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柏坡精神巡回展有感—— 学习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心得体会

西柏坡精神巡回展有感—— 学习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心得体会

西柏坡精神巡回展有感——学习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心得体会“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自从在北京这第一站推出以来,几乎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一件大事。

当我走在展览馆大厅里,看着一幅幅略微发灰的图片与手迹,我被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们在西柏坡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做出的无数重大决策所折服,一种含有钦敬、崇高的复杂情感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充盈心田。

那是怎样的一个年代!展厅里的系列实物,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物质条件的艰苦。

无论是那细小的油灯,还是那碾米的小石磨,都让我们有恍如隔世的错觉。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着旧中国的贫穷人民,推翻了压在身上的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这是何等的伟业!条件越是艰苦,成事愈显难能可贵。

展厅里的实物背后,掩藏着英豪们何等的志气!在这个取得暂时伟大成绩的关口,毛泽东同志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可以说,这为当时的广大党员干部注射了一支醒脑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还很长远,毛泽东同志与超乎常人的理智告诉我们,“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如今,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新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确确实实建立了一个新的世界。

不过,物质条件的富足也带来了世风的浮泛,奢靡、放纵、安逸的情绪也有所滋长。

社会上各种制假、贩假的时有发生,无疑是有关当事人出于对安逸生活的奢求以及对物质利益的片观追求,从而蒙弊了自己的良心,有关当地政府的管理缺位和不到位又在无形之中放任了制假贩假者,从而给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与潜在威胁。

在此恶性链条中,这些管理者明显失去了“不骄不躁”的好作风,没有做到真正关心民生,没有做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那样来保护。

而不顾当地财政现状,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于不顾,肆意建设豪华办公楼,购买豪华轿车,搞脱离实际需要的路边政绩工程以及城镇中心超大广场等形象工程,都是领导干部不能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坑苦百姓的行为,直接损害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离开了对人民群众的关爱,管理者又靠什么来博得当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拥护?!“打江山易,守江山难”,领导干部是否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现在看来,物质条件的进一步富足,精神世界的建设愈显必要。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也许,这就是党员干部重学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

西柏坡精神巡回展有感-学习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

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革命伟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和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这些富有华北特色的平顶房,又矮又小,外墙抹着一层白灰,屋里都只上了一层黄泥。

家家户户木板门,“井”字型的方格窗,没有一点雕饰,屋地都是用灰渣和泥土混合打成的,时间长了就有些坑坑洼洼。

正是在这些普通甚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我们的革命领导人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却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

这里有革命领导人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故事,有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精神,1991年9月,江泽东同志来了,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来了。

他们在西柏坡参观学习,并发表讲话,他们与西柏坡心心相印。

通过这次活动,我又一次的回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牢记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要求我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一个合格的党员,一名合格的干部,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研究历史是为了现实和未来。

历史虽不会重复,却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

现在,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就西柏坡精神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而言,其实质并没有过时,至今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继承发扬西柏坡精神,就要强化机遇意识和进取观念,迎接时代挑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新时期的民政事业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壮大自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以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

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扬敢斗敢胜的西柏坡精神,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保驾护航。

继承发扬西柏坡精神,就要强化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我们党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

特别是每当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时候,总是把学习的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党的面前。

西柏坡时期,党的地位和面临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推进新民主主义干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形势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很多。

我们党要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

如果不能通过新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就会落后于时代,就有失去执政资格的危险。

学习必须有良好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扬创新精神,落脚点要学以致用。

坚持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离开了西柏坡,我们陷入了沉思。

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

对于我们来说,参观只是一种形式,学习才是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刻刻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其中,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

我们要深深领会这次参观学习西柏坡的深深寓意,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

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西柏坡精神的内涵1.西柏坡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你问我觉得最高兴的是什么?……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

那时我们的装备很差,却都在打胜仗,这些胜利是在以弱对强、以少对多的情况下取得的。

”这段话表明,从我们党的历史看,解放战争时期是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

西柏坡精神就是我们党最成功、最辉煌时期革命精神的集中表现。

这是毛泽东思想得到光辉发展的时期。

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其结合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1921年至1927年萌芽,1927年8月至1935年1月开始形成1935年1月至1945年得到全面发展,并形成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

1945年党的七大在总结建党24年经验的基础上,正式确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从那时起,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越来越成为全党、全军的自觉行动。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又得到了光辉的发展。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以及“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的思想,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思想;以十大军事原则为基础形成的战略进攻学说,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思想;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同志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正确地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方针和政策,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大发展,不仅丰富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宝库,而且是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强大精神支柱,从而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和发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内在动力。

2.研究西柏坡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历史不会重复,但历史发展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相似之处。

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又实现了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通过实施“三步走”的战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诚然,这次以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特征的转折,同上次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在性质上和内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一方面,过去留下的许多经验和启示,我们今天可以而且也应该借鉴。

比如,在我们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里,革命胜利后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现实、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个问题马列主义没有现成答案,国际上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地分析了解放前夕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和国际环境,毅然选择了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选择了人民民主专政。

这是决定我国历史发展方向的重大抉择,是对马列主义创造性的发展。

为了建设新中国,我们党对各方面的基本政策作了明确规定,包括: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中其他工作都要围绕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并为这个中心服务;社会的基本矛盾由过去的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构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形态;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关系,但不承认国民党时期的一切卖国条约和外国外交机构、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等。

这些基本政策,不仅为新中国建立后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为党制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奠定了基础。

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些基本政策也为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了先河。

另一方面,由于这次转变与上次转变相比较,在一定意义上说,更为艰巨和复杂,要实现这次转变,不仅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而且要求我们必须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党的革命传统与作风。

当年,为了建设新中国,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