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基础知识

外国文学基础知识

外国文学基础知识(文艺复兴至浪漫主义)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文艺复兴”原意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古代文化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以摧毁中世纪神权统治,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新兴文化。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其发源地是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展到法国、德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其他欧洲国家。

“人文主义”(Humanism)•“人文主义”(Humanism)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它针对以神为中心的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的观点,以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权统治;它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它肯定人的理性和才智,反对教会提倡的蒙昧主义;在政治上,人文主义者往往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封建教会的思想统治,具有反封建的进步作用。

它的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和人性论。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个重要概念。

个人主义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人本位”思想的另一种表述。

人文主义者强调和重视作为个体的人。

个人主义并不等同于自私自利,而是强调个人意志、个人自由和个人发展。

个人主义观念的提出增强了人的信心和积极进去精神。

世俗主义(secularism)•世俗主义(secularism)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概念之一。

世俗主义强调现世生活,赋予人间生活积极的意义。

十四行诗•十四行诗(Sonnet),英译“商籁体”。

源出普罗旺斯语,初指中世纪流行于民间的、用歌唱和乐器伴奏的短小诗歌。

十四行诗有固定的格式。

它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共十四行。

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彼得拉克是这种诗体的主要代表。

他一生写了300多首十四行诗。

他的诗歌激情浪漫、音韵优美、色调丰富、情感变化曲折。

他的诗歌创作对欧洲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的影响下,十四行诗传入法、英、德、西诸国,并适应各国语言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变体。

16世纪初叶,十四行诗被介绍到英国,其格式演变为三节四行诗和一副对句。

16世纪末,十四行诗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体之一,其重要诗人有锡德尼、斯宾塞等,莎士比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诗体。

七星诗社•七星诗社是由七个人文主义作家和他们的希腊语教师龙沙(Pierre de Ronsard,1524-1585)组成。

他们旨在发展法兰西民族语言,讴歌爱情。

他们看到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和当时意大利诗歌的成就,深感法国诗歌的落后,决心要创建法国民族诗歌。

他们主张模仿古人,诗人要“日夜翻阅希腊、罗马的著作”,从古代作品中吸取营养。

1549年杜贝莱发表了诗论作品《包围和发扬法兰西语言》。

以后龙沙有在其《诗艺简论》和《<法兰西记>序》中对七星诗社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阐释。

七星诗社的主要成为除了龙沙和杜贝莱外,还有若代尔、贝罗、巴依夫、蒂亚尔和佩尔蒂埃。

流浪汉小说(the Picaresque novel)•16世纪中期,随着西班牙经济的衰退,社会道德日益衰败,大批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流落城市,形成了所谓流浪汉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

一种专门描写这类人物的小说应运而生,这就是所谓的“流浪汉小说”。

小说常以城市下层人物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

流浪汉小说的内容大多是由主人公自述一生种种不幸遭遇,以反映当时社会的严峻社会现实。

最早出现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托梅斯河上的小拉萨路》,中译本为《小癞子》。

“大学才子”•指文艺复兴时期在英国出现的一大批中产阶级出身、受过大学教育的作家。

他们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从事的却是当时并不光彩的戏剧行业。

他们大多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具有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因此被誉为“大学才子”。

他们的主要创作是戏剧。

他们的剧作通常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

他们还发展了多种戏剧形式,譬如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历史剧等。

他们的代表作家有:•李利(John Lyly,1554-1606)•格林(Robert Greene,1558-1592)•基德(Thomas Kyd,1558-1594)•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

狂欢节•狂欢节是民间的一种庆典活动。

在狂欢节里人们可以打破等级秩序,一起狂欢。

巴赫金说:“狂欢节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颠覆等级制,主张平等的对话精神,坚持开放性,强调未完成性、变易性、双重性,崇尚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摧毁一切与变更一切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

”“狂欢节的影响在文学发展的一切时代都是巨大的,但这种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潜在的、非直接的、难以捕捉的。

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它不仅异常有力,而且直接地、明显地从外在形式上表现出来。

”狂欢式•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礼、形式的总和就是狂欢式。

“狂欢式是没有舞台、不分演员和观众的一种游艺……而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

”“在狂欢节上是生活本身在表演,而表演又暂时变成了生活本身。

狂欢节的特殊本性,其特殊的存在性质就在于此。

”狂欢化•狂欢化(carnivalization):“狂欢式转为文学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

”在西方狂欢化传统几乎从来没有中断过。

不过到了文艺复兴,狂欢化体现为对意识、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

“中世纪的官方文化是在悠久时代里建立起来的,它也曾有过自己的英雄主义创造时代,它曾是无所不包的和渗透一切的。

在文艺复兴时代,封建发展阶段虽然结束了,但是它对意识形态的思想控制却仍是强大的。

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们在其同中世纪官方文化的斗争中能依靠的是民间诙谐文化。

狂欢节将意识从官方世界观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使得有可能按新的方式去看世界的丰富的物质开端、形成和交替,新事物的不可战胜及其永远的胜利,人民的不朽。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意识狂欢化,完全摆脱哥特式的严肃性,以便开辟出一条通向新的、自由的和清醒的严肃性之道路。

中世纪官方文化以其全部形式、形象及其抽象思维体系,暗示着现存世界秩序和现存真理是不可动摇的和不可改变的信念,总之整个现存世界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文艺复兴时期所有的伟大作品里都能感受到渗透其中的那种狂欢化氛围,民间节日广场的自由旋风。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60、861页。

怪诞现实主义•“怪诞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是降格,即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层面。

”“在塞万提斯的作品中,戏仿性贬低化的主线具有世俗化、向大地和肉体的再生生产力靠拢的性质。

这是怪诞现实主义的继续。

但与此同时,在塞万提斯的作品中,物质-肉体因素已有某些退化和庸俗化。

”•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李兆林、夏忠宪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6),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6页。

莎士比亚问题•即有关莎士比亚著作权的问题,由19世纪英美某些专家首先提出来。

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培根说”:认为莎士比亚是法朗西士·培根的假名;•“卢特兰说”:有人认为卢特兰爵士就是莎士比亚;•“德尔比伯爵”:莎士比亚即德尔比伯爵;•“马洛说”:1953年人们发现了马洛(1564~1593)的一个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封面上的马洛画像与1623年刊行的莎士比亚全集封面上的画像及斯特拉福教堂里的莎士比亚雕像都很相象。

美国居作家卡尔文·霍夫曼认为,马洛在1593年6月1日酒店争斗中并没有被杀死,被杀死的是一个作替身的乞丐。

真马洛逃到西班牙或意大利的帕多瓦去了。

他以后潜回英国,隐藏在弗兰西·华星汉家中继续写戏。

这个华星汉曾经当过伊丽莎白女王秘密情报机构的头目,马洛是他手下的一名间谍。

华星汉的堂弟与莎士比亚有交往,于是马洛就通过他,将自己的剧本交给莎士比亚,并用莎士比亚的名字上演。

•莎士比亚在世时,有19个剧本出现在四开本和少数八开本中。

莎士比亚死后,他的同事为了纪念他,将其一生所写戏剧收集起来,取名《莎士比亚戏剧集》,于1623年出版,共908页。

这就是第一对开本,共收录剧本36个。

第一对开本后来在1632、1663、1665年各重印一次,分别叫做第二、第三、第四对开本。

莎士比亚化•这是马克思1859年给拉萨尔的一封信中批评拉萨尔的《济金根》“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时相应地提出来的,即“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指的是一种文艺创作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严格地从客观现实生活出发,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再现现实。

•正确地处理事件、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特定环境中的事件和人物描写,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现实关系。

这也就是典型环境,即福斯塔夫(Falstaff)背景、“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

•要求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要求人物塑造的个性化。

福斯塔夫(Falstaff)•福斯塔夫这一形象最早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四世》中,以后又出现在历史剧《亨利五世》及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

福斯塔夫是封建关系崩溃时期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

他是个道德败坏的酒色之徒,专靠偷盗和招摇撞骗为生,却能随口诌出各种道理来为自己的丑恶行为辩解,并以锋利的言辞对世事加以讽刺和讥笑。

他出身封建阶级,却蔑视封建的荣誉观念;他身上沾满了没落阶级的坏习气,却又时而流露出平民社会底层人物的乐观精神和粗犷风趣。

他永远无忧无虑,笑声热情有力。

他是历史过渡时期中过渡性小人物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个未经模仿而又无法模仿的形象。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起源于法国,后来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学而得名。

它的基本特征是:•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英明治国的理想国王;•思想上崇尚理性,以理性为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和评论的最高标准;•艺术上模仿古代、重视规则,戏剧上遵守“三一律”等法则。

结构严谨,人物类型化。

•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理论家有布瓦洛。

“三一律”(the three unities)•它指的是一个剧本只写单一的故事情节,剧中的行动只能发生在同一个地点和一天24小时内。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强调了戏剧情节的一致,即“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模仿”,也提到了演出时间,“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一周原指白天的12小时,后来被人们延伸为24小时),但他没有提到地点问题。

后来学者们在阐释《诗学》时加以扩充和发展,于是,便有了古典主义所强调的三一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