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俄两国在经贸方面各自的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中俄两国是重要的经济贸易伙伴。
在经受了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冲击后,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
在中俄政府总理定期会晤制度框架下,建立了两国经济合作对话与协商机制。
近年来,中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能源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相互投资不断增加,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全面发展。
全面提升贸易质量,扩大贸易规模,增加相互投资,深化能源合作,推动地区间和边境地区经贸合作,加强经济现代化领域合作,将成为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中国在经贸方面的特点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自01年入世以来我国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额都在呈现上升趋势,08-09年期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订单量有很多,下降,导致出口额度出现逆转,出口不利的情况下,政府运用其经济调控能力,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以至于很多企业开始由外销改内销,在出口下降的同时进口额度亦出现下滑。
并且进出口对比来看中国出口额>进口额故一直以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都是出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从总体来看,入世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2002年加工贸易进口1799.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已达到50%。
占全部进口增量的54.6%。
2003年1-7月加工贸易进口85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2%。
占进口增量的23%。
加工贸易设备进口11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
先进技术和短缺原材料占进口比重进一步上升。
由于入世后我国完善和调整了吸引外资的政策,利用外资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口管理制度和公平贸易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口增长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所加大。
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占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带动出口增长主要因素。
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加工贸易迄今仍是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一般贸易方式和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增长速度加快。
一般贸易一直是我国的重要贸易方式。
国的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由于我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并积极的推进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2002年我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依次是日本、美国、香港地区、台湾省、韩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和英国,同2001年相比略有变化,台湾由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马来西亚由第十位上升至第六位。
马来西亚正逐渐成为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
我国对亚洲、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出口增长较快,我国对非洲和拉美的出口规模仍然较小,增速不稳定。
亚洲国家和地区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10年来我国出口市场格局变化,其特点为:①努力深度拓展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东欧和独联体等重点市场和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我国出口市场布局渐趋合理,已初步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②主要出口市场仍然集中在美欧和以日本、香港、东盟为代表的亚洲市场,但集中度有所下降,各主要市场间份额趋于平衡,并逐渐稳定化:③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和重点开拓市场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远远超出我国外贸出口总体增长速度,但市场份额增长远低于其贸易额增长,并出现份额增长乏力甚至减缓趋势。
虽然外资企业仍然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但随着民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在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近几年我国吸引外资形势很好,对我国的外贸出口的增长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我国出口增长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主要力量。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经营权的逐步放开,恃别是今年我国提前实现对世贸的承诺,实行了对外贸易经营权的登记制,集体和私营企业发展外贸的潜力被逐渐释放出来。
出口加工区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为了推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国家加强了对出口加工区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促进了出口加工区的健康发展。
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加快。
由于近几年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给予西部地区各种优惠发展政策,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外贸易有了大幅增长。
出口产品结构改善,抗风险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俄罗斯在经贸方面的特点俄罗斯自普京总统执政以来,政治局势日渐稳定,经济改革步伐加快,在国际反恐斗争激烈之际,全球经济一片低落之时,俄罗斯经济连续三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呈现出一些值得世人关注的新特点:农轻重比例失衡现象依然存在,但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大企业逐步得到改造,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国家科技实力得到巩固,应用技术开发不断加强;能源开发的潜力巨大,力争掌握世界经济命脉;对外贸易仍有瓶颈,但融入世界市场步伐正在加快;投资环境逐步好转,有利于实现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宏大目标。
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从01-11年总体呈增长趋势,同样因为08-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有所下滑但不严重。
与中国的GDP纵向比较自01年始俄罗斯均落后于中国,但仅限于总量。
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价,俄罗斯属于中上等收入国家,而中国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
由此可见人均GDP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再加上俄罗斯的地广人稀其人均GDP必然远高于中国。
俄罗斯01-09年的货物与服务进出口额(资料来自世界银行),横向来看,与中国相似进出口额都在呈增长趋势,但受09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有下滑趋势。
还有一点与中国相似,出口额亦大于进口额,处于贸易顺差地位不过顺差额度小于中国。
纵向的与中国比较可见俄罗斯其进口额和出口额均小于中国,也证明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地位要高于俄罗斯。
俄罗斯总的进出口额数据后,上述表格为我们展示了俄罗斯在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信息和通信技术产品、保险与金融服务、制造业、矿石和金属出口方面的详细数据。
从图中可以分析得出燃料出口在整个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大,因为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富有石油天然气等燃料资源。
食品出口所占比重最轻,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俄罗斯的前身是苏联,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略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以至于经济结构不协调,这也是苏联走向灭亡的深层次原因。
中俄进口均以制造业进口额度最大,其中俄罗斯还呈现增长的趋势,而中国则有所下降。
这与两国均处于经济转型期有关,搭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中俄均以进口制造业大型成套设备以及配套技术为主充分享受科技革命的成果。
对于中国来说食品进口相应比重较低而俄罗斯矿石和金属进口较低,这也是与双方国情息息相关的。
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较改革开放前有大幅度提升无需进口亦可满足需求,俄罗斯则依然是拥有广阔的西伯利亚自然资源富饶,所以在进口方面对于矿石和金属的需求量最低。
三、中俄经贸关系发展面临问题(一)投资规模未达到应有的潜力长期以来中俄经贸合作以贸易合作为主,生产、投资合作不足。
2011年外国对俄投资比例中,中国投资仅占1%左右。
(二)中俄贸易结构较为单一除能源领域外,缺少大规模的投资合作项目,中俄贸易不平衡现象持续存在。
双边经贸合作中以低附加值商品为主,高附加值商品少。
(三)贸易秩序混乱中国大部分商品存在通过非正规贸易渠道和“灰色清关”途径进入俄罗斯市场。
(四)双边在金融、能源、农业、基础设施和地区合作等新领域的合作还存在或主观或客观的阻碍性因素如俄罗斯希望中国扩大对俄能源投资,却又无法向中国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在地区合作层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五)在经贸合作领域还存在一些制度层面的障碍如俄罗斯在与中国进行高技术领域的合作时时常有顾虑,担心其知识产权受到侵犯;而一些中国企业到俄罗斯投资时常遇到很难适应的俄罗斯国内法律法规问题,包括地方官员的腐败问题等,这些都阻碍了中方企业的投资热情。
四、中俄经贸关系的前景分析(一)贸易规模将持续增长,投资合作将不断扩大未来5—8年,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彼此间在经济上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强,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依赖性将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加之独特的地缘优势,为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开辟了良好前景。
(二)科技和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俄罗斯在科学技术方面,从世界总体水平来讲,仍然拥有相当高的水准和发展潜力,中国应当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加强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
从未来两国经济发展的前景看,中俄两国在能源产业和资源开发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合作前景,中俄相互投资将主要发生在这领域,而且将对两国的贸易发展起重要的带动作用。
(三)中俄地方合作正逐步跨出传统地域和传统领域,加速地方合作的战略升级在人们的印象中,两国地方合作被限定在中俄边境地区,局限于边境贸易和能源贸易。
而现在,中俄地区合作正逐步趋向多元化和高端化。
(四)深化金融合作为两国经贸合作便利化提供有力保障2010年,人民币对卢布交易在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挂牌交易。
2011年中俄两国央行又签订了新的双边本币结算协定,将本币结算范围由原来的边境贸易扩大到一般贸易。
(五)两国贸易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主导,推动培育两国经贸合作新的增长极一方面,中俄两国政府均十分重视创新发展,加大两国经贸合作中的科技含量。
去年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经济现代化领域合作备忘录》,共同实施远程民用客机、新能源、核能和航天领域、创新型电信设备等重大项目的创新合作。
俄罗斯政府还制定了同外国进行创新合作的计划,如俄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同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的合作正在积极推动之中。
另一方面,为加大相互投资力度,通过中俄投资基金这一平台,开展中俄跨境投资合作,如中俄毗邻区域的基础设施等投资,带动中国企业向俄方出口设备、技术和服务,进一步加强与俄方企业之间的合作。
当前,中俄两国都在致力于推动经济转型,加快现代化建设,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发展机遇转化成为互利共赢的合作成果是双方面临的共同任务。
我们应当看到,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保障下,中俄双方有意愿也有能力携手共创平等、多元、开放、互利的经贸合作新局面。
中俄已初步具备开展产业内贸易所需的基础和条件。
基于此,不断提高中俄经贸合作水平与档次,并准确定位各自在产业内贸易中的分工和角色,对推动中俄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