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中国的自我研究回顾[作者:杨秀君任国华来源:宁波教科网点击数:67 更新时间:2003-11-29 ]第25卷第1期2003年 2 月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收稿日期:2002-10-23第一作者简介:杨秀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
近20年来中国的自我研究回顾杨秀君任国华摘要:自我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热的课题之一。
文章从我国研究较多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等方面较详尽地阐述了近年来我国自我研究的现状,并作了简评。
关键词: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中图分类号: 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27(2003)01-0005-05一、引言自我(self)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的话题。
有人认为自我即是自我意识;有人认为自我包括自我意识;也有人认为自我包括于自我意识。
虽然对自我的认识尚不统一,但人们都承认自我的存在,都承认自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特别是近些年来,自我的研究变得越来越热。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研究状况怎样?本文以1980年1月到1999年12月期间出版的《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心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等心理学期刊的有关论文为背景,对我国自我研究的现状作一述评。
二、自我的研究现状由于自我这一概念较为抽象,研究者多从自我的子概念加以研究。
本文也仅从我国研究较多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尊(self-esteem)、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等入手加以述评。
(一)自我意识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的自我研究大多集中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且多是探讨各年龄段自我意识的特点。
关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发现:(1)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各因素随年龄的发展而上升。
(2)自我评价还停留在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
(3)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不断深化。
(4)已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初中生自我意识方面的研究发现:(1)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年级增高而发展。
(2)自我评价迅速发展,对自己的评价仍以外部评价和具体评价为主;对他人的评价,内部评价和抽象评价已占主耀地位。
(3)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大学生自我意识方面的研究发现:(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明显具有独立性、概括性、广泛性、矛盾性和客观性。
(2)大学低年级学生与高中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基本上是处于同一级(稍高)水平,但大学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仍有差异,发展总趋势已逐渐趋于稳定。
我国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调查研究协作组的研究发现:(1)自我意识发展趋势呈曲线形。
(2)无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
(3)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的发展趋势各有不同。
(4)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增高。
(5)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随年级升高而发展。
以上研究的特点是大多将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纬度,然后探讨各纬度的具体特点。
这些研究也都很重视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的研究。
(二)自我概念的研究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长、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
自我概念的研究至今可以说是我国进行得最多的自我方面的研究。
1、自我概念的发展及特点的研究周国韬、贺岭峰等的“11-15岁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的研究发现:11-15岁学生的自我概念表现出U字形发展趋势。
男生的同伴自我概念发展比女生滞后。
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表明:(1)总体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2)学业自我概念比较稳定。
(3)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大学生自我概念方面的研究发现:(1)自我概念各子维度的发展不平衡。
(2)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受性别、城乡、年级因素的影响。
许淑莲等进行了成年期自我概念的年龄差异研究。
2、自我概念与父母教养关系的研究雷雳等进行了学习不良少年的自我概念与父母评价的特点及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1)学习不良学生的父母的评价是消极否定的,不利于这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2)学习不良学生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偏狭的倾向,他们依据个别因素形成某方面的自我概念。
3、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何先友等的研究发现:(1)数学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对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数学自我效能与自我概念一致时能准确预测学生的数学成绩。
(2)数学成绩优秀组学生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都显著高于不良组学生,数学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可能是导致小学生数学成绩出现差异的原因。
刘晓明等的研究发现:(1)自我概念与成就动机可能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自我概念有着更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2)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综合作用效果可能是导致优秀生和差生出现成绩等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4、自我概念的跨文化研究陈国鹏等进行了中国和荷兰高智商与一般智商儿童自我概念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智商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正相关。
(2)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儿童智商因素对学业自我概念的影响没有荷兰儿童大。
与荷兰儿童相比,许多中国高智商儿童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
很显然,自我概念是我国进行得较深入的一项关于自我的研究。
这些研究结果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三)自尊和自卑的研究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做出并通常持有的评价。
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简言之,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情感和评价,是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而自卑(inferiority feeling)是指一种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是自我评价的重要表现。
我国对自尊的研究在1997年之前几乎是一片空白。
近几年开始有对自尊的研究,但也仅限于以下几方面:1、自尊特点的研究张文新等对初中生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1)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
(2)初中生的自尊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国外有关研究的结论一致。
(3)城市被试的自尊在总体上高于农村被试,但城乡因素与被试的性别有交互作用。
其中城市女生自尊高于男生有待进一步研究。
2、青少年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自尊的影响,是自尊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在自尊研究中相对较多,且均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有显著影响。
其中张文新、林崇德等的研究发现:(1)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其感受到的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之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自尊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3)父母教育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3、自尊与归因关系的研究适应素质教育实践的需求,刘明等进行了高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关系研究。
结果发现:(1)不同自尊水平学生的学业成功归因在能力、努力及运气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自尊水平学生的人际成功归因在努力和运气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努力归因随自尊提高而提高,运气归因随自尊提高而降低。
(3)高自尊水平学生与优生在成败归因方式上较相似,低自尊水平学生则与差生较相似。
4、自尊的结构模型建构魏运华等建立了自尊结构的专家模型、儿童模型和整合模型I、整合模型II,从而确定了自尊的6个结构因素,并建立了自尊结构的探索模型。
5、自卑的研究与自尊相对的自卑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自我情感和自我评价,但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可谓寥寥可数。
黄曼娜等进行了中学生自卑感的特点的研究,结果发现:(1)性别方面,男女中学生的总自卑感强度有极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有更强的自卑感。
(2)年级方面,初、高中生的总自卑感没有显著差异。
(3)学校类型方面,重点中学学生的自卑感比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学生弱;在外表自卑感纬度上,职业中学学生显著地比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学生强。
(4)中学生自卑感存在性别、年级、学校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
(四)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
我国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效能感与学业的关系,自我效能感与归因、自我监控等的关系。
杨心德进行了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有效感的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困难学生低水平的自我有效感可能是不正确的学习归因的结果。
(2)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有效感的水平显著低于学习优秀学生。
王振宏的研究表明:(1)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
(2)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强,学业成绩差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
张承芬、毛伟宾等进行了考试焦虑、能力自我知觉与学生成就归因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1)能力自我知觉与考试焦虑都影响着个体主观成败感。
(2)考试焦虑对成就归因的影响以能力自我知觉高低为转移。
(五)自我评价的研究自我评价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我国主要进行了自我评价的特性的研究。
仇佩英等进行了幼儿自我评价恰当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3岁组幼儿自评过高;4岁组幼儿恰当自评开始占主要地位;5岁组幼儿恰当自评已占主导地位。
(2)有明确具体客观标准作参照的项目自评水平最高。
(3)外部因素对幼儿的能力自评和品德自评有影响,其中以教师评价的影响最大。
申凤敏进行了青年期自我评价开放性的研究。
时蓉华、王伟进行了学生道德品质自我评价倾向性的研究,结果发现:(1)学生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价表现了性别差异与个别差异。
(2)小学五年级是自我评价的一个转折点。
(3)学生对于优良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价往往是高于他评,对于不良品质的自我否定一般会强于对优良品质的自我肯定。
但陈勃等的研究发现:在比较自我评估与他我评估以及探讨人际评估的倾向时,必须考虑人际好恶这一重要因素。
(六)自我的测量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能仅使用修订的外国量表。
魏运华等在参照国外量表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儿童自尊量表”。
黄希庭、杨雄等编制了“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
刘金花、庞美云等编制了“儿童自我控制学生自陈量表”。
三、我国自我研究简评由上可见,近20年来我国对自我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探讨学校学生自我的特点、自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等,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2)注重研究自我与父母教养方式、归因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