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甲午中日战争学生姓名:吕伟佳学号:1310303218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所在年级:2013级任课教师:***课程助教:吕净蔓完成时间:2014年3月浅谈甲午中日战争【摘要】甲午中日战争【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公元1894年是中国旧历的甲午年,在蒙受了西方列强五十多年欺凌和屈辱之后,大清王朝的血色残阳正在缓缓落下。
然而,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垂死大清帝国却奇迹般地建立起了一支北洋水师,竟然以它的坚船利炮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八。
这一支龙旗飘扬的大清舰队,曾经在帝国漫长的海岸线上留下过伟岸、巍峨的侧影,这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北洋水师,曾经成为了大清帝国最后的辉煌与荣耀。
然而,1894年9月17日的那一场悲怆的甲午海战,却吹响了北洋水师最后的挽歌,在日本海陆军的凌厉攻势下,四个月后,这曾经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而那一年的9月17日,就是中秋佳节之后的第三天,执行护航任务的北洋水师官兵们还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团聚,就在茫茫大海上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战斗、血洒疆场,用勇气和鲜血留下了大清王朝最后一幕的感动。
然而,当时间过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今天的我们仍旧会追问:这样一支曾经排名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如何会惨败在曾经是东洋小国的日本手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北洋水师官兵的牺牲,为何最终换来的却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呢?就让语言文字,带我们回到一百一十多年前的那一场痛心之战——甲午风云。
在1890年的时候,北洋大臣李鸿章曾向皇帝报告说:“北洋海军规模,足以雄视一切,渤海门户,深固未摇。
”就是说中国的海军,现在已经可以在亚洲称雄了。
我们中国的海防,已经很巩固了。
是不是这样的?当时的西方的《海军年鉴》也曾经把中国的海军评为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八位。
那么中国是不是真的已经像这些洋务派官僚所标榜的那样,已经“自强”了呢?而这样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强大舰队,究竟是因为什么会败给当时实力远不如中国的日本?今天我们要讲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一次真正的检验。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人做了四千年的“天朝大国”之梦,什么时候才被唤醒的呢?实际上是从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才梦碎惊醒的。
从这个时候开始,1894年,在中国来讲,就是农历的甲午年。
日本在这一年,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我们中国叫做“甲午战争”,日本把它称为“日清战争”。
可是这一年,清政府的那些统治集团的官员们,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事情呢?并不是关心如何抵抗日本的侵略,官员们最忙碌、最操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慈禧太后要过六十大寿,要庆贺太后的万寿大典。
大家都知道,中国当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光绪皇帝,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人们把她叫做“老佛爷”。
被称作“老佛爷”的慈禧太后,她是掌握实权的。
那么1894年,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岁生日。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是很讲究“六十一甲子”的,因此很重视这个六十大寿,希望这一年不要出什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慈禧太后很早就为自己这个大寿在做准备,那么清朝政府就要为她修个颐和园。
这个颐和园的前身叫做“清漪园”,当年是乾隆皇帝为他的母亲六十大寿修的这个园子。
后来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被英法联军烧了。
光绪皇帝以及清朝就要为慈禧太后把颐和园再修起来。
这样准备她过万寿大典的时候,在这里庆贺。
1892年的时候,光绪皇帝就下了一个圣旨“甲午年,欣逢太后花甲昌期”,就是我们说的“六十花甲”,所以朕要率领天下的臣民都来庆贺,为此就要派一些大臣来总管这些事,所以他就特派了比如礼亲王、大学士、六部的尚书这些人来管理这个万寿大典,而且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在1893年的春天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庆典处,就是专门来筹备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包括修饰宫廷、园林,还有道路、景点,还有服装、宴会、唱戏等等。
这些事情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花了多少钱?清宫里有《皇太后六旬庆典》,根据这个档案的记录:就是光是从皇宫到颐和园这一段路,上面就要修60个景点,而且每个景点都要有牌楼、要有戏台、要有龙棚,光这一笔钱就要花240万两银子。
另外还有,比如说庆典的时候的宴会,这个宴会要买很多餐具,宴会的预算就是23万两银子。
另外要唱戏,慈禧太后最喜欢听京剧、听京戏,唱戏这个预算是50多万两银子,要买很多道具、服装这些东西。
所以总体恐怕要不下于一千万两银,就是这个太后做寿。
1894年的中国,在西方列强五十多年的掠夺中,国库中的钱已经少得可怜。
面对慈禧太后这一千万两银子的开支,捉襟见肘的清政府究竟如何弄到这笔数额巨大的钱款呢?清朝的国库里没有多少钱,所以一个就是,还是从国库里挖,从户部的金库里,也就是“部库提拔”,户部就是我们今天的财政部。
那么把那些本来要修铁路的钱、建海军的买船的钱、还有边防军费军饷,这些钱几百万两,先拿来祝寿用。
另外一个来源,“京外统筹”,就是让那些大小官员们来捐献、摊派,让他们向太后捐钱,这个加起来有好几百万,而且官员们要拿出自己两年半的薪水来作为祝寿的经费。
再有第三个,“万寿贡品”,就是光绪皇帝自己带头,王公贵族、大小官员们要向太后送寿礼。
所以在这一年,清政府的大小官员们,他们最关心、最操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该给老佛爷到底送什么礼物、怎么样来讨得慈禧太后的欢心。
所以我们说,真是“一人庆寿,举国遭殃”。
那么,正在清廷上下都在那里忙于这个劳民伤财的所谓万寿庆典的时候,日本的明治政府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他们偏偏不让老佛爷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个六十大寿。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来发动战争呢?我们知道,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它是学习欧美、实行了很多改革,所以逐步地就走上了一条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但与此同时,它又要对外扩张、要扩军备战,走上一条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的道路,而且对外侵略的矛头,首先就是对准它的亚洲的邻国——中国、朝鲜,所以它要准备对中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是蓄谋已久的。
我这里可以拿出一个证据来:1887年的时候,日本的参谋本部(就是我们把它叫做军部),参谋本部第二局的局长叫小川又次大佐。
日本的这个军衔,大佐就相当于我们的上校或者大校,这个人后来甲午战争的时候,当了日军第一军的参谋长少将,他就起草了一份《征讨清国案》。
当时日本把中国称为清国、清朝,这个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侵略战争一个具体的作战计划。
在这里,他建议日本派出八个师团,要把中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台湾,都要收入日本的版图,就是要侵占这些地方,那么这和后来甲午战争的时候一样。
另外,日本海军部,他们也做了很多作战计划,现在发现的,有六个作战计划、作战方案。
那么明治政府为了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它制定了五年的扩军备战的计划,尤其是要加强海军。
因为刚才开始提到,中国的北洋舰队在1886年的时候,曾经访问过日本的长崎,那时候把日本吓了一跳:中国有这么大的军舰、有这么大的大炮,所以日本人朝野上下就说,我们勒紧裤带,也要把海军搞上去。
因此当时明治天皇他就命令:从皇家的金库里面,每年拿出30万日元去买军舰。
另外,日本政府的大小官员们,拿出十分之一的工资,捐给海军。
另外还发行了1700万日元的海军的公债,从老百姓那儿募集。
所以这样它通过八次海军的扩张案,使海军一点点扩大。
到最后,日本的海军达到了排水量六万多吨,这个实力已经赶上了中国,甚至还超过了中国。
所以我们可以比一下:清政府是在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以后,它就再也不买军舰了,再也不添军舰大炮了,甚至它还要把海军军费挪用走,去修颐和园。
这跟日本政府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它通过积极的备战,到1892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五年的扩军计划。
到了1894年6月,它就成立了以明治天皇为统帅的“战时大本营”。
战时大本营是做什么用的?就是为了打仗,也就是说日本已经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只等待着点燃战火。
1894年6月,日本趁朝鲜内乱,大举出兵入侵朝鲜,其兵员人数已经远远多于清朝驻军,并且已经对在朝鲜的清朝军队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
在此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派兵增援朝鲜。
那么,在如此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这场著名的战争,究竟如何打响?双方究竟又是谁,先开了第一枪?日本发动这场甲午战争所采取的手段是“突然袭击、不宣而战”,这是日本惯用的手段。
那么这个时间是1894年7月25日,奉了战时大本营的密令,日本的联合舰队,就在朝鲜的丰岛海面上,袭击了中国的海军,也就是北洋海军的两艘军舰——一艘叫“济远号”,另一艘叫“广乙号”。
与此同时,打沉了中国的一艘运兵船,叫“高升号”,这艘船上都是中国的陆军,准备运到朝鲜去的,足有一千多官兵。
大部分陆军的士兵都牺牲了,据统计,死难者约有871人。
这就是一场突然袭击,但是日本的这个军部,反倒反咬一口、倒打一耙,在它的战史上,写着中国海军先开炮、挑起了战争,这完全是谎言。
这里我们也有两个证据可以驳斥它的谎言:一个就是当时联合舰队里“浪速号”的舰长东乡平八郎,他在日本海军是很有名的——后来日俄战争的时候,他是联合舰队司令——他有一个日记,在这个日记上他就讲了,他说:“午前七点二十分,在丰岛海上,远远望见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即时下达战斗命令。
”也就是说,看到中国的军舰,他就下达了战斗命令、就开炮了。
这是一个证据。
另外一个证据,就是我们中国的“济远号”的航海日志,这也是前几年发现的,在这个航海日志上也记载着,说:“倭三舰同放真子弹,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当然日方攻击,我们要还击,这个战争就这么打响了。
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海军的时候,同时它在陆路上还袭击了在朝鲜牙山驻守的清军。
当时在朝鲜驻扎了一部分的清朝的军队,它在陆上袭击清军。
于是就在1894年的8月1日,清政府只好被迫对日宣战。
而在同年的9月14日,日军又大举进攻朝鲜平壤的清军。
接着,日军又再一次进攻中国的海军,于是,在这一年,就发生了“黄海海战”。
对于甲午战争,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或者说比较感兴趣的,就是这个黄海海战。
因为过去有一个电影,叫《甲午风云》,可能很多人看过,这个电影可以说,是全景式地描写了黄海之战的经过。
“黄海海战”,这是中日两国海军的一个大决战,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海战,从参战的军舰数量之多、参战时间之长,它的战斗之激烈,就可见一斑。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都是罕见的。
那么中国北洋的舰队和日本的联合舰队,在黄海相遇,这个时间是什么呢?1894年9月17日,地点就在鸭绿江口大东沟这个海面上。
当时双方都有几十艘军舰,可以说是实力相当、不分伯仲。
当时中国的北洋舰队,它的优势是什么呢?它有两艘大的铁甲舰,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定远号”和“镇远号”,这两艘军舰的排水量是733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