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五四运动的胜利与意义
五四运动的胜利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先锋作用,6月3日以后,工学商农各界联合行动,把爱国运动推到高潮。
六三以后,运动中心转移到了上海,运动的主力增添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
市民、商人、农界也都加入运动,使爱国运动超出知识分子的范围,具有了广阔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五四爱国运动:社会多元力量的展示
五四运动爆发后,上海各阶层人民立即响应。
当北京学生被捕的消息传来后,上海学联发电呼吁各界进行援救。
6月5日,日本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的工人首先罢工。
接着,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工人及码头工人,沪宁、杭浦两路部分工人也举行罢工。
接着各商号也陆续罢市。
上海大中学生、高等小学以至国民小学学生亦一律罢课,从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上海“三罢”运动。
上海学生响应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五四运动中的上海商界
三罢期间,工人阶级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提出,如果政府拒不答应各项爱国要求,则通告中外,不承认卖国政府,并表示如有军队讨伐反动政府,则愿尽义务,当兵作工。
上海三罢实现后,各地竞相效法。
京汉路长辛店、京奉路唐山,杭州、九江、天津等地的工人和人力车夫举行了罢工;天津、南京、武汉、济南、成都、长沙、厦门、开封、保定、安庆等地举行了罢市;学生罢课、游行则更为普遍,从而形成了一个工学商农各界参加的广泛的全国性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在上海黄浦滩头大罢市神州卷起爱国潮
在这种形势下,北京政府准许曹汝霖、陆宗舆免职,却不能平息
广大民众的愤怒情绪,当时天津数十万工人已有举行更大行动的迹象,北京政府连忙下令将章宗祥免职。
曹、章、陆被罢免,是五四运动的一大胜利。
但山东问题仍没有解决,全国又掀起了拒签和约的斗争。
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北京政府改令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对签字之事可“相机办理”,表明政府已无力对签字问题作出决定,只好把决定权交给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团。
五四运动大事记中国留学生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前后留日
学生的爱国运动
6月28日,是巴黎和约签字之日。
中国代表团提出如不允保留
中国的条件即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但是就连这种最低的保留条件,也遭到和会的否定。
当天旅法华工3万余人和留学生包围了各位专使的寓所,宣告如果专使出门,就将扑杀,各专使因此决定不参加签字,并声明:保留对德和约最终决定的主权,和会对山东问题的解决办法,因违悖正义公道,中国不能签字。
80年来,中国在与帝国主义者进
行交涉时总是始争终让,此次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敢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空前罕见的事件,是一切侵侮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万万料想不到的。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维护国家权益的强硬态度,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扬。
这是五四爱国运动的最重要的胜利成果。
陆征祥等被迫放弃签字的电文中国代表拒签巴黎和约的经过留法工人学生迫使中国代表拒签和约的报
道巴黎和会期间我国拒签和约运动见闻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态度
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毛泽东论五四运动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表现了中国
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
争意志。
以此为后盾,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采取了强硬态度和正义立场,拒绝和约签字,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敢于抗争的先例,同时则使皖系军阀政府声名狼藉,迅速由盛趋衰。
第二,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
五四以后,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移植,为现代中国培育了一代英才。
运动中表现出的强烈不衰的爱国精神,贯穿始终的民主与科学理性精神,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为寻求中国出路而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量。
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
分子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五四时期的重要报刊五四时期的社团与活动五
四运动的启示
第三,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群众,从而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这场运动也对孙中山产生巨大影响,使他改变不重视、不发动群众的观念,促成了他对中华革命党的改组。
孙中山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光辉道路从五四运动爆发
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四运动与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第四,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虽然中国共产党当时尚未诞生,但是已经有了一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当了运动的组织者或指导者。
运动期间,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有了发展和壮大,且在运动后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
内容和方向也在朝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发展。
这都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不朽的精神伟大的起点五四运动与伟人的成长五四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