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龟虽寿》(一)神龟虽寿,尤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本文的诗名叫《龟虽寿》。
读书要读题目,抓住了题目就算抓住了核心。
很多人读书不喜欢读题目,没有学会读题目就等于没有学会看书;如果会读题目了,就相当于快速读书,把厚书读薄了。
我们知道“虽”是一个转折的关联词,虽然、但是——这是表示转折的。
从题目上看,作者本人说了半句话,说了虽然,没说但是,这个“但是”在哪里?“但是”想说什么?话说了半句,还有半句是让人思考、回味、寻找的。
到哪里去寻找?肯定是到诗的正文中去寻找!所以,我们把这个“但是”是什么提个问,先存放一下。
来学第一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这句话意思很简单,似乎把“但是”也说出来了。
但是,如果真的把“但是”在这里写出来,似乎也就没什么可讲的了,所以,这里并没有真正地回答“但是”。
为什么神龟虽寿?在中国人吉祥图案中,乌龟是一个,白鹤是一个,这是现实中有的。
除此以外,还有龙凤、麒麟等等现实中没有的。
只能说是现在的现实中没有,龙在过去有没有?这是一个问题;凤在过去有没有?这也是一个问题;麒麟在过去有没有?这又是一个问题。
龙且不说了,我们知道的成语比如说叶公好龙、龙腾虎跃都是有的。
凤,如果我们学过《千字文》,里面有一句话叫:鸣凤在竹,凤吃的是实心的竹子。
关于麒麟,有一个故事:话说当年孔子那个时代,有人打猎,打到一个动物,样子很怪,谁也没见过,谁也不认识。
于是就请来孔子问,孔子一看这是麒麟,于是就哭了,说:麒麟啊麒麟,你怎么活在这个时代呢?真是生不逢时啊!扯这些东西有两个原因:过去的经典中,这些吉祥的动物多有记载,而现在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存在了?为什么只成了传说与故事?那么我们再想想,现在的大熊猫,再过几百年会不会也是一个传说?现在的东北虎,再过几百年是不是也只能在图片中见到了?过去的技术不发达,无法保留凤啊、龙啊、麒麟啊……所以,现在我们见不到只能当成是传说。
说到正题上来。
龟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的动物,白鹤也是能看得到的,至于若干年以后能不能看到又是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要问的问题是:乌龟、白鹤为什么长寿?先说他们的举止,乌龟、白鹤他们的举止缓慢;再说他们的呼吸,从呼吸来看也是一样的。
有一个术语叫龟息,意思就是很慢很慢的呼吸。
因为动作慢,所以呼吸就慢;因为呼吸慢,所以动作必定会慢。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关系的。
我们想想自身,急急忙忙奔跑着,喘气还能够很慢的,这样的人怕是没有的。
人的养身有三个境界:上士养心、中士养气、下士养身。
什么叫下士养身?说白了就是吃保健品,去公园锻炼,踢踢腿、弯弯腰。
再说白了,就是让自己的肉体舒服,所以叫养身。
身,就是身体。
中士养气,这气怎么养?现在,我们细细地体会自己的呼吸,全是大喘气。
不信,我们拿个表来测一下,都是很急促的。
我们再想,心急时,害怕时,有事发生时,气就喘得快。
气喘也好,喘气也好,这是最差的养气。
中等的叫呼吸,是平缓的、沉稳的。
比如说气功,就是这样的。
上等的叫气息,有一句话叫气若游丝,就是这个气息。
印度的瑜珈功就是属于此类。
可以长久不吃不喝,但人没问题。
中国的传统中,有一种说法,说人的气数是一定的。
也就是说人的寿命不是以时间来计量的,是以喘气多少来计量的。
比如说,老天规定一个人喘一万下就死,是以喘气的多少来确定寿命的。
喘得快、喘得急,那时间就用的少;喘得慢、喘得缓,时间就用得多。
所以就有一句话叫:气数已尽,来表示一个人寿命“O”了。
所以,乌龟为什么活得久、活得长?跟它的气息有关——慢慢地喘、平稳地喘,这就是养气之法。
当然,养心之法就是更高明、更高的层次。
用《金刚经》的话来讲,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个境界,我们体会不到,但我们可以感觉、感受得到。
比如说:傻子、呆子,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但是寿命长的很多;再比如:植物人或者说半身不遂,特别是脑瘫的患者,既没有运动,又全身在病中,且到不了气数已尽呢,就是因为心不动。
那么,从养心的角度来讲,人的病又是怎么得的呢?在《圆觉经》里有一句话: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
简单的意思是说人的病是因为心的妄执,是因为心里没病找病。
比如说,有一类人老觉得自己病了,于是今天开点药,明天开点药。
有时去医院看到熟人,问怎么了,回答说来拿点药;问怎么了,回答说也没怎么着,就是感觉不舒服。
这个感觉的不舒服,就是经中讲的妄执,老觉得自己病了。
宋丹丹的小品中好象有一句话,叫没事找抽型。
套用在这里,就是没事当成有事;没病还要到医院里抽抽血、验验便。
这真成了没事找抽,没事验便。
林黛玉葬花也属此例,没病,非要搞个什么花葬一下,非要搞点行为艺术。
还有那个学西施的东施,要是真有历史可考,必定不得长寿。
原因是什么?没病装病啊!装着装着,就成了假作真时假亦真了。
再比如,有些病人不知自己病的时候还好好的,但到医院一查,被告知晚期了,立马就不行了,哎哟哎哟的活不了多久了。
所以说这些病都是自己找来的。
当心里一执——病者妄执、乱执,这就是病的根源。
龟的气息,不妨做这样的实验:深呼吸,当自己劳累的时候,多做这样的呼吸。
这样的呼吸有一种科学的说法,叫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在中国的传统来讲,叫气沉丹田。
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呼吸,就是鼻子进鼻子出,好一些的是进到胸腔,然后再出。
体会一下,睡觉的时候,就是这样状态。
我们按照常规呼吸一下,是不是只是感觉到气到胸腔?如果深呼吸,腹式呼吸的话,那就是气沉丹田。
只可惜,我们现代人呼吸都不会了,只会气喘。
我们现代人呼吸,还要去什么养生馆做。
如果我们把这个所谓的深呼吸,腹式呼吸养成习惯的话,那一定会精神一振的。
这就是龟能长寿的秘密。
但是,龟的长寿之道毕竟是中士,是养气。
所以犹有竟时。
这个“竟”怎么讲?用说文解字来讲,这个“竟”,上面是个“音”字,是一个会意字。
原始的意思就是说音乐结束就叫作竟。
《千字文》里有一句话叫:籍甚无竟。
就是没有穷尽、不会停止的意思。
再用对称的思维来讲:我们有一个词叫“毕竟”,毕就是竟,竟就是毕,毕的意思是完毕、毕业,就是OVER的意思,所以这个竟也是OVER。
我们在讲作文的时候,就讲这个对称,如果我们真正领悟,学会对称的方法了,我们就可以把古文学得更好。
是功夫成片,收获成片。
平时跟大家讲理解对称,功夫成片,收获成片,就是这个意思——学起古文来,不用背,很简单。
这里还有一个地方是需要细品的,叫“竟时”。
现在,我们一般的翻译是:乌龟虽然长寿,但也有“龟身”毕业、结业的时候。
也就是说龟的身体完成了历史使命,在人世界毕业了,把“竟”当成形容词。
但细细地去体会,不完全如此,也可以把这个“竟”理解成动词,竟时也可以甚深地理解为时间停止。
或者说,也有停止的那一刻,停止的时间。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什么是时间?时间存不存在?时间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从终极的哲学来看,时间是不存在的。
用《金刚经》的话来讲,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从来就没有来过,也没有去过。
这就是所谓的时间。
同样的,刚才我们学到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从时间的角度来讲,就是因为不存在时间,所以三心不可得。
时间是唯人的,时间是人为制造的,所以,生命不在,时间就不在;生命在了,时间就存在。
我们在文学作品里,会看到过类似的说法:意思是一个人去世了,仿佛时间停止了一样。
真正来讲,如果这个人不在人世了,对他来讲,时间确实是没了。
真的要佩服古人的智慧。
古人是不以时间来说一个人的寿命的,是以一个人呼吸的次数来定的。
前面,我们还讲到了睡觉时的呼吸问题,这里有必要再作一点补充:我们说到睡觉,就可以再深讲,为什么睡了一觉,人的精力就会恢复?睡觉让人精神充沛,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但与之相反的,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睡了一觉,起来反而觉得更累,跟没睡一样。
那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并不是睡觉就会恢复精力的,精力不会因为睡了一觉就恢复了,而是因为心不动(激动)、气不喘(急喘)。
在古代,睡觉的“觉”与觉悟的“觉”虽然读法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
用佛学的观点来看,人睡觉的时候,是最接近觉悟的时候。
当然,如果有做恶梦,则排除在外。
因为做恶梦,说明心还有动,大脑的意识还在乱;做恶梦的时候,说不定气喘的比白天还厉害。
这就是为什么做了恶梦的觉,醒来还是觉得跟没睡一样的累。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三访孔明的时候,孔明有一句诗叫: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初读这首诗会不会觉得矛盾?怎么大梦还会有觉?为什么说大梦的时候还能觉呢?但如果明白了我们刚才讲的“睡觉的觉与觉悟的觉读音不同,但核心意思是一样的”话,我们就理解这首诗了。
就是这个意思——心不动就觉悟!孔明的“大梦谁先觉”,就是讲:在觉(睡觉)中谁先觉(觉悟)。
所以,这里就讲了一个修身大法:要不动心,不乱心;不喘气,不急喘。
这样才睡得好,真正地睡了觉就有觉悟。
可惜我们觉也不会睡了,白天的事还要在见周公的时候再叙述一回。
白天累了,睡觉的时候没有觉,所以一觉起来,白睡了。
我们开始说下一句: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什么是螣蛇?跟刚才我们讲的麒麟一样,也是一种曾经存在但现在消失的动物。
还有一种说法,螣蛇是龙的一种。
龙有三种表现:在天上的叫飞龙;在水里的叫游龙;在陆地上的就成了马。
白龙马就是龙的一个化身,也是一种长寿、吉祥的动物。
什么叫终为土灰呢?简单的说,就是竟时了,但还要深究。
《千字文》里有一句话叫:四大五常。
佛学里有一句话叫:四大皆空。
先说四大五常的四大,与四大皆空的四大是一样的。
哪四大?地大、水大、气大、火大。
什么叫地大?就是人的肉体,也就是硬件;水大,就是人的血啊、水啊之类;气大,在古人看来,气也是人的身体的一部分;火大,是什么呢?比如说人的温度,人的能量。
我们再来说四大五常的五常。
五常是什么?仁义礼智信。
《千字文》里的四大五常,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人,是由物质层面的东西——四大,以及精神层面的东西——仁义礼智信组成的。
用佛学的观点来看,人也是有物质层面的东西——四大,以及精神层面的七识组成的。
哪七识?读过《心经》的就知道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识就是六识。
换句话来讲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再加上一识(第七识阿赖耶识)组成。
按照古人的观点来讲,四大——地大、水大、火大、气大,是土归土、水归水、气归气、火归火。
什么意思呢?就是物质不灭。
地大就是土大,人的生命没有了,那人的肉体、骨头这些东西,就化为土,归为土。
人的身体里的液体、血液、水分、口水等将化为水、归于水。
所以,这里讲的终为土灰,就是四大中的地大,化为土、归于土。
再回过头来看,四大化为土,归于土就是生命终结,时间不存的意思。
我们还有一句成语叫:化为乌有。
套用终为土灰的话来讲,就是终为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