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工程基础课件
都应重视维修性要求。
保障性
▪ 产品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
源等是 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 保障性包括两个方面 • 与保障有关的设计特性 • 保障资源的充足和适用性
保障性(续)
▪ 产品同时具有可保障的特性和能保障
的特性,才是具有完整保障性的产品
可用性(Availability)
▪ 固有可用性 在要求的外部资源得到满足的
维修性(续一)
▪维修性包括两个方面 • 维护 也叫预防性维修,是一种日
常的可靠性控制过程,表现为预先 检查和采用“边缘试验技术”
• 修理 产品发生故障后,使其恢复
完成规定功能的工作
维修性(续二)
维修性反映了可维修产品
可以接受维修的能力,在产品
的论证阶段、研制阶段、使用
阶段和处理阶段的全寿命过程,
可靠性发展的动力
1. 设备系统越来越复杂 2. 使用环境越来越恶劣 3. 产品生产周期越来越短
总之,无论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国 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国防、 科研的需要出发,研究可靠性问题是具 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可靠性发展的动力--续
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导致各个领域里的各种 设备和产品不断朝着高性能、高可靠性方向发 展,各种先进的设备和产品广泛应用于工农业、 交通运输、科研、文教卫生等各个行业,设备 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国民经 济建设,所以,深入研究产品可靠性的意义是 非常重大的。
可靠性工程基础
可靠性基本概念
什么是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 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简写为R
可靠性基本概念
产品的可靠性与规定的条件分不开 产品的可靠性与规定的时间密切相关 产品的可靠性与规定的功能密切相关
可靠性工程的重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由于飞行事故 损失飞机21000架,比被击落的还要多1. 5倍。
可靠性工程的发展
总的来看,可靠性工程的发展可以粗略 地划分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 2. 第二阶段,统计试验阶段 3. 第三阶段,可靠性物理阶段 4. 第四阶段,可靠性保证阶段
可靠性工程的发展: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是调查准备阶段,主要特点 是提出可靠性问题,进行基础理论研究, 提出工程技术与管理方面的要求。
可靠性工程的重要意义
我国可靠性工作起步也比较早,50年代 就建立了温热带环境暴露试验机构。
1972年在这个基础上组建了我国唯一的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着 手可靠性与环境试验、失效分析、数据 处理等研究工作。
70年代中期我国电子、机械、仪表、邮电、航 天、航空、电力、三军等系统陆续开展了可靠 性工作。一般都是从调查研究、可靠性教育入 手,接着是建立可靠性管理、研究、试验、数 据、情报等工作机构,制订可靠性标准,对产 品提出指令性的可靠性指标,进行可靠性考核 与可靠性试验,对试验中发生的失效进行失效 模式与机理的分析研究,提出纠正措施。
可靠性工程的发展: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是可靠性保证阶段,主要特 点是开展系统的可靠性管理,对各个环 节以及全寿命周期进行控制,实现可靠 性保证。 这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 的,而是互相交叉、逐步地发展与完善。 即使进入了可靠性保证阶段,基础理论 研究、统计试验、失效分析等工作仍有 着重要作用,其本身也不断有新的发展。
可靠性发展的动力--续
从政治方面考虑,无论哪个国家,产品的先进 性和可靠性对提高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国际 声誉及促进国际贸易发展都起很大的作用。
可靠性—从应用的角度出发
固有可靠性 —仅考虑承制方在设计和生产中能控制 的故障时间,用于描述产品设计和制造 的可靠性;
使用可靠性 —综合考虑产品设计、制造、安装环境、
维修策略等因素,用于描述产品在计划 的环境中使用的可靠性水平。
可靠性—从设计的角度出发
基本可靠性 —考虑要求保障的所有故障的影响,用于度量 产品无须保障的工作能力,包括与维修与供应 有关的可靠性,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来度量;
任务可靠性 —仅考虑造成任务失败的故障影响。用于描述产
前提下,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 和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规 定
▪ 功能的能力 外部资源(不含维修资源)不影响固有可用 性,使用可用性则受外部资源的影响
可靠性工程的发展: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统计试验阶段,主要特点是 对元器件及整机进行可靠性试验与环境 试验,对可靠性进行定量怦估与分析改 进;开展可靠性与维修性的工程理论研 究。
可靠性工程的发展: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可靠性物理阶段,主要特 点是对元器件、整机及系统进行定性与 定量的失效分析,从材料、设计和制造 等方面采取措施,预防失效。
1949年美国海军电子设备有70%失效, 每一个使用中的电子管,要有9个新电子 管作为备件。
可靠性工程的重要意义
美国的宇宙飞船阿波罗工程有700万只元器件 和零件,参加人数达42万人,参予制造的厂家 达1万5千多家,生产周期达数年之久。象这样 庞大的复杂系统,一旦某一个元件或某一个部 件出现故障,就会造成整个工程失败,造成巨 大损失。所以可靠性问题特别突出,不专门进 行可靠性研究是难于保证系统可靠性的。
可靠性发展的动力--续
产品或设备的故障都会影响生产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特别是大型流程企业,有时因一台关键设备的故障导致 工厂停产,其损失都是每天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因 此,从经济效益的来看,研究可靠性是很有意义的。
研究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从生 产角度看,要增加产品的研制和生产的成本。但是,从 使用角度看,由于产品可靠性提高了,就大大减少了使 用费和维修费,同时还减少了产品寿命周期的成本。所 以,从总体上看,研究可靠性是有经济效益的。
品完成任务的能力,用任务可靠度MR (Mission Reliability)和致命性故障间隔任务 时间MTBCF(Mission Time Between Critical Failure)来度量。
维修性(Maintainability)
可维修产品在规定条件和规
定时间内,按规定程序和方法 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 定状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