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公园改造提升中文脉传承
摘要: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载体。
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公园由于设施陈旧、布局杂乱等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产生了“综合性老化”的现象。
随着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城市公园的建设以及审美标准和方式的变化,我国城市公园面临着重大挑战。
如何达到公园的传统景观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充分挖掘城市公园的历史文脉,使之重新焕发活力,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绿地系统
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载体,可以用来传承文化,当然也是历史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
以上海市中山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景观改造提升过程中,城市公园所表现
的文脉传承进行探析,为其它地区的公园改造提出文化传承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公园;文脉传承;公园改造。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上海中山公园始建于1914年,1944年6月21日,由兆丰公园改名中山公园。
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长宁路780号,面积约为20.68公顷,集英式自然风景和庭院风貌与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于一体,是迄今为止上海近代保存原有景观风格较为完整的老公园之一。
二、中山公园整体改造中文脉传承设计思路分析
中山公园起源于英式园林风格,后经过多次扩建,中式传统园林
风格凸显。
在改造方案中结合现有英式园林和中式传统园林风格提升公园景观。
公园在解放前多次遭到破坏,公园内原代表英式园林风格雕塑和景区已破坏严重甚至消失,故此次借公园建园100周年改造,保护、恢复和传承历史英式园林风格。
在此将粗略探讨中山公园整体改造方案设计中对公园文脉传承思路。
公园改造总体定位:寻回和传承城市记忆;
保护公园精心保留下来的英式园林景观:大理石亭景区、大石桥景区、后园门景区以及大悬铃木景区。
恢复公园历史文化中能唤起人们重要记忆的标志性小品:“四不象”雕塑、铜钟、铜亭、露天音乐台。
公园改造总体构思:①注重优化公园的总体布局,传承风貌、保护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重点改造与市民游客需求不相适应的区域,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绿化景观,强化公园与城市环境之间的融合;②进行公园实地的观察和调查分析,从延续历史风貌、体现公园功能定位、适应公园对游客免费开放的新需求等角度出发,对现有公园现状进行评估;③恢复公园某些历史上原有景观,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公园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历史风貌。
中山公园整体改造项目中,主要对公园的绿化景观、水体驳岸景观、水质改善、园路系统、给排水系统、围墙改建、桥梁修缮、园林街俱小品等内容进行综合改造提升,新增技防照明系统,应急避难设施。
并在改造过程运用节能环保理念,在对公园进行保护、修复、修缮、提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
恢复公
园十二处景点,新增四处景点(花圃温室区域、月季园区域、樱花林区域、大理石亭)。
增设四处小品雕塑(音乐台、铜亭、铜钟、四不像雕塑)。
在整个改造方案中,从地面铺装、围墙、园林街俱小品及灯具等景观元素选择具有典型英式风格和传统中式风格形式,对公园英式园林风格和传统中式园林风格进行传承和提升。
公园具有英式园林景观区域:月季园(芳圃吟红)区域、温室花圃(旧园遗韵)区域、英式大草坪(绿茵晨辉)区域、大理石亭(石亭夕照)区域。
具有中国传统古典园林风格区域:桃花林区域、樱花林区域、后山区域(双湖环碧)、陈家池(水榭絮雨)区域、自然山水园(林苑耸秀)区域、植物标本园(独木傲霜)区域、荷花池(荷池清月)区域、牡丹园(花墅凝香)区域。
针对每个景区特色和历史文脉,采用保留、再现、转化等文脉表达手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重塑的空间环境中借鉴了古典英式园林风格布置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中式园林概念,通过适宜性选择和表面材料与色彩上的整修,将大理石亭、露天音乐台、四不像雕塑、铜钟、铜亭变成了公园精致的标志物。
让人们在享受当代休闲乐趣的同时,寻味到红色年代的空间痕迹,在不同角度上感悟到城市历史文化的异常魅力,体现了场地的历史文脉。
中山公园的绿化景观改造设计是公园整体改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对公园的园景综合改造与调整是在尊重前人“治园理水”的理念上,主要通过植物造景特色的恢复和提升,使之成为中心城区名副其实的面积最大、植物品种最全、景色最美的城市公园。
公园绿化改造遵循原则:调整、丰富、挖掘、科普、保护、安全调整:尊重原有植物群落,充分保留原有大树,适当清理中下木;特别是植物标本园和自然山水园及后山区域植物过密,对原有上中下层植物进行梳理;在自然岛式花坛内增加诸如香豌豆、金鱼草、紫罗兰、夹竹桃、马鞭草、罂粟花等自然生长灌木地被,形成步移景异视线观赏点。
丰富:进一步丰富、充实、提高每个景点观赏效果,提高林下地被和灌木质量,增加色叶植物和观花闻香植物及特色造型树,品种如银杏、皂荚、洋槐、棕榈、石榴、木本象牙红、麻叶绣球等,在林缘及路口增加花境,选择耐荫的特色地被,如赤胫散、云实、紫金牛、花叶络石、玉簪和扶芳藤等。
挖掘:结合公园的特色树种,如银杏、水杉、樱花、桃花、竹园、杜鹃花、樱桃、腊梅等,形成特色植物观赏区域,如观花区(月季园、桃花林、樱花林、梅林)、芳香区(桂花林、温室花圃)、色叶区(银杏林、水杉林、杏林、槭林及竹林)等,增加植物铭牌,又能起到让人们掌握了解植物知识的科普教育作用。
保护:保护公园内百年古树和特色名贵树种,如古刺楸,针对古树地理位置及特性,采用树下满铺松鳞、半径3米外周围设置座椅和布置花镜提高古树名木观赏性。
安全:考虑儿童活动区域的安全性要求,严格控制户外活动区内带刺植物的种植,同时调整人群集中活动区域内带有毒性植物的种植。
整个中山公园景观改造提升中,充分挖掘公园历史文脉,修复公园历史小品,保护英式园林风格,提升园林景观的品质,使之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活力的城市精品公园。
三、结语
人们对城市环境空间的认同,除了它的物质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感受和体验其依存的文化,印证自己的意象,进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因此,公园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性,用恰当的文脉表达来形成其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使公园能够作为表达历史文脉的城市空间而产生永恒的价值。
在公园设计中,只有积极地从城市的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丰富园林设计的素材、增加公园的文化内涵,才能很好地延续和发展城市文脉,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保持城市固有的文化特质而不至于迷失“自我”;“造园可以尊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建华,许珂,当代城市景观中的历史文化信息表达[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6
[4]工飞,城市景观与文化特色[j],城市,2006(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