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条规定,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对(DB52/12—91)《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考虑标准的实施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衔接,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删除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规定的项目,保留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增加在我省范围内排放量大,排放单位多,或虽排放量小,排放单位少,但其本身毒性强,对环境影响大而且持久,各地区反应强烈的污染物项目。
以分级标准代替原标准的分类标准,用分年限标准取代原标准现有企业和新扩改企业分级执行的标准。
以本标准实施之日为界限划分为两个时段,1999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一时间段标准,2000年1月1日起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二时间段标准。
本标准颁布实施后,凡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含行业标准)己作规定的项目,执行国家标准(含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标准的规定),未作规定的项目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与原标准相比:污染物项目减少,但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配合执行,实际上是增加了。
除水污染物项目保留2项,大气污染物项目保留8项,第一时间段基本维持原标准新、扩、改的水平,第二时间段标准值和新增加的水污染项目6项,大气污染物3项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均适当从严控制。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DB52/12—9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贵州省环境保护局提出;本标准由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彭光寿、熊宜合、刘宝力、王翊、薛友梅;本标准于1987年首次发布,1991年根据国家标准体制的要求,统一改号为DB52/12—91;本标准于1999年第一次修订。
1范围本标准系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行业标准)衔接和配套执行的贵州省地方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凡国家污染物(含放射性物质)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执行国家标准。
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未作规定的项目,本标准按照污水排放去向和废气排放区域,分年限规定了8项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11项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辖行政区内,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一切排污单位:现有排污单位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污染物排放管理。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8703—88 辐射防护规定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3201—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水污染物排放标准3.1.1 污水:指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排放的水的总称。
3.1.2 排水量: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用于工艺生产的水的排放量,不包括间接冷却水。
3.1.3 水污染物:指在生产与生活活动排放的污水中,进入环境后,使水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物质。
3.1.4 一切排污单位:指本标准适用范围所包括的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
3.2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3.2.1 标准状态: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Pa时的状态,本标准规定的各项标准值,均以标准状态下的干空气为基准。
3.2.2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指一定高度排气筒任何1小时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
3.2.3 污染源: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
3.2.4 排气筒高度:指自排气筒〔或其主体建筑构造〕所在的地面到排气筒出口计的高度。
4技术内容4.1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4.1.1 标准分级4.1.1.1 排入GB3838—88 Ⅲ类水域〔划定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的污水执行一级标准。
4.1.1.2 排入GB3838—88 Ⅳ、Ⅴ类水域的污水执行二级标准。
4.1.1.3 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三级标准。
4.1.1.4 排入末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根据排水系统出水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分别执行4.1.1.1和4.1.1.2的规定。
4.1.1.5在GB3838—88标准规定的Ⅰ、Ⅱ类水域内不得新建排污口,现有排污口应按水体功能要求,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以保证受纳水体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
4.1.2 标准值4.1.2.1 本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二类。
其中: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口取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采矿行业的尾矿坝出水口不得视为车间排放口〕;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放单位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
4.1.2.2 1999年12月31日之前建设〔包括改、扩建〕的单位,排放第一类污染物和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执行表1、表2的规定。
表1 第一类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mg/L表2 第二类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999年12月31日之前建设的单位) mg/L4.1.2.3 2000年1月1日起建设〔包括改、扩建〕的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必须同时执行表1、表3的规定。
表3 第二类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000年1月1日之后建设的单位) mg/L4.1.2.4 新建设〔包括改、扩建〕单位的建设时间,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批准日期为准划分。
4.1.3 其他规定4.1.3.1 同一排放口排放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污水,且每种污水排放标准又不同时,其混合污水的排放标准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附录A计算。
4.1.3.2 工业污水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负荷量按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附录B计算。
4.1.3.3 污染物的最高允许年排放总量,按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附录C 计算。
4.1.3.4 对于排放含放射性物质污水,除执行本标准外,还须符合GB8703—88《辐射防护规定》。
4.2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4.2.1 标准分级本标准规定按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分级,现有污染源和新污染源分别分为一、二、三级,按污染源所在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类别,执行相应级别的排放速率标准。
4.2.1.1位于一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一级标准,并禁止新建扩建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单位,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执行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4.2.1.2 位于二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二级标准4.2.1.3位于三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三级标准。
4.2.2 标准值4.2.2.1 1999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以下简称现有污染源)执行表4规定的标准值。
表4 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染源)执行表5规定标准值。
4.2.2.3 新建单位污染源建设日期的判断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日期为准划分,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设立的污染源,应按补充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日期为准。
4.2.3 其他规定4.2.3.1 排气筒高度除须遵守表4、表5、排放速率标准值外,还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的最高建筑物5m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50%执行。
4.2.3.2 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排气筒排放相同的污染物(即排气筒组)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计算按GB13201—91《制订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有关规定执行。
4.2.3.3 若某排气筒高度处于表4、表5所列两种高度之间,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附录B内插法计算式计算。
4.2.3.4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m,若必须低于15m,其排放速率标准按4.2.3.3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
4.2.3.5地形十分闭塞的地方(如山沟内的河湾地区)不得设立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山区企业、事业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排气筒不得建设在山脚或山坡的下部,应尽可能建在山谷中央空旷地带。
4.3固体废物的处置4.3.1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一律不得任意堆放,应因地制宜地加以综合利用,有毒有害废渣应作无害化处理,暂时不能综合利用的工业废渣应由县级以上政府统筹安排,设立单位或地区的,并有防止扬散和流失措施的堆存场妥善处理,对含汞、镉、六价铬、砷、铅、氰化物、黄磷等具有浸出毒性、腐蚀性的有害废渣,严禁埋入地下溶洞、渗坑,应专门设置有防水、防渗、防漏措施的堆存场所堆存。
严禁向任何河道、湖泊、水库、农田、绿地以及经明确的渣场以外的任何地域倾倒固体废物。
4.3.2 固体废物的堆放、综合利用,无害化及焚烧处理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必须执行本标准4.1规定,所排放的废气必须执行本标准4.2规定。
4.3.3 城镇生活垃圾的堆存和处置,按《贵州省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渣,按国家GB8703—88《辐射防护规定》及国家颁布的有关放射性物质排放标准和运输、收贮的规定执行。
4.3.4未经试验和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农业、卫生等有关部门审核批准,有毒有害固体废物不得作为农药和肥料使用。
4.3.5固体废物的运输,必须有防护措施,不得扬散、流失。
2监测5.1 水污染物监测5.1.1 采样点,本标准规定的水污染物应按4.1.2.1第一、第二类污染物排放口的规定设置采样点,除在排放口设置排放口标志外,还应设置污水计量装置和污水比例采样装置。
5.1.2 采样频率,工业污水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2h采样一次;生产周期大于8h的,每4h采样一次。
其他污水采样,24h不少于2次。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按日均值计算。
5.1.3 排水量,以最高允许排水量或最低允许水重复利用率来控制,均以月均值计算。
5.1.4 统计,企业的原材料使用量,产品产量等以法定月报表或年报表为准。
5.1.5 测定分析方法,本标准测定分析方法见表6。
5.2 大气污染物监测5.2.1 排气筒中颗粒物或气态污染物的采样点数目及采样点的设置按GB/T16157—1996执行。
5.2.2 采样时间和频次,因本标准规定的标准值是任何1小时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故在采样时应做到。
5.2.2.1连续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排气筒以连续1小时的采样获取平均值。
或在1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不得少于3个)并计平均值。
5.2.2.2 若排气筒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为间断性排放,且排放时间大于1小时,则应在排放时间段内按5.2.2.1的要求采样;如果排放时间小于1小时,应在排放时间段内实行连续采样,可在排放时间段内以等时间间隔采样2—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