2.比较强度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3.如何运用多因素分析方法?
四.计算题
1. 某电视机厂声称其使用寿命为 1200 小时。
现从一批电视机中随机抽取了100 件,测得其平均寿命为 1245 小时,已标准差为 300 小时,试在显著性水平 0 .05 下,问该厂产品质量是否显著高于规定产品?
2. 有两个班参加统计学考试,甲班的平均分数81分,标准差9.9分,乙班的考试成绩资料如下:
按成绩分组(分) 学生人数(人)
60以下 4
60—70 10
70—80 20
80—90 14
90—100 2
合计 50
要求: (1)计算乙班的平均分数和标准差;
(2)比较哪个班的平均分数更有代表性.
(写出公式,计算过程,结果保留2位小数)
3. 某商场基期销售额为2000万元,报告期增长了12%,又知价格指数为105%。
试从相对数与绝对数两个方面,分析由于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A
3.D
4.B
5.C
6.B
7.A
8.A
9.D 10.D
二. 多项选择
1.ABCDE
2.AD
3.ACDE
4.ABD.
5.ACDE
6.AE
7.ABCE
三. 简述题
⒈①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
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全体。
即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但取决于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③例如。
了解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的基本情况。
电子科大所有学生是总体,人文学院的学生或每一位学生是总体单位。
而了解人文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人文学院所有学生是总体,每一位学生是总体单位。
在此不难看出,人文学院的学生在一研究目的下是总体,在另一研究目的之下是总体单位。
⒉①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密切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用以反映现象发展的强度、密度或普通程度。
平均指标是说明所研究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两大指标都是对比计算的结果。
②强度相对指标表现位复名数。
平均指标表现为无名数。
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不能颠倒。
⒊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和两因素分析方法基本上相同,但有两个特点:
①分析其中一个因素的影响时,要将其他所有的因素全部固定起来。
②因素分析的基本根据仍然是指数体系。
即各因素指标的乘积等于总变动指数,各因素影响的差额之和等于实际发生的总差额。
③当因素较多,分辨质量指标和数量指标时,要相对地看而不能绝对地看。
同时还要注意指标的排序问题。
四.计算题
1.解:
=
当a=0 。
05 时,=1 。
645
,落入接受域,所以接受原假设。
=1200 ,求样本均值的可
现又换一个角度考虑,假设总体均值
能性有多大。
样本均值不低于1245 小时的可能性仍有6 。
7% 。
这个概率大于显著性水平 a 。
P 值就是这个概率
如果随机样本均值=1265 ,结果又会怎样?
=2. 17
,所以拒绝原假设。
这时候的 P 值为
它小于显著性水平a
至此,可以将P 值概括为:它是原假设为真时,样本可能结果不低于实际观测结果(右侧检验),或不高于实际观测结果(左侧检验)的概率。
因而,若P>a 接受原假设
P<a 拒绝原假设
拒绝原假设的最小显著性水平
它显示了样本值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概率
2.(1) 75 分
σ=9.80分
(2)V甲=σ/=9.9/81=12.22%
V 乙=σ/=9.8/75=13.07%
V 甲< V 乙 甲班平均分数代表性强.
3.根据题意:销售额=销售量×销售价格 PQ = Q × P 又已知:q p 00∑
=2000万 k pq =112% =105% ∵ k pq =∑∑q p q p 0
01
1 ∴∑q p 1
1=112%×2000万=2240万 又∵k p =∑∑q p q p 1
01
1=105% ∴q p 1
0∑=%1052240=2133.3(万) 商品销售额总指数为:
k pq =∑∑q p q p 0
01
1=112% 提高12% 商品销售额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为:∑
q p 11-q p 00∑= 2240-2000=240(万)
其中:商品销售量总指数为: k q =∑∑q p q p 0
01
0=20003.2133=106.67% 提高6.67% 商品销售量提高,使商品销售额增加为:
q p 10∑- q p 00∑= 2133.3 -2000 = 133.3(万)
商品价格总指数为:
k p =∑∑q p q p 1
01
1=105% 提高5% 商品价格提高,使商品销售额增加为:
∑q p 11- q p 10∑= 2240 - 2133.3 = 106.7(万)
应证: 112% = 105% - 106.67% 240万 = 106.7万 +133.3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