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学前期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现象与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目 录
CONTENTS
二、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
(一)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
• 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每时每刻(甚至在睡梦中)都在从事着形形色色的主观
• 大脑皮质各部位既分工又合作,在机能上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绝大部分不 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因而可以集中用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大脑的机能与心理
大脑具有不对称性,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 • 左半球的机能是阅读和计算, • 右半球运用形象信息,保证空间 保障连贯的分析性的逻辑思维。 定向、音乐知觉,以及对情绪、 态度的理解。
(四)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出生
简单
低级
复杂
高级
上升过程
心理的发展不仅
是量的增加,更 重要的是质的变 化。 儿童的心理发展
下降过程
混沌
分化 衰减
呆板混沌 朦胧
成熟
健全
灵活
最能体现这个发 展过程。
衰老
清晰
综述
•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 心理是发展的;
二、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心理的本质是什么?”
科学心理学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
“怎样研究心理?”
心理的本质是什么
A C B D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 人脑是一种高度发展起来的物质,它无比精细,极度分化又高度组织化。 人脑的复杂结构为人的复杂心理现象提供了物质基础。 • 人脑的机构受遗传基因的控制,而控制人脑结构的基因又是人类几十万年 来进化的结果。
• 社会环境:大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社会规范,小到家庭、学 校、同伴团体及各种人际关系。
• 所有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以及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人脑反映的对象, 没有这些客观存在,就失去了心理活动的实际内容。因此说,心理活动具有 客观源泉。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相互联系的,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社会 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课程基本说明
教学周数:16周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20%+卷面分数80%
第一章 绪论
主讲人:易柳 (QQ:)
本章提要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发展心理学又是
心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发展心理学通常把人的一生划分为
活动,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所有这些活动,
构成了人复杂的心理过程。 • 为了研究的方便,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思维是核心。 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乐。 意志过程:人在活动中为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动态结构,其发展 和成熟,不仅取决 于遗传因素,也取 决于学习经验。
低级神经中枢:
指大脑以下的中枢 神经各部位
1.传递和过滤神经信息; 2.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 沿(延)着小桥中间走 3.接受感觉信息、调节情 绪和维持机体觉醒状态。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人脑的结构
脑 脊髓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人脑的结构
灰质层,大脑皮质,皮质。
高级神经中枢:
指大脑,分左右两半球, 占整个脑重的80%。
人 脑
控制
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管理 者和调节者,由1000亿个脑细 胞分6层组成。脑细胞上长有突 触,相互之间通过突触发生联 系。 灰质下面是白质,由脑细胞延 伸出来的神经纤维组成。 延髓 脑桥 中脑 间脑 小脑
(一)心理过程——知情意相互关系

调 基 础



(二)个性心理
• 个性心理简称个性。
•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成熟水平,与其遗传素质、社会关系、所受教育和
个人经验相结合,最终整合成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这种总的精神面貌, 称为个性。 • 个性是一个人想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形成的。个性形成后,人们 会在 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完整的、稳定的有社会意义的特征。
• 儿童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个性远没有
形成。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设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
这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 “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德国)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大脑的机能与心理
• 大脑的机能主要是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 • 感觉器官把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皮层的加工、整理、决策, 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状况又会通过 信息环路报告给大脑,以便做进一步的调节。 • 大脑两半球各自管理身体对侧的那一半。大脑皮质上的四个叶在机能上也有 分工:枕叶与视觉有关,颞叶与听觉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有关; 额叶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有研究表明,受伤导致智力、性格变化。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的、 能动的反映。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 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而且,个人当 时的主观状况,如情绪、动机、觉醒水 平等,都会影响对现实的反映,从而使 反映带有个人的特点。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从事物与自己的 关系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心理一方面反映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性, 另一方面反映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也就 是说,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陈述和 规定往往带有主观的色彩。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纤维
外周神经系统
与感觉器官、 肌肉、骨骼、 内脏、腺体 等相联系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大脑的功能
• 1.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与心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
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 按起源分为: 无条件反射: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 如新生儿生来就会吸吮,光线刺激引起瞳孔变化等。 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的、容易变化的反射。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大脑的功能
• 条件反射: 每当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无关刺激获得信号的功能, 引起无条件反射,就表明一个最初级的条件反射形成了。 在初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更复杂的条件反射。 如学校铃声。 • 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类:
具体信号,包括环境中的各种刺激; 抽象信号,如人类的词语。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不同的时期,称之为年龄阶段。 • 本章首先介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着重说明对心理的 基本认识和对个体心理发展应该要树立的几个基本观点。
LOREM IPSUM DOLOR
胎内期: 从受孕到出生, 历时9个月; 婴儿期: 从出生后1个月 至1岁; 幼儿期: 3岁至6岁;
少年期(学龄中期): 11/12岁至14/15岁;
• 同时,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也受学习经验的影响。
(二)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 人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外部世界是客观现实,构 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当这种客观现实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后,人脑 就对它产生了映像,就是人的心理。 • 物质环境:各种自然现象,如天体宇宙、飞禽走兽; 人造的环境,如城市乡村、住宅交通等。
大脑两半球的机能不对称性是一个人在活动中逐渐稳定下来的, 也是相对的。 大脑的机能同样也受学习经验的影响。学习经验能使神经细胞 变得更加有力和有效,从而增强大脑的协调模式。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大脑的机能与心理
• 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 心理是脑的机能。
• 大脑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 个人的经验也左右着对现实的反映。原有经验对新事物的认识具有两重性。
• 主观能动性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 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 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水平,并且也要 接受社会道德的规范和衡量。 • 总之,人的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因 此,心理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新生儿期: 从出生至1个月;
幼儿早期: 1岁至3岁;
童年期 (学龄初期): 6岁至11/12岁;
青年初期 (学龄后期): 14/15岁至16/17岁。
本书儿童期分段情况
• • • • • • • • 胎内期:从受孕到出生,历时9个月; 新生儿期:从出生至1个月; 婴儿期:从出生后1个月至1岁; 幼儿早期:1岁至3岁; 幼儿期:3岁至6岁; 童年期(学龄初期):6岁至11/12岁; 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岁至14/15岁; 青年初期(学龄后期):14/15岁至16/17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