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通常是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细菌,是一类结构简单、种类繁多、主要以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原生质体,在革蓝氏阳性菌培养物中加入溶菌酶或通过青霉素阻止其细胞壁的正常合成而获得的完全缺壁细胞即为原生质体。

原生质球,指细胞壁未全部去除的细菌细胞,呈圆球形,可人为地通过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革蓝氏阴性菌而获得。

伴孢晶体,是芽孢杆菌属的某些种,如苏云金杆菌,在形成芽孢时同时形成的一颗菱形或双椎形的碱性蛋白质。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或圆柱形结构,也称内生孢子。

孢囊,某些细菌形成的休眠体构造,是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失水形成的一种抗干旱而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一个营养细胞形成一个包囊。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鞭毛,是某些微生物细胞表面着生的一根或数根细长、波曲、毛发状的丝状物。

L-型细菌,细菌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无壁类型。

基内菌丝,生长于培养基内,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营养菌丝一般无隔膜,内含有许多核质体。

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称为气生菌丝。

孢子丝,放线菌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该菌丝称为孢子丝。

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一般结构)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细胞质膜,是围绕在细胞质外面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薄膜。

菌苔,当固体培养基表面有许多菌落连成一片时,这时称为菌苔。

间体,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一般位于细胞分裂部位或其临近。

周质空间,位于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狭小空间,内含质外酶,包括RNA酶I,DNA内切酶I,青霉素酶,和许多磷酸化酶。

荚膜,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的粘液状物质,厚度:>0.2m。

微荚膜,粘液状物质较薄,厚度:<0.2m ,与细胞表面牢固结合。

菌胶团,包裹在细胞群体上的胶状物质。

粘液层,粘液物质没有明显的边缘,比荚膜松散,可向周围环境中扩散,增大黏性。

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菌落,单个微生物细胞或同种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

肽聚糖,是由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糖胺以及短肽链、肽桥组成的亚单位聚合而成的大分子聚合物。

出芽痕,酵母出芽繁殖时,子细胞与母细胞分离,在子、母细胞壁上都会留下痕迹。

在母细胞的细胞壁上出芽并与子细胞分开的位点称出芽痕。

子细胞细胞壁上的位点称诞生痕。

霉菌,通常是指菌丝体比较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

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同宗配合,是单一的孢子囊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菌丝,甚至同一菌丝的分枝相互接触,而形成接合孢子的过程。

异宗配合,是不同菌系的菌丝相遇后,才能形成接合孢子,这两种有亲和力的菌系在形态上并无区别。

假菌丝,有的酵母菌进行芽殖后,长大的子细胞不与母细胞立即分离,并继续除芽,细胞成串排列,这种菌丝状的细胞串就称为假菌丝。

无隔菌丝,为长管状单细胞,细胞质内含多个核。

有隔菌丝,菌丝中有隔膜,被隔膜隔开的一段菌丝就是一个细胞,菌丝由多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有一至多个核。

隔膜上有单孔或多孔,细胞质和细胞核可自由流通,每个细胞功能相同。

菌丝体,许多菌丝分枝连接,相互交织在一起所构成的形态称菌丝体。

真菌,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细胞壁多含有几丁质,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以产大量无性和(或)有性孢子的形式进行繁殖,陆生性较强的真核微生物。

病毒,为具有独立于其宿主的进化史的绝对细胞内寄生物,它的DNA或RNA基因组被其所编码的蛋白质壳体化。

病毒颗粒,成熟的(结构完整)、具有侵染力的单个病毒,又称病毒粒子。

类病毒,仅含一个单链环状,低相对分子质量RNA分子的病原体。

拟病毒,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

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

朊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

温和噬菌体,是指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 只整合在宿主的核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 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是指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装配、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

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的作用而使布满细菌细胞的菌苔上,出现肉眼可见的一个个透亮的小圆斑。

包涵体,病毒感染寄主细胞后,所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小体,称为包涵体。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病斑,单层动物细胞受到肿瘤病毒的感染后,会使动物细胞恶性增生,形成类似细菌菌落的病灶,称为病斑。

噬菌体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衣壳,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衣壳。

溶源性,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

这一现象称做溶源性。

空斑,人工培养的单层动物细胞感染病毒后,也会形成类似噬菌斑的动物病毒群体,称为空斑。

多角体,昆虫病毒形成的包涵体称多角体。

枯斑,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后,在叶片上出现的一个个坏死的病灶,称为枯斑。

核酸正链,将碱基序列与mRNA一致的核酸单链定位正链,将碱基序列与mRNA互补的核酸单链定位负链。

营养,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营养。

营养物质,能够满足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

水活度,水活度为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溶液的蒸汽压(材料上部蒸气相中水浓度)与纯水的蒸汽压(即纯水上部蒸气相中水浓度)之比。

培养基,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自由扩散,营养物质通过原生质膜上的小孔,由高浓度的胞外环境向低浓度的胞内进行扩散。

碳源,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能为微生物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称为碳源。

氮源,凡是能被用来构成菌体物质中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氮源。

C/N,碳氮比指培养基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物质的量比值,有时也指培养基中还原糖与粗蛋白之比。

纯培养,把所需要的微生物从混杂的群体中将其分离出来的这一过程称为微生物的纯培养。

迟效碳源,速效碳源,在以葡萄糖和半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首先利用葡萄糖,然后利用半乳糖,前者称为大肠杆菌的速效碳源,后者称为迟效碳源。

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用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

在培养基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将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别开来。

化能自养型微生物,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以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利用电子供体如氢气、硫化氢、二价铁离子或亚硝酸盐等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多数微生物属于化能异养型,其生长所需要能量和碳源通常来自同一种有机物。

光能异养型微生物,以CO2为主要碳源或唯一碳源,以有机物(如异丙醇)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红螺菌属中的一些细菌属于此种营养类型。

光能自养型微生物,以C0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以无机物如硫化氢、硫代硫酸钠或其他无机硫化物作为供氢体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同时产生元素硫。

发酵,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成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呼吸作用,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无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有氧呼吸。

巴斯德效应,有氧条件下,发酵作用受抑制的现象(或氧对发酵的抑制现象)。

初级代谢,一般将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称为初级代谢。

次级代谢,次级代谢是相对于初级代谢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一般认为,次级代谢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合成代谢,是指在合成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的小分子,ATP形式的能量和[H]形式的还原力一起,共同合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的过程。

分解代谢,又称异化作用,是指复杂的有机分子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能量和还原力的作用。

氧化磷酸化,伴随电子从底物到氧的传递,ADP被磷酸化形成ATP的酶促过程即是氧化磷酸化作用。

底物水平磷酸化,ATP的形成直接由一个代谢中间产物(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上的作用。

乳酸发酵,乳酸细菌能利用葡萄糖及其他相应的可发酵的糖产生乳酸,称为乳酸发酵。

代谢,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总和。

阻遏,凡能促进酶生物合成的现象,称为诱导,而能阻碍酶生物合成的现象,则称为阻遏。

末端产物阻遏,指由某代谢途径末端产物的过量累积而引起的阻遏。

分解代谢物阻遏,指细胞内同时有两种分解底物存在时,利用快的那种底物会阻遏利用慢的底物的有关酶合成的现象。

酶活性调节,酶活性调节是指一定数量的酶,通过其分子构象或分子结构的改变来调节其催化反应的速率。

生物固氮,微生物将氮还原为氨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

是指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防腐,防腐是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用下,能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一种措施,它能防止食物腐败或防止其他物质霉变。

生长曲线,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灭菌,灭菌是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灭菌后的物体不再有可存活的微生物。

抑菌剂,它们能抑制微生物生长,但不能杀死它们,作用机理是这类物质结合到核糖体上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生长停止,由于它们同核糖体结合不紧,它们在浓度降低时又会游离出来,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恢复,使生长恢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