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研
1919年南开大学建校时即创办历史学科,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立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室、周恩来研究中心、中国留学教育研究中心和近代中国研究中心。
198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4年历史系被评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1996年,本学科进入211工程,1998年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成为中国社会历史研究重点基地的组成部分。
2002年8月设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学科师资队伍强大,有教授18人,副教授10人,其中35-45岁的教授、副教授14人,46-55岁的教授8人。
学术带头人陈振江、李喜所为全国相关学术团体主要负责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一批青年学者,年富力强,其中两人为国家跨世纪人才。
该学科特色鲜明,重点研究近代社会转型问题,极为重视社会调查、重视调查资料与文献相印证。
已进行国内调查5次、国际合作调查3次。
先后与日本、加拿大学者联合进行近代华北农村社会调查。
保存华北农村调查等多种第一手资料九千多万字。
学科对外学术交流活跃。
本学科成员多次赴美、俄、法、英、德、荷、澳、日、韩和港澳台地区访问、讲学或合作研究,并邀请过井上清、齐赫文斯基、巴斯蒂、柯文、杜维明、张玉法、周锡瑞等30余名国际著名学者到校讲学和访问,主办过5次国际学术讨论会、7次全国性研讨会。
学科自1981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有153名硕士、61名博士先后毕业。
近20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委及国际合作项目31项,横向项目39项。
出版了专著、教材92部,发表论文1128篇。
合办有《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华北区域研究》刊物。
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五个一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青年社科优秀成果奖及天津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等。
1964年经国家高教部批准,南开大学同时建立了美国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3个研究室。
在著名史学家雷海宗、吴廷璆、杨生茂等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南开的世界史学科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美国史、日本史、拉美史和古代中世纪史等研究方向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1978年,美国史和日本史同时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两个方向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从1990年起,以张友伦教授为理事长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南开大学。
1988年在日本史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日本研究中心,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重点资助。
国家教委于1993年在南开大学建立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以协调全国高校的拉美研究,以洪国起教授为理事长的中国拉美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该中心。
以王敦书教授为会长的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的会址也长期设在南开大学。
1988年南开大学的世界地区史、国别史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6年以来,在国家211工程的重点支持下,本学科点在学科建设、研究条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学科具有以下优势:一,特色鲜明,美国史、日本史、亚太国际关系史等研究方向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承认;二,成果丰硕,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1996年至2000年共出版了专著30部,编著10部,译著5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2篇,《历史研究》12篇,许多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三,顺利地完成了学科带头人的新老交替,在
杨生茂、俞辛焞、张友伦等老一代学者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李剑鸣、杨栋梁、王晓德、陈志强等年轻一代学术带头人迅速成长,他们均为50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都在国内世界史学界具有影响;四,拥有一支阵容比较强大、结构相对合理的研究队伍,在现有的34名在职人员中,有教授14人(含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14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9人;五,确立了稳定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渠道,拥有国内一流的研究设施和条件。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