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

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

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之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游客:热诚欢迎您前来中华圣地、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黄帝故里景区参观考察,并拜谒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

战国时代,《庄子·盗跋》篇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在中国历史上,上自夏商周,下至元明清,莫不尊祀黄帝为始祖,莫不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国君,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五千年前,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生于新郑北关的轩辕丘,长于姬水河畔,在新郑率领先民们一统天下,而后务农桑,兴医学,制舟车,服衣裳,创文字、定历律,由野蛮步入文明,真正成为中华第一大帝。

后世为纪念黄帝功德,汉朝时,人们在轩辕丘上建造黄帝故里祠,此后历代都有修复;明隆庆四年(1570年)进行了修葺,并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郑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至2002年、2003年,新郑市人民政府先后对其进行了修缮和扩建,使得这里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

轩辕丘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旧城北关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景区面积已达到近百亩,主要由轩辕广场区、轩辕故里祠区、黄帝鼎坛区、轩辕丘区四部分组成。

景区布局突出了“中华之根”这一主题:广场区小桥、流水、奇花异草、古树翁郁;祠殿区古朴肃穆,供奉轩辕黄帝及其两位夫人;鼎坛区雄伟壮观,有甬道铭文、民族图腾柱、文化长廊、客家第一步等景观,构成了一幅立体的雄浑的历史画卷;轩辕丘区气势宏伟,庄严神圣,有造型独特的黄帝纪念馆。

其中故里祠区,是整个景区最古老的部分,它始建于西汉时期。

树高千尺总有根,河流万里必有源。

我们10多亿炎黄子孙的“根”在哪里?根,就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

那么,就让我们怀着“高山仰止”的心境,来踏着远祖的脚印,遍寻自己的祖根吧!第一石坊??它是由香港中华民族国际友好协会为庆祝2000年4月2日举行的中华民族子孙龙禧千年黄帝故里寻根拜祖大典而修建的。

牌坊,是门洞性的建筑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建筑。

“文治武功何彪炳,艰难缔造五千年”,它立于祠前,提醒人们,永世不忘黄帝功德。

此牌坊为四级六柱坊,高11米,宽17米。

坊额上雕有黄帝像,横额和楹联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题写。

外联为“依具茨溱洧起波涛,滨颖淮有熊降轩辕”。

它诗情画意地表达了新郑作为黄帝出生地的地理和历史。

新郑,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山岭、岗丘、平原兼而有之,河流湖泊密布,是十分有利于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

“具茨”指位于新郑西南的具茨山,“溱洧”指流经新郑的两条古老河流,即溱水和洧水;“滨颖淮”指新郑地处淮河、颖河流域,有熊指新郑在黄帝出生时期为有熊国。

内联为“始祖功德盖天地泽披九洲,华夏文明灿古今誉播八方”。

它高屋建瓴地表明了黄帝的丰功伟业,天地难以负载其德,九州永远铭记他的恩情;由黄帝肇始的华夏文明,光耀古今,天下共仰,骄傲地跻身于世界文明之列。

横额“中华圣地”,意为黄帝的诞生地,是中华儿女心中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的圣地。

乾坤浮雕盘????石坊后的乾坤浮雕盘,是博大精深的黄帝文化的一个具象,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大发明之一。

中间的金属指针,叫日晷,是古人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

在日晷外侧,为太极图、四灵像、八卦、十二生肖和二十八星宿等中国古代文化符号。

它融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宗教、科技于一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第二石坊??第二石坊为三级四柱坊。

其楹联引用了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中的前两句。

孙中山先生首举义旗,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这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如此高度评价轩辕黄帝,其意义尤为深远。

《祭黄帝》诗,高度地赞扬了轩辕黄帝及所创造的非凡业绩,表述了黄帝开创中华文明史,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坊额上的“轩辕故里”四个字由国家原领导人薄一波亲笔题写。

轩辕桥??是古轩辕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为拜谒始祖轩辕黄帝,在祠前专门修建的。

原桥为明“隆庆四年”即公元1570年所建。

桥东侧,有阴刻篆文“轩辕桥”三个字,西侧的古砖上,刻有“许州造砖户王仲”的字样。

由于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和地形地貌的变化,此桥被沉埋地下多年。

2002年3月,新郑市决定恢复轩辕桥这一景观,在开挖新桥桥基时,正巧与古桥址相合。

说明从古到今,轩辕子孙的心是相通的。

新修的这座轩辕桥,长12米,美观、典雅,如长龙卧波,横跨于姬水河上。

姬水河??这是一条象征性的姬水河。

真正的姬水河,在市区西南10公里,发源于具茨山,流经新郑南部,汇入淮河。

春秋《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意思是说,黄帝和炎帝为兄弟俩,黄帝因成长于姬水,而姓姬,炎帝因成长于姜水,而姓姜。

古枣树??新郑是大枣的故乡,枣文化历史悠久。

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枣核化石。

据说枣子的大规模栽培,最早是从黄帝时开始的。

新郑西北一带,多沙地。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农书《齐民要术》上说:“旱涝之地不任耕稼,种枣则可矣!”大约黄帝最早发现了这一作物的生长特点,又发现大枣不仅可以鲜食、干食,还可药用,所以,就在他的故里大种起枣子来了,使有熊国成为大枣之国。

目前,枣树已成为新郑的市树。

这是一棵千年古枣树,远远望去,发现树干像是插在一个大花瓶之中。

你看,枣树靠近底部的那段树干,格外粗壮,圆溜溜地,像不像大“花瓶”?花瓶上,还有斑斑驳驳的纹路。

这是新郑人特有的栽培技艺,当地人称作“开甲”,是一种增产的办法。

每年枣树花期的5月下旬到6月下旬,枣农都要用斧背砸伤树皮,形成斑痕,减少养分的向下输送,以集中供给果实,使之结果又多又甜。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齐民要术》上就有“反斧斑驳椎之”的记载!我们应当向祖先的勤劳智慧致敬!新郑枣,皮薄、肉厚、核小,吃起来特别甘甜。

我们这儿有一句话:一天三颗枣,红颜不见老。

到新郑来,不尝尝新郑红枣可算是一种遗憾。

黄帝故里景区还有一种特色树种——银杏树,又叫公孙树、白果树,传说黄帝的父亲姓公孙,因为他曾亲自栽培此树,所以后人又称之为“公孙树”。

国槐,又称黄帝槐,是有熊国的特色树种,沉稳坚毅,顶天立地,是新郑人民性格的像征。

轩辕黄帝之碑??“夫天地悠悠,生生灭灭,而亘古及今其名不泯并受后世尊崇者,其行必有殊勋,其品必有盛德。

念我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惟我始祖炎黄二帝其可当之……”。

该碑于2002年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敬立,中国著名碑文专家、河南省文史馆研究员李铁成撰文。

行文庄重酣畅,意境高古,高屋建瓴阐述了轩辕黄帝生于新郑,带领臣民,告别蛮荒,创造发明,设官司职,扩土开疆,一统中华的不朽功业。

????????????TOP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之二)故里祠门口??大家看一看这对看门兽是什么动物?我国大多庙宇和祠殿前一般都安放狮子,寓庄严、威武、平安吉祥之意。

但这里却把熊作为镇祠之兽。

这是因为在五千多年前,新郑一带的中原地区,有很多熊。

熊,是一个很威武、强悍的动物,黄帝父亲少典氏领导的部落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拜,就有熊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

后人为纪念黄帝的根基有熊氏部落,特在黄帝故里祠前塑了这对石熊。

故里祠前厅??这前厅的四周图画是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央视直播的掠影,这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拜祖盛典。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黄帝故里遗祠,里面供奉着我们炎黄子孙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和他的两个夫人嫘祖和嫫母。

故里院??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整个景区的核心部分——故里祠。

我们看到的大殿和东西配殿始建于汉代,以后历代都有修复,最后一次修复是在90年代初。

轩辕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初祖、中华开国的第一大帝,是五帝之首。

在我国,“五帝”有几种说法,比较普遍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与黄河中上游文化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长城外的红山文化等,共同创造了古代文明。

在漫长的岁月中,各地区的先民逐渐融合成统一的民族。

在各族不同的宗祖神中,黄帝是最为杰出的一位,世代为人们所敬仰,人们一直把他敬若神明,历代的贤达人士和平民百姓都来此寻根问祖,烧香还愿。

至今在西配殿山墙上还留有为修复大殿时留下的功德碑。

这其中最著名的还有林则徐拜祖碑。

提到林则徐,我们都知道他是近代的民族英雄。

他什么时候来拜谒过始祖呢?这还要追溯到道光十七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837年,林则徐擢升湖广总督到广东赴任时途径新郑,在当时新郑县令李丞的陪同下拜谒了始祖。

林则徐之所以能取得虎门硝烟的成功,是和他拜始祖分不开。

大殿??这里敬奉的就是轩辕黄帝的金身塑像。

上面的匾额,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人文初祖”。

殿内四周的壁画,生动地展现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

[黄帝诞生]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嵩山东麓新郑一带,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其首领为少典,从居住在河洛一带(今洛阳地区)的有娇氏部落,娶了一位名叫附宝的女子,在轩辕丘产下一子。

因出生于此,而取名轩辕。

传说,一天,少典的妻子附宝,到郊外祭神,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风和日丽,突然间,乌云翻滚,天昏地暗,继而电闪雷鸣,如同白昼,就如同一条巨龙,绕北斗而降,把附宝惊倒在地,电闪雷鸣过后,已是星斗满天,附宝觉得头晕目眩,发现自己怀了孕,阅二十四月,生帝于轩辕之丘。

画上面的那位男子就是黄帝的父亲少典,女的就是黄帝的母亲附宝。

据史书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

”成年后,宽厚仁慈,见识渊博,善恶分明,深得部族拥戴,继任有熊氏部落首领。

[创造舟车]黄帝修德治兵,创造舟车。

这个是民用车,可以乘坐人和工具,中间的是指南车,上面按装着一个木头人,无论车行至什么方向,木头人的手都始终指向南方。

这里是打造的各种兵器和民间用具。

这个是训兽的场面,原来动物都是野生的,通过训练,大型动物用来作战,小的动物就在家里饲养,中国最早的家禽饲养就是从黄帝开始的。

最上面是我国最早的船只。

当时人们用石头把大圆木中间凿空放在水里,用来载人载物。

[黄炎结盟]当时居住在陈丘(今河南淮阳)一带的神农氏炎帝部落势力强大,各部族都听从他的号令。

到了黄帝时代,炎帝领导的神农氏部落逐渐衰落,部族之间不断发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夺,侵占土地,抢劫财物,虏杀人口。

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宁。

而黄帝修德治兵,制造舟车,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

许多部落慕其威望,前来通好,仰仗归从。

当时炎帝侵凌周围部落,黄帝率有熊部落的军队在阪泉(今河南扶沟县,一说河北涿鹿)与炎帝经过三次激烈的交战,打败炎帝,使之归顺于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