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路为例分析城市不同发展模式的区别摘要:规划型城市与自然发展加后期改造型城市在道路、绿化面积、公共设施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
本文选择武汉市沌口经济开发区的几条不同类型的道路为研究区,选取武汉市江汉区江汉路附近的几条对应级别的道路为对比区,通过对规划城市内部不同功能的道路设施做定性对比分析,对规划城市与自然发展加后期改造型城市的道路设施及路面状况等方面做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规划城市更富有人性化,也更适应城市功能的要求,从而说明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而本文的研究思路对于以后城市规划分析研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规划型城市城市道路沌口开发区江汉区引言:城市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筑的人性化程度,城市功能的适应度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情况,规划型城市的基础设施比较统一完善,城市建筑的布局更能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城市功能可以得到较好的满足。
自然发展型的城市由于前期缺乏长远的规划,在城市后续发展之中会暴露出较多的问题,通过后期的改造可以缓解这种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1.1.1 沌口经济开发区概况沌口片区位于武汉市汉阳区西南部,市区位于中环线与外环线之间,毗邻长江,离市中心15公里。
开发区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15平方公里,建成6条形象路、3个特色公园、5个住宅小区。
开发区以汽车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同时发展机械、电子、食品、建材、轻工等产业。
本文选取东风大道,神龙大道,车城北路,沌阳大道,宁康路,创业路为研究对象。
其中东风大道为主干道,规模最大;神龙大道,沌阳大道,车城北路作为开发区内与外部连接的交通干道,规模也较大;宁康路和创业路主要是连接开发区内交通的街道规模相对教小。
1.1.2江汉区概况江汉区是武汉市最繁华的中心城区,以前是“老汉口”的发源地,现在是武汉最重要的商业区面积33.43平方公里。
本文选择汉口江汉路步行街附近的解放大道、中山大道和前进一路做为对比街道。
以这三条道路作为对比街道的原因是他们在道路功能上对应沌口经济开发区的几条道路功能,分别属于外部交通干道,交通主干道和交通次干道【1】。
这里是典型的自然发展加后期改造的城市地带。
在这里选取对比街道具有典型性,对比结果更有说服力。
1.2城市道路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在研究城市规划问题时,人们大多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简便易行,但是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并且难以分析对象潜在的客观规律。
定量分析则具有准确性、可比性、深刻性,因而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分析方法(龙昱,2000)。
本文既利用定性分析的简便性又利用定量分析的客观性,在进行研究区内部对比分析时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由于同一个区域内的外部环境是相同的,采用定性分析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在对两个研究区进行对比分析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使研究结果具有客观性、准确性。
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2研究区内部道路对比分析本文选择道路主要功能、道路平面参数、道路材料、道路车道划分、道路交通状况、道旁绿化情况、路旁公共设施、道旁主要建筑8大类参数来收集研究区和对比区的基础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到:2.1各条道路的共同点研究区除神龙大道与宁康路有一处弯曲,其他路面非常平直;路面材料大致相同,机动车道均是柏油马路,非机动车道大部分是水泥;路口设有计时红绿灯;行人过马路均是斑马线;车少路宽,交通压力小;公共设施整齐划一;道路绿化很好,大部分路段都有隔离带。
2.2道路之间的差异分析2.2.1快速交通干道与普通交通干道的对比分析快速交通干道比普通干道道路更宽,快速交通干道有快车道和慢车道的区别,其中快车道是高架桥部分,而普通干道无此区别。
快速干道上的车流量比普通干道车流量大,人流量则比普通干道上的人流量小。
快速交通干道快车道上的主要车型与慢车道上的主要车型有差异:快车道主要为大中型长途客货车,慢车道车型和普通干道上的主要车型一致都是市内交通运营车辆。
快速交通干道只有一条隔离带处于机动车辆和人行道之间,隔离带很宽且富有层次;普通交通干道则有两条隔离带但隔离带较窄,在非机动车辆和人行道之间都有一排起模糊隔离作用的树。
快速干道上的十字路口多,且立交桥下都有小型转盘,车辆转弯比较方便;而普通干道上路口间距较大,大多仅设有斑马线。
快速交通干道道旁无电话亭和公交站且垃圾箱的间距较大。
造成快速交通干道和普通干道有上述区别的原因是:快速交通干道担负外界交通,与本地交通的双重任务,为了保证不同车速的要求,建立了快车道。
它是开发区内道路的主要骨架,连接多条道路,因此路口多、车流量大。
为了满足沟通各大交通干道的要求,该车道在与其他交通干道交叉的路口均设有小型转盘[2]。
又因为它的车流量很大,故噪音很大,所以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有一条很宽的隔离带起到很好的隔音和环保的效果。
并且道路两旁近距离内无建筑,人流量也较少,因此人行道旁无公话亭,垃圾箱间距也较大。
2.2.2普通交通干道和交通次干道的对比分析普通交通干道的宽度比交通次干道宽度要宽,车道划分也更加细致。
交通干道上有较大规模的隔离带起而次干道上无隔离带。
交通干道上的车流量比交通次干道上车流量大,而人流量则无明显规律。
交通干道上无公交站牌而次干道上有公交站牌,且交通次干道上的公话亭比主干道上的多。
由于交通主干道功能是沟通地区内部的主要交通,因此车流量大。
又因为这里入住的大多是年轻企业,员工大都住在附近宿舍中因此这个区域内部需要的都是短距离的交通,主要交通工具是电动自行车和内部交通电动车,而对较远距离交通要求较少,所以在各个道路上都有内部交通电动车停靠点,而传统公交车站只设在了两条次干道上。
店铺和企业主要分布在神龙大道和宁康路两侧因此这两条路上的人流量大,因此这两条路上的公话亭也较多。
2.3小结从上面的对比和分析中可以看出研究区道路较新、设施齐全。
道路能很好的满足其功能的需求而某些反常现象是由于城市内部功能要求决定的,并且从侧面能分析出道路的规划和城市的规划是同步的。
因此判断出规划型城市可以很好满足城市生存发展的需要。
3两类城市道路数据处理及对比3.1两种类型城市的道路压力对比根据研究区与对比区域的特点本文设计了两个参数来对两类城市不同类型街道交通压力进行对比:交通数量压力(S)和交通质量压力(Y)。
Ⅰ交通数量压力S:如表1 “n总”所示。
Ⅱ交通质量压力Y:设x为压力系数,n为车辆数,k为车道总宽度,规定:Y=x*n/k其中压力系数:大型货车为x1=1,中型、公交车为x2=0.8,出租车及私家车为x3=0.5电动自行车及非机动车辆为x4=0.3。
对应的数据分布表如表1注:本表数据为十分钟之内的观测数据,两者的统计时间段相同,统计时间都是在周末下午三点天气晴朗之时,因此两者的数据采集环境也可以认为相同。
由于解放大道的非机动车辆较少、中山大道和前进一路的大型车和非机动车都较少单独进行统计,其余车型有较强的规律性,因此按照:解放大道大:中:小=4:3:3。
中山大道中:小=1:1。
前进一路中:小=1:1进行计算的。
计算结果如下KA1=94.2/35=2.69KA21=42.3/25=1.69KA22=58.2/28=2.08KA23=50.1/25=2.01KA31=31.3/20=1.57KA32=30.4/20=1.52根据这两个比较量可以得到这样的图表注:由于人流量和车流量有相似的情况,可以从车流量数据对比结果中推测相似的结论,因此本文不再对人流量数据进行处理。
3.2处理结果分析从图2图3可以看出不管是从车辆数量上,还是从对道路的破坏程度上,对比区的道路交通压力均远远高出了研究区。
研究区所能承受的压力远远超过了现有的交通压力,因此研究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研究区的道路交通压力随着道路等级的降低而降低,而在对比区虽然在数量上,道路交通压力随着等级的降低而降低,但是在质量上的压力上却出现了交通次干道上的压力大于主干道上的压力的情况,这说明了在自然发展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会造成很多不适应城市功能的现象。
3.3其他方面的对比分析从实地的调查当中可以看出研究区的道路绿化工作做的很好,可以很好的隔离车辆的噪音,而对比区道路上的噪音远远大于研究区,却没有隔离带,使人处于一种嘈杂的环境。
研究区虽然公交车站少,但是足够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另外该区域的电动车使其内部交通十分方便。
而对比区由于人流量过大,虽然公交车很多,但是公交系统依然很紧张,如果增加公交车次又会因为车辆的增加而给道路造成更大的压力[3]。
由此可见对比区现在的道路系统已经很难满足如此庞大的城市需求了。
在城市内部结构中若存在一些不适应城市功能的现象,可以根据后期的改造得到改善【4】,比如中山大道和前进一路上的路灯都是在电线杆上改造而成的,用来满足商业街照明的需求;为方便步行者,而在道路两旁加大了垃圾箱的密度;中山大道两旁都是商业店铺,人流量很大,故将人行道加宽;由于人流量过大,行人横穿马路使道路交通更加拥挤,因此在机动车辆和人行道之间有护栏阻隔,并建了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前进一路上由于道路过窄,车流量过大,为了疏通车辆,将其变成单行道等。
而这样的改造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中山大道加宽人行道是牺牲隔离带为代价的,因为拆迁道旁建筑将造成更大的浪费,而修建道路工程也会严重的影响市中心的正常功能。
并且有些矛盾即使经过改造也无法完全解决,如前进一路在改成了单行道后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却造成了使行人乘车不便,并且前进一路现在的车流量依然很大,快达到了道路承载的极限。
4结论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规划型的城市更能满足现在城市生活的需求,并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自然发展的城市随着城市不适应现代城市的需求,改造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城市的发展空间不大。
城市规划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1】李朝阳,王新军,贾俊刚。
关于我国城市道路功能分类的思路.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4期【2】徐吉谦.关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城市道路与防洪,2001-02-001【3】李靖,徐丽蕊.论西安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必要性.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第八卷第四期【4】周德强,徐建闽,邵源,曾华燕,曾悦.城市路网道路改造转移流量预测.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