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 注 意

认知心理学-第三章 注 意


David Hubel 等人的研究
❖ Hubel等人通过单细胞记录技术,记录了视觉 皮质中单个神经元的反应,并把这些神经元 与相应的视觉刺激相映射,以寻求它们在视 野中的特定位置。
❖ 动物的视觉系统含有一些专门化的神经细胞, 它们只对有一定特征的刺激作出反应或有最 大反应。这种专门化的神经细胞被称作特征 觉察器(Feature Detector)。
意识(consciousness)则包括觉知感与觉知内 容,有些属于注意焦点,因此注意与意识形成 了两个相互交叉的集。
意识、注意、心理以及行为之间存在什么关 系呢?
感觉 +
记忆 +
思维加工
控制加工 注意(包括意识)
+ 自动加工
行动
意识的类别
有意识 意识
无意识
对周围事物的意识
自我意识 梦 对生理、心理过程的非意识性 del)
❖ Treisman(1960,1964)
❖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 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 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域限是不 同的。
❖ 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主张人 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都假定信 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自上而下的理论
❖知觉者以感觉信息为基础,并利用 其他信息源对刺激建立或建构认知 理解。
完形优先效应(P104)
❖ 后期选择理论
人物:多伊奇
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 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 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 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三种注意理论的比较
❖ 认知资源理论
观点:
❖注意不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而是一组对 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试更不愿意冒险发出错误警报。 ❖ 可以通过训练增强警觉(Fish & Schneider,1981) ❖ 视觉刺激的信号检测最容易在所预期出现的位置出现,而刺
激的出现远离注意焦点时信号检测的准确性大大降低。 ❖ 视觉注意可以比作聚光灯。
搜 索(Search)
❖ 警觉一般是被动地等待信号的出现,而搜索则是积极、熟练 地寻找目标。
心理动力学观点
❖ Freud
意识
压抑
潜意识
无意识
❖ 压抑、检察官
意识
潜意识
愿望、恐惧 记忆、情绪
无意识
2020年4月17日星期五
7
注意的机能有哪些?
分配性注意 警觉与信号检测 搜索 选择性注意
警觉(vigilance)
❖ 警觉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试图检测特定刺激时注意刺激阈 的能力。
❖ 警觉研究始于Norman Mackworth(1948),要求被试观察似 钟表表面的视觉呈现,钟的指针连续地走动,每隔一会儿就 会连续走两步,被试一旦看到指针连走两步就按下按钮。半 小时后,被试几乎错过25%连走两步的情况。为什么?
第三章 注 意
本章学习内容
❖ 什么是注意? ❖ 注意的机能有哪些? ❖ 注意的理论
什么是注意(Attention)?
一般观点: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认知心理学观点:
通过感觉、已存储的记忆和其他认知过程 对大量现有信息中有限信息的积极加工。
共同点: 心理资源是有限的,任何时候心理资源所集中 处理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整体 优先 效应
(A)
局部 优先 效应
(B)
David Navon 在实验中要求被试整体地或局部地辨别刺激。当 局部字母小且排列紧密(A),那么被试识别整体比识别局部 更快。当要求被试从整体上辨别刺激时,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 匹配并不重要;被试作答对整体是由H还是S组成时,反应时无 显著差异。但是,当要求被试从局部层次上识别刺激时,被试 对整体特征与局部特征匹配的情况回答就较快。这就是整体优 先效应。 当字母之间的间距拉开时(B),就出现了局部优先效应。即 被试识别局部的单个字母比识别整体字母更快,在相矛盾的刺 激中局部刺激干扰了对整体的识别。
❖ 特征搜索(超市货架) ❖ 联合搜索
注意的理论
❖ 过滤器理论(Filter Model) ❖ Broadbent(1958)
❖ 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 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 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 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 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 失了。
这种研究范型又叫“魔宫”,负责特定 任务的每个“魔鬼”接受并分析着刺激 的特征(Selfridge,1959)。
形象魔鬼 R
特征魔鬼 认知魔鬼
垂直线
AB D
水平线 斜线 右角
左角
EFGH IJKL MNO
PQ R
非连续曲线 S T U V
连续曲线 W X Y Z
决策魔鬼
P? D? R
魔宫(Oliver Selfridge,1959)
比如,指纹匹配。
自下而上的理论
❖ 原型论 原型( prototype )并不是一个呆板的、 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物体或模式 的代表性模式;原型整合了物体或模式 的最典型特征。 比如,嫌疑犯的面部知觉。
自下而上的理论
❖ 特征论
人们试图把模式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 的特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模式与模 板或原型相匹配。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 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 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 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Next time: 记忆
自下而上的理论
❖模板论
人们在头脑中储存了无数的模板 (templates)集,通过把所观察到的 模式与头脑中的模板集进行比较、选择 与之完美匹配的模板,于是就识别了该 模式。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 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 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 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 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 双加工理论
人物:谢夫林 观点: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 制的加工。
结构描述论
❖ Irving Biederman (1987) 的成分辨认理论 (recognition-by-components)认为,人们 可以通过观察物体各边之后把物体分解为几 何离子的方式很快再认物体,这些分解的离 子又可以重组为其他物体。
❖ 该理论可以解释人们如何再认椅子、灯以及 脸等,但是不能解释人们如何再认特定的椅 子、灯以及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