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位引领,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多位引领,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多位引领,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作文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教师如果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就等于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创新力。

但目前在小学习作教学中,陈旧式的教学和无端的条条框框,仍不断地挫伤着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还在被动地写着作文。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的内心关注不够。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为创新氛围打开方便之门
为什么学生会”谈写色变”,原因是写作没有引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只有使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的欲望,才会使他们形成一种最佳的写作心理状态。

他们产生的创作冲动会使思维闸门大开,文思泉涌而出。

那么要怎样激发学生的这种创作欲望呢?
1.利用情境,唤起写作欲望。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些情形、某种环境,常常可以牵动和影响人的心理变化。

作文训练可通过语言、色彩、声像等信号,创设一种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使他们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产生写作欲望。

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2.用真实生活,诱发学生的思维之火。

教师通过现实生活中某些真实事件、真实场景、真实人物,为学
生揭开蒙住生活的面纱,唤起他们记忆中的表象,使他们进入到清晰的感知境界和生活情境之中,以产生写作欲望。

教师的作文课可开设成故事会、辩论会、主题班会,通过因地制宜,在各种活动游戏中,唤起学生的想象。

二、为灵感闪现打造思考空间
有些教师,在作前特别喜欢作大量的指导,结果给学生条条框框成了学生表达的束缚,这样的作文也许在考试中可以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得到一个比较保险的分数,但是创造精神与个性已经受到了制约,智慧之门已经被教师的过多讲解而“封死”。

笔者以为,给学生感受与思考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1.把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有一句话:“能文之本,初欲奔驰,久当收节。

”说的就是作文教学放与收的关系。

笔者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分析,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体现出学生鲜明的个性。

充分感受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而自主思考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笔者设施了先写后评的教学策略,结果大量个性化的观点得以涌现,个别学生甚至立意深远而让其实同学拍手称道,至于作文中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与不当写法,在评讲的时候不但能得到有效纠正,还可以给学生以深刻的记忆。

2.从口语入手训练学生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书面表达。

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加大口语训练的力度,让学生敢问、能问、敢说、会说。

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生敢说、能说、会说,自然就敢想、会想了,想写与会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三年级起步作文时,学生的思维普遍比较乱,一次写一种小动物的训练,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头绪,我就让学生从说说我家的小动物入手,一节课的表达与说话训练,尽管没有写下一个字,但学生在大量的口头表达中已经会思考问题了,布置的家庭作业作文就非常顺利了,而且也涌现了不少个性化的文字。

3.从命题开始让学生自主
让学生自主命题,能让他们有充分选择素材的自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充分发挥思维的独创性,可以避免无病呻吟和千篇一律。

因此,在适当的统一命题作文之外,教师要多让学生做半命题、范围题、情境题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命题作文,可以先命题再作文或先作文再命题,甚至只作文不命题,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使学生有话可说,消除了学生每逢作文就发愁的紧张心理,为学生留足了个性驰骋的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为创新写法提供有力支撑
教师用智慧点亮学生心灵的火花,点燃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还要给学生引路,尊重学生作文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从内心理解作文创作常见的方法和思维。

在提倡作文规范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新。

只有这样,教师的创新引导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1.作文形式新型化
让文章标题新颖、曲折、吸引人。

题目闪耀着新颖,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当然要想作文出色,还需在选材、语言、构思等方面下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文题相吻,浑然一体。

要解除对学生的写作束缚,作文题型要体现一定的创造性。

教师可通过命题求异,激起学生的创新欲。

新课标要求写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小学生一般都喜欢新颖奇特的事物,为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应注重创造性作文训练。

2.作文内容曲折化
学生写作文,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我们应鼓励学生说真话、写实话,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对好的作品反复吟诵、仔细品味,积累大量词汇和作文材料,为作文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还可精选一些或催人泪下,或撼动心魄,或令人震颤的乡情、友情、亲情喷涌的名篇精典引导,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因子。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通过电视、网各和书刊等多种媒体学到许多科学知识,他们爱探究和异想天开。

科幻作文恰好满足了他们爱幻想的心理需要。

如“假如我是绍兴市长”、“三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有一对翅膀”等都是笔者经常让学生练习的作文题。

有一段时间,学生对《快乐星球》这部幻想剧如醉如痴,笔者就借此机会让学生写《我和丁凯东在一起》、《艾克来我家》等科幻故事。

“想
象可以使人成为万物之灵。

”莎士比亚的这句话确实是真理,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落笔迅速,饶有兴趣的描绘了各自的精彩世界。

3.情感表达真切化
有些学生其作文表达的思想类似“鳄鱼的眼泪”,从字里行间看不到一丝真切的感动,有的只是虚伪的表达,这样的作文强化了学生作文情感失真甚至人格扭曲的倾向。

所以,笔者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作文,宁可低调作文,也不可装腔作势。

有一次阅读课上,笔者让学生想象描写战争年代敌机轰炸后一片废墟的情景,结果学生尽说些套话,让人啼笑皆非。

于是笔者借用5.12
汶川大地震中的情形,让学生回想那个情景,由于学生从电视中看到了大量的真实情景,学生的心绪为之一震,情感表达就很顺畅了,描写也有了不少真切体验与个性化文字。

四、为创新灵感提供长期训练
1.让作文充满想象。

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想象能力,让想象走进作文。

如:结合阅读教学,设计想象作文训练。

如建立想象支撑点,设计想象作文训练。

用几个毫不相干词语为想象支撑点,进行发散性思维,把几个看来互不相干的词语揉和在一个片段或一篇文章中,或利用图形激发学生想象创造,或利用一组画面,学生根据几幅画面的意思,想象前后之间的联系,设计情节。

如纯想象作文,对未来生活的想象、童话、科幻作文。

2.让作文变成记忆生活的感受
小学生写作文,经常感到无东西可写,习作缺乏生活气息与情调,虚构成分较多,教师要培养学生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多进行如四年级《说说心理话》之类习作的训练,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后思维活跃,写作就顺利多了。

因此,作文教学中,应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师要开拓作文素材来源,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养成有意观察、捕捉生活细节的习惯。

实践证明,写作教学要关注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增加学生的练笔机会,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心灵的呼唤造就的创新作文能力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平水镇中心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