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研究论文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优势学生:杨鹏燕学号:20131557班级:硕士九班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优势摘要:笔者在查阅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文献医学数据库中近五年关于八髎穴的文章,发现八髎穴在治疗膀胱功能失调、生殖系统疾病、肠道功能障碍及运动系统疾病上有很好的疗效。
同时在其针刺技术上也有了进一步的论述。
关键词:八髎穴;针刺方法;临床应用八髎穴位于腰骶部,分别对应八个骶后孔,从上到下,分别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这八个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具有强腰壮肾、调补冲任、调经理气、行血散瘀的功效,在治疗盆底病症上应用普遍。
但其针刺上的困难影响了临床疗效及应用发展,因此掌握八髎穴的针刺技术对开发针灸技术和临床医生及病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1八髎穴的临床应用1.1膀胱功能障碍1.1.1尿失禁喻巍[1]等人用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治疗组28例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方法,对照组28例常规针刺取穴。
连续治疗4周后,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中风后尿失禁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2.9%,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说明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法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症状。
陈小云[2]等也观察了电针刺激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他们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电针刺激八髎穴,对照组口服缩泉丸,以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临床症状评分及尿动力学检测指标,进行组间与组内疗效的对比观察。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明显改善膀胱初感容量、膀胱最大容量和膀胱残余容量。
结论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可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马力[3]等临床观察了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脊髓源性尿失禁30例,以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膀胱残余尿量B超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表明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脊髓源性尿失禁疗效较口服西药为优。
王伟[4]等选择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八髎穴,对照组一般治疗基础上注射弥可保。
结果显示针刺八髎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良好的效果,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表明针刺八髎穴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治愈率高,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徐海荣[5]用RCT的研究方法评价针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系统及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的疗效,结果显示电针次髎、中髎、会阳治疗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病程1月以上)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尿失禁量和失禁次数,改善尿失禁相关症状,其疗效可持续6月和1年,明显优于目前的一线治疗措施。
远期疗效好,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杨美伦[6]等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探讨温针八髎穴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的疗效及护理。
将98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2例)。
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温针八髎穴治疗。
结果治疗组56例中,显效39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42例中,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5)。
结论表明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疗效显著。
1.1.2尿潴留张兆蓬[7]等用电针八髎穴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中风后尿潴留,他们将80例中风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经颅磁刺激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联合治疗组采用电针八髎穴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同时给予假性重复经颅磁刺激。
将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明电针八髎穴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中风后尿潴留有缓解症状,改善排尿功能的作用。
苏君[8]等用电针八髎穴为主早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后尿潴留,治疗组行电针八髎穴为主的辨证治疗,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新斯的明肌注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在:①排尿情况;②膀胱残余尿量;③膀胱功能恢复;④改善尿潴留程度等指标中的差异,评定其临床疗效,表明电针八骼穴为主早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后尿潴留,能够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减少膀胱残余尿量,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1.2生殖系统疾病1.2.1痛经马志毅[9]等观察针刺八髎穴配合中药与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止痛起效时间、痊愈患者1年内复发情况。
方法是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但前者止痛起效时间短,1 年内复发率低。
朱倩[10]以神阙穴和八髎穴为主穴,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采用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即火攻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总有效率93.54%,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
1.2.2盆腔炎石国芳[11]等用八髎穴封闭治疗盆腔慢性炎症,主要注射抗生素洁霉素0. 6g, 2%利多卡因2ml, 病情严重者加糜蛋白酶4000u混合溶液, 进行疗效观察。
在51例中,总痊愈45例, 痊愈率88. 2%, 显效3例, 显效率 5. 9%, 好转3例, 好转率5. 9%, 总有效率100%。
聂龙英[12]等总结了81例采用八髎穴注射抗生素治疗、护理盆腔炎的临床经验。
主要措施为:5 %甲硝唑 4 m l +抗生素混合溶液注射;结果8 1 例中6 7 例( 8 3 %)自觉症状消失,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宫内妊娠8 例( 均有继发性不孕史) ,临床治愈。
l 4 例( 1 7 %)自觉症状及盆腔压痛明显减轻,表明有效,临床有效率为l 0 0 %。
大多数病例1个疗程治愈,2个疗程以上治愈率 2 0 .9 %。
2 个以上疗程治愈率 5 .6 %。
洪捌英[13]等总结了 1 0 8 例采用八髎穴注射抗生素2小时后再辅以大块盐炒热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及方法。
主要措施:1.5 %甲硝唑4 ml +抗生素( 氨苄青霉素 1 .0 g 混合溶液) 八髂穴注射。
2 .将 1 0 0 0 g 左右盐炒热( 5 0—6 0 ℃) 装入2个布袋中,把一个放在下腹部,另一个放在八髎穴注射部。
结果治愈8 1 .5 %。
显效 1 3 %。
有效5 .6 %。
临床有效率为1 0 0%。
1.2.3其他徐鸿兵[14]将120例作为治疗组,同期口服药物前列康的8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中医腰俞八阵透八髎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67.1%。
表明腰俞八阵穴透八髎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较口服药物疗效更好。
李海[15]临床观察白介素-2八髎穴封闭加口服泛昔洛韦预防GH(生殖器疱疹)复发200例,结果1年不复发26例;复发2次以内102例;复发2次以上72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表明白介素-2八髎穴封闭、口服泛昔洛韦,对预防GH复发具有很好的效果,对彻底治疗GH提供了新的途径。
赵竞赛[16]等针刺八髎穴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高泌乳素血症(HPRL),将80例HPRL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用针刺八髎穴方法,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观察两组血中催乳素(PRL)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的关系。
疗程30天,治疗前后测PRL值。
结果:治疗组PRL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4.85,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RL有显著下降(t=3.49,P 〈0.01),说明针刺八髎穴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高泌乳素血症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1.3肠道功能障碍高楼建[17]针刺八髎穴配合摩腹治疗婴儿便秘60 例,治疗1个疗程后跟踪随访, 28 例临床痊愈占46、7% ,17 例显效,占28、3% ; 8 例有效,占13、3% ,7 例无效,占11、7%。
刘妮妮[18]等选用中髎、下髎、肾俞、脾俞、至阳、灵台、神道、百会治疗一例糖尿病性大便失禁,效果立竿见影。
1.4其他邵燕蓉[19]观察肠瘘患者留置导尿管注射八髎穴后的效果,选择肠瘘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留置导尿管,试验组先将0.75%布比卡因注射液5ml+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生理盐水20ml混合后取药25ml,取双侧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采取垂直进针,进针约1~1.5寸,反复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后8个穴位分别注入药物2~3ml,2~5min后按常规方法留置尿管,观察两组患者插管时和插管后舒适度。
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接受穴位注射后,插管时及插管后12h内舒适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明八髎穴穴位注射能明显提高肠瘘患者留置尿管时和留置尿管后的舒适度。
2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汪荣[20]利用CT扫描仪对106例女性进行盆部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 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立体空间中测量次髎穴相关径线、角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提出了准确、简便、可行的次髎穴坐标定位法、直刺深度计算方程以及斜刺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而王玲玲[21]教授用解剖标志来确定骶后孔的方法,与指尖揣穴寻找凹陷的方法相结合定取八髎穴,其中下髎穴的定位,先摸到骶管裂孔顶点旁边的突起骶角,紧挨骶角外侧的凹陷就是下髎穴。
中髎穴的定位,从髂后上棘向后正中线作连线,以此为边长,向下作等边三角形,这个倒置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就是中髎穴。
次髎穴的定位,在骶管裂孔顶点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处,揣摸凹陷就是次髎穴。
从次髎向上约2厘米,略向外一点揣摸上髎。
需要注意的是,骶骨以及分布于骶骨上、比绿豆还小的骶后孔,其大小、形态,会因男女、老少、胖瘦而有差异。
如男性骶骨比女性狭长,骶后孔离开中线距离稍近,比同年龄的女性内收一点,有过生育史的中老年妇女,骶骨宽扁,骶后孔离中线稍远;瘦人孔窍凹陷较深,胖人孔窍凹陷较浅。
还应注意,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骨骼相比,骶骨和骶后孔的变异在人类比较普遍,同时骶部正常的解剖标志还会因为外伤、发育等原因而有所改变。
总之,骶骨的形状、骶后孔的位置、骶后孔的大小和深浅都会因人而异,因此揣摸凹陷总是进针前的必要步骤。
而朱金铸[22]为临床方便、快捷地进行骶后孔定位,依据 2 0 0 5年杨志勇等人发表的《国人骶孔形态学测量》的资料,制作出了简便易用的骶后孔定位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