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德育工作是构筑学生幸福人生的基础工作,一直以来,德育都被臵于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对学生不良品德和行为的形成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为了提高德育的效果,笔者就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作一个简要的探析。

一、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
1.家庭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权威性的影响。

(1)行为不良,举止不雅。

有些学生家长在孩子面前不知检点,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渐渐地接纳并习惯于这些不良品性和行为,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教育不当,引导不够。

一是对子女过分宽严失度,或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不懂得对子女进行道德伦理的教育;二是忽视对子女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任由子女不良个性随意张扬,养成了专横跋扈的不良习气;三是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四是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各弹各的曲,各唱各的调,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五是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不和,结构缺失。

有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家庭婚姻破裂,有的父母长期“内战”,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得不到父爱、母爱,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2.学校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有的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1)个别学校对德育工作认识不到位,放松或忽视德育。

一是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把德育工作喊得响,但是忽视了经常性的德育教育和实践,对德育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错位”;二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不力,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德育工作目标和实施办法,如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九年级都是这个目标,但如何让这个德育目标在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分层级去实施,在个别学校还不很明确,致使热爱祖国的教育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个别教师个人修养不到位,不能为人师表。

一是有的教师唯我至上,不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冷漠歧视,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二是一些教师出言不逊,行为不雅,追名逐利,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3)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或教育思想不成熟,缺乏处理问题的艺术,在处理学生不良行为或不良心理表现的时候,拿不出适当的处理办法,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主流从整体上说是好的,应当肯定,但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

(1)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

在价值观上,诱发价值取向功利化,因此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产生。

扩大到学生群体关系中,缺乏积极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只讲享受不思进取,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集体和社会,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挺而走险。

在道德观念上,导致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社会责任不强。

在生活方面,攀比享乐、追求高消费。

(2)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虽然法制逐步健全,外界条件有所好转,但一些腐朽文化的沉渣,仍然腐蚀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

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影像、书刊时有出现,不健康网络,不规范网吧、电子游戏厅等毒害很大。

二是坏人教唆,特别是个别中专、职高的女同学,离家在外求学,缺乏管教,在坏人教唆下,放弃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做人的尊严,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3)优裕的生活环境使很多中小学生失去了艰苦生活的磨炼,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甚至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

二、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防范与矫治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很自然地给社会提出了要求,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1.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相敬相爱,长幼相处有序,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

(1)父母应有高雅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

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

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筑起与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小代沟。

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3)社会、学校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或采取家长例会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实行教育联系卡,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同时,家庭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学气氛,少一点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2.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

立足于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

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

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学生。

(2)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教育青少年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面向少先队员、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
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少先队员、“团员群体”带动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一些家长等,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4)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

起始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质。

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5)坚持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思品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3.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社会环境。

(1)舆论导向应多一点正面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

正面教育的形式多了、灵活真实了,就能对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心中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自豪之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荣辱观等。

反之就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会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

(2)有关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

要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取缔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场所,为群众提供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

(3)提高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各类文化作品流入市场要严格把关。

总之,在校学习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家庭、学校、社会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