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案4篇Lesson 22 of watching the clouds and recognizing the weather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案4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看云识天气范文(常用版)2、篇章2:看云识天气样本3、篇章3:看云识天气模板(通用版)4、篇章4:看云识天气文档篇章1:看云识天气范文(常用版)一、复习导入二、合作交流,具体研讨第3~6段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
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
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
列表如下:(2)第明确: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明确: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
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学生回答,教师示例:(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5“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
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谚语、成语、俗语、诗句及文章片段等。
6、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7、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明确: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完全解读P218】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1)“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
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
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
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2)“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3)“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4)“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5)“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6)“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7)“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8)“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三、课堂小结:《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
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 (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五、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
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
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篇章2:看云识天气样本【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
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操作: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
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二字雅词:峰峦招牌点缀预兆轻盈绫纱鳞波崩塌弥漫征兆四字雅词: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丝丝缕缕朦胧不清密密层层连绵不断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1)、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
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边演边完善板书)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
(美)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
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
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
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
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篇章3:看云识天气模板(通用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教学目标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①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② 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①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二、整体感知:①出示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