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资源学第七章自然资源评价

自然资源学第七章自然资源评价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 除了以上内容外,还有一些共同评价的内容 除了以上内容外, • 1、自然资源的整体优劣势 、 • 2、自然资源的组合与结构特征 、 •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 、 • 4、制约评价优势发挥的主要因子 、 • 5、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 、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 2、资源丰度估算方法的探讨 、 • 不完全的农业净产值估算法及该方法的特点? 不完全的农业净产值估算法及该方法的特点? • 森林资源成为不完全部分的原因? 森林资源成为不完全部分的原因? • 指数表示法? 指数表示法?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 3、资源丰度估算实例——中国主要农业资源丰度 、资源丰度估算实例 中国主要农业资源丰度 • (1)农牧业净产值处理 • (2)渔业净产值表示水产资源 • (3)作为特殊情况的森林资源 • 估算结果:中国地区平均农业资源丰度的总趋势 是沿海高于内地,南方高于北方,平原高于山地 ,浅山地区高于深山地区,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 区,基本上符合中国农业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 (1)生态足迹指标计算中的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及 其均衡化处理 • 采用的均衡因子分别为:耕地、建筑用地2.8;森 林、化石能源土地1.1;草地0.5;海洋0.2。(假 设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为1) • (2)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①生态足迹的计算; ②生态承载力的计算;③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 4、资源有效空间的分类 、
土地面积 类别 地区 /万km2 占全国面积% 占全国面积% /(万元 /(万元 /km2) 平均丰度值 平均丰度比 /万km2 占全国面积% 占全国面积% 有效面积

上海、江苏、山东 、天津、北京、浙 江、广东、河南、 安徽 福建、湖南、湖北 、海南、河北、辽 宁、江西、广西、 吉林、四川 贵州、陕西、黑龙 江、山西、云南 宁夏、甘肃、内蒙 古、新疆、青海、 西藏
• (3)人类负荷与生态足迹 ) • 人类负荷: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它由人口自 身规模和人均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共同决定。 • 生态足迹: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物质 消费水平下的某一人口的持续生存必须的生态生 产性土地的面积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 (4)生态赤字 盈余 )生态赤字/盈余 • 生态赤字: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 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 容量,要满足其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 ,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 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 量的不足。 • 生态盈余: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 表明该地区的生态容量足以支持其人类负荷,地区 内自然资本的收入流大于人口消费的需求刘,地区 自然资本总量有可能得到增加,地区的生态容量有 望扩大,该地区消费模式具有相对可持续性。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7.1.5
评价因子的选择和指标体系的建立
• 1、地壳资源的评价因子和指标 、 • 自然特性评价 • 经济评价 • 环境影响评价 • 2、生物圈资源的评价因子和指标 、 • 3、区域资源的评价因子和指标 、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7.1.6
综合评价的方法
• 1、实地评价与室内评价相结合,以室内评价为主 、实地评价与室内评价相结合, • 2、纵向与横向对比评价相结合,以横向对比评价 、纵向与横向对比评价相结合, 为主; 为主; • 3、单一因子评价与多因子综合评价相结合,以多 、单一因子评价与多因子综合评价相结合, 因子综合评价为主; 因子综合评价为主; • 4、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先进行定量,而后进 、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进行定量, 行定性评价。 行定性评价。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7.1.3 生态足迹分析
原因? • 1、产生的原因? 、产生的原因 •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使得GDP无法准确的进 行测算,而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在对生态状况的 测量方面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 2、基本理论 、 • 生态足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 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它从具体的生物物 理量角度研究自然子资本消费的空间。 • (1)生态生产性土地 ) • 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分类:化石燃 料土地、可耕地、林地、草场、建筑用地和水域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 (2)生态容量和生态承载力 ) • 生态容量: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 能完整的前提下,可无限持续的最大资源利用和 废物产生率。 • 生态承载力:将一个地区所能供给给人类的生态 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总和定义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 力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 2、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 • 前提:①人类能够估计自身消费的大多数滋养、 前提: 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②是这些资源和 废弃物能折算成生产和消纳这些资源和废弃物的 生物生产性面积。 • 步骤:①划分消费项目,计算各主要消费项目的 步骤: 消费量;②李永平均产量数据,将个消费量折算 成为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③通过当量因子把各 类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转换为等价生产力的土地 面积,将其汇总并加和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④ 通过产量因子计算生态承载力,并与生态足迹相 比较,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以单项自然资源评价为基础,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以单项自然资源评价为基础, 综合评价 从利用的角度对区域自然资源进行的综合鉴定和分 等定级。 等定级。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7.1.1综合评价的目标 综合评价的目标
• 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通过自然资源评价,提高对研究区内 各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的定量 了解程度;揭示各种自然资源空间组合及数量结 构上的配置问题;明确所研究去自然资源的整体 优势和劣势;分析优势资源在研究区所占的地位 ;估算优势资源的开发潜力;为自然资源开发利 用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为充分发 挥自然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提供克科学依 据。 • 效益目标 效益目标:通过对资源评价来估测资源开发所能 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从经 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评估资源的使用价 值和货币价值
7.2.2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 1、自然资源承载力 、 •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当地 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条件等,在 保证与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物水平下,所 能持续供养的人口。 • 简单的说,资源承载力就是资源对人口和经济的支持 能力。 • 分类:总体资源承载力—相对承载力评价法、生态足迹法 各子资源承载力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 3、生态足迹实例分析 (1)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分析 (2)浙江省生态足迹分析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 4、生态足迹计算分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影响生态足迹计算的因素: • 第一,生态足迹计算的数据基础是统计资料,统 计资料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计算结果的正确与 否和可信度。 • 第二,不同类型生物生产面积的准确产量数据 • 第三,在计算国家的生态足迹时,进行贸易调整 可以确定国家的净消费量。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 相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 Cr1=I1Q1 • 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 Cre=IeQe • 相对资源承载力: Cr=W1Cr1+W2Cre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 相对资源承载力理论产生的原因 相对资源承载力理论产生的原因 • 相对于周边地区,研究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 地域系统,区内外存在着资源的流通和交换 •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自然资 源与经济资源之间的优势和劣势在很大程度上可 以相互补充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7.1.2
综合评价的原则
• 1、以人类利用为核心的原则 、 • 2、比较利益原则 、 • 3、发展和生态原则 、 • 4、区域综合性原则 、 • 5、实用性原则 、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7.1.3
综合评价的内容
• 1、调查和评价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以及资源 、调查和评价资源的种类、数量、 潜力和保证力度 • 2、评价资源区位与开发条件 、 • 3、考虑开发中的生态问题及资源保护、更新与再 、考虑开发中的生态问题及资源保护、 生对策
86.7
9.1
41.16
4.02
348.5
36.5

203.7
21.3
20.72
2.03
413.5
43.4

137.4
14.4
9.21
0.9
123.6
12.9

527
55.2
1.35
0.13
69.2
7.2
• Ⅰ为高丰度地区,Ⅱ为中丰度地区,Ⅲ为平丰度地区, Ⅳ为低丰度地区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 1、资源丰度的有关概念和相关因素 • 资源丰度:分为地均资源占有量和人均资源占有 量 • 资源有效空间:不同地区平均资源丰度比对各地 区原有土地面积的倍量 • 例:农业资源有效面积=各地区世纪土地面积×地 区平均农业资源丰度值/全国平均农业资源丰度值
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
7.1.4
综合评价的步骤
• 1、确定综合评价工作的目标,整理已有的资料数 、确定综合评价工作的目标, 据,拟定工作计划 • 2、进行资源用途的评价研究 、 • 3、进行资源特征评价研究 、 • 4、将划分结果与利用上的要求进行比较,判断两 、将划分结果与利用上的要求进行比较, 者之间是否相适应 • 5、对评价划分的各等级的资源利用方式进行具体 、 规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