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校长经验访谈- 常青藤的日志- 网易博客访谈对象:寿光市实验小学校长齐永胜访谈时间:2009年3月18日星期三采访人:潍坊市教科所所长刘德义访谈启示语:学校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办好一所学校,校长的作用非常重要。
你为贵校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为了了解校长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从中总结经验进而推广经验,请你就以下几个方面聊聊。
访谈内容:刘德义:学校管理,说到底就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
自你任该校校长以来,你认为贵校在促进学校发展方面作了哪些打算、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做的比较成功的有哪些?请具体说说。
齐永胜:学校管理说到底是为了促进学校发展,自我来实验小学这两年时间,我是2007年9月份来的,说句实话,这所学校虽然是我们市的实验小学,但是我感到没有真正起到示范和龙头的作用。
我在教研室这十几年的时间,也对实验小学比较了解。
这几年的发展,与我们整个寿光经济的发展,与整个寿光教育的发展不相称,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切东西都需要振兴,一切东西都需要重新理顺,我来正好遇上局里决定让我们盖这所新教学楼,学校建设需要投入500多万,当时第一件大事就是盖楼,当我还没有坐下来认真思考学校整体发展的时候,局长跟我说,你必须要尽快盖楼!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学校规模容纳不了了。
很多孩子想来,特别是划片招生以后,光那范围内的就容纳不了了,再加上范围外的。
从银海路往西,圣城街以北,这一大片全是我们的招生范围,现在小学生是2600人,幼儿园是820人。
我来到以后,在抓好教学楼建设的同时,还要抓好教学管理,思考学校的发展。
思考什么?首先第一个我在考虑学校的整体规划,要考虑五年的整体规划,这五年怎么去发展,什么目标,什么定位。
包括我们的一整套学校文化,包括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我进行了整体构建。
一个是先请老师,我们自己谈谈看法,你认为我们学校应该怎么发展,我搞了调查问卷。
再一个就是请专家,请山东省校园文化研究中心的专家,来给我们做报告,给我们把脉、诊断,我们存在什么问题,怎么去发展,再加上我的一些想法,最后梳理,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校训、校徽、核心理念,包括我们的管理理念等一整套。
我们现在的核心理念就是“蒙养玉成,必作于细”。
“蒙”指蒙昧童年、幼稚少时。
蒙养有两层涵义:一是指教育要以培养正道为重,这是讲德育的重要性;二是在蒙昧之时就要施行教育,即要把握教育最佳时机。
玉成,敬辞,成全之义。
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经过教师的精心打磨,才能成为温良美玉、绽放光彩,才能成为品正志高、博采广识之人。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细节决定成败。
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
对于学校来说,也只有从细处着眼,从小事做起,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做精做细,才能打造学校特色,铸就学校品牌。
“蒙养玉成,必作于细”作为学校的核心理念,突出了童蒙时期养成教育以及注重细节的重要性,精炼而深刻地概括了学校的精神内涵和教育理念,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我们的校训是“立品养正,书香成习”,“寓爱于教,精业善导”是我们的教风,“知礼有仪,乐学启智”是我们的学风,“细节决定成败,执行方见成效”是我们的管理理念,这一整套理念都是一脉相承的,而不是割裂开来。
我们还确定了学校的“十大教育理念”,“让习惯养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让读书成为儿童的第一精神需要”等。
我们学校可以说是百年老校了,积淀了很多东西,但是缺少整理,缺少提炼,缺少升华,我们把它提炼出来了。
包括校徽,我们原来没有校徽,我们设计了自己的校徽。
这就是我们的校徽,她以“S”“G”“X”为基础造型元素,完美地将“寿光市实验小学”的首字母镶嵌其中,既表明了学校的地域位置,又简明传达了学校名称。
通过设计构成,使字母富有创意的抽象变形,既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又像一个转动的,还像孩子们在快乐地舞蹈,尽显儿童的活泼天性。
寓意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快乐和谐的校园里,在老师们的精心呵护下,健康茁壮成长。
校徽中心橙色加点,体现了辉煌与成长;绿色象征生命和希望,蓝色代表智慧和创新。
整个校徽充满了童真和想象,深刻阐释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这就是我在建楼的同时,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将学校丰富的历史积淀进行了提炼、升华,形成了一整套理念文化。
再一项工作就是环境文化,以前您也来过,学校所谓的环境文化就是搞了很多标语牌,这些标语牌很多都是网上搜的,还有的就是借鉴的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内容。
这一次,我们进行了整体规划,在校园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制作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大型喷绘,在教学楼门厅内设计了“曹冲称象”、“甘罗点兵”等经典故事浮雕,在教学楼走廊上分层设置了习惯养成、名家名篇、廉政文化、书画天地、寿光名人等文化展板,一层一个主题,一处一个景观,处处体现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可以说,在我们学校,每一个角落都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每一处景致都在“说话”。
去年11月,山东电视台来我们学校采访,准备制作一个宣传寿光教育的专题片,在山东电视台播放。
计划在我们学校待10分钟,只录一个镜头,结果待了一个多小时。
山东电视台主持拍摄的编导跟我说:“作为农村来说,我很少看到这样的学校,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影片播出后,我看了一下,关于我们学校的镜头不下十几个。
你可以看到我们楼前东西两侧的墙壁上,是《三字经》、《弟子规》的大型喷绘,这是对孩子们进行文化的熏陶。
同学们利用早上、中午到校后的时间,自由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现在同学们已经背了很多句了,多的已经上百句了。
包括我们的走廊文化,一楼是理念文化,二楼以上分别是习惯养成、廉政长廊、艺术长廊,还有经典诵读、书画天地、寿光名人等进行了整体设计。
还有我们的甬路文化,集中展示了我们学校的各种理念。
还有我们校园的色彩,为什么选这种颜色,我们先是征求了师生的意见。
我们确定以绿色作为主色调,就是考虑到我们寿光是蔬菜之乡,充满生命与活力,所以定了绿色。
原来都是黄色,跟一般的家属楼同样的颜色,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后来,我们通过讨论、交流,充分征集老师们的意见,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还有专家的意见,最后确定下来以后,我们进行了整体规划,并进行了整体喷涂,提升了我们学校。
这是学校的文化建设,当时我的指导思想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文化建设,搞好一个整体规划。
再一个就是抓好两大特色建设,一个特色就是习惯养成教育,再一个是书香校园建设。
我来到之后,对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强,进一步的培植。
原来我们实验小学也搞习惯养成教育,当时我在教研室,全县都在搞习惯养成教育。
我来到之后,更加注重了对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力度,现在真正成了“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安全习惯、礼仪习惯等已经形成了一种常态。
我们还建设了五个高标准的图书银行,利用每周连排的阅读课时间,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读书。
我来到实验小学以后,一是对文化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二是抓好了两大特色建设,再一个就是做好了三项创新发展。
第一个创新发展,就是课堂教学。
今天上午,寿光市教育局刚刚下发了“关于转发‘寿光市实验小学关于开展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意见’的通知”。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为老师90%的时间在课堂,无论是习惯养成教育,还是其他方面的教育,都是在课堂完成的,所以我们下功夫抓课堂创新。
第二个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我们开展了很多活动,建立了本校的特色活动课程,成立了20多个学生社团组织,春节以后,我们进一步地加强,利用每天下午的活动课时间,开展校级活动和级部活动。
第三个就是教师素质的创新发展。
教师素质是很重要的,我们学校叫响了“教师第一”的口号。
首先是教师读书,我们学校每位老师至少有2—3种教育期刊杂志,数学老师有《小学数学教育》,语文老师有《小学语文教师》,另外每人还有一本通用的《教育文摘》。
《小学数学教育》杂志社、《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社主编李振村主任、青岛出版社的《教育文摘》主编,他们都说过,“就全国来看,只有你们学校这样,一个老师一本的,没有!”当时我们在联系征订《教育文摘》的时候,青岛出版社主动表示:“给你们学校打个折!像你这样的校长,给一个老师订一套,全国只此一个!”我原来在教研室的时候就一直订着,发现这个刊物非常好。
来到学校以后,给每位老师都订上,人手一本。
钱要用在需要花的地方,老师们买书、读书,丰富头脑。
再一个,我们每学期给每位老师200元的购书资金。
这200元,每位老师都可以去买书。
买了书,把书和单据拿过来,实报实销。
鼓励老师们买书、读书,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对于教师成长,我们还制订了“校本教研日”和“校本教研周”制度。
每周四下午进行定为校本教研活动时间,老师们通过听、评课,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每月我们还请省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名师,来我们学校作报告。
第一次请的是李秀伟,他给我们讲的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老师们深受启发,讲得很好。
为什么要请进来呢?因为走出去的毕竟很少,我们学校这么多老师,绝不可能全都走出去。
因此,我们把名家请到学校来。
而且,我把集中培训变成了分散培训。
有时候,集中搞三天培训或者是五天培训,老师们听了很多,当时热血沸腾,但是短时间内消化不了。
正因为这样,我把集中培训变为平时培训,一个月一次,每次一个主题。
第二期,定在三月下旬或四月上旬,我已经联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