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作者:————————————————————————————————日期:
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法律
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襄阳市司法局
法治文化是一种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信仰及价值追求。
培育法治文化,最为重要的是培育社会成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襄阳市坚持把培育法治文化作为法治襄阳建设的重点,探索具有襄阳特色的法治文化发展之路,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律师服务进社区,打造法治文化的特色品牌每个星期四,是律师进社区的日子,社区居民有了自己的法律顾问。
今年3月,樊城区丹江路社区一对夫妻的房屋面临拆迁,其他兄妹因利益分配发生纷争,导致无人签字、无法达成拆迁协议。
驻社区律师及时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询问子女是否履行赡养义务等家庭情况,耐心向子女宣读并讲解《继承法》相关法律知识,帮助起草财产分配协议,并一起在拆迁协议上签字,使得拆迁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这是襄阳律师进社区活动的一个缩影。
2014年以来,襄阳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律师进社区”制度,全市149个城市社区实现律师“一对一”进驻,共现场解答居民法律咨询2万多人次,为困难居民提供法律援助129人次,举办法治讲座421场次,调解社区复杂矛盾纠纷633件,为社区办理经济法律事务460多件。
二、弘扬法治人物,培育法治文化的精神动力
典型是旗帜是方向。
近年来,襄阳注重挖掘、宣传和培育群众身边的先进法治人物,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引领作用。
他们中,既有47年奋战在基
层调解第一线、化解矛盾纠纷3000余件、解决土地纠纷3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村里至今未发生1起越级上访事件的十八大代表、湖北省2012年度“十大法治人物”襄州区吕镇村党支部副书记、治安调解主任敖大焕:又有千方百计平衡医患双方利益、准确拿捏评判尺度、5年受理调解申请571起、调结566起、调解成功率96%、协议执行率100%、日夜奋战在医疗纠纷调解第一线的襄阳市2103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市医调委主任李建敏:更有在国家和个人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不法侵害时、与越狱逃犯浴血搏斗的货车司机程国先、勇擒金店劫匪的摩托车主李可、危急关头制止重大爆炸案件发生的农民刘兴华等一大批法治人物。
他们大无畏的英雄精神,既是弘扬法治精神的最好“注脚”,也是法治襄阳建设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引领者,更是引领法治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实施惠民工程,共享法治文化的丰硕成果
襄阳市坚持把法治建设由市委、市政府决策变成市民的自觉行动,组织开展法治惠民十件实事,实现法治建设共建共享。
坚持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法治惠民十件实事,实施项目支撑、强力推进。
开展向社会公开征集法治惠民实事行动,即向全市市民公开征集,又向地方部门发出通知。
把惠民实事征集的过程,变成宣传法治、弘扬法治的过程,连续几年通过办理实事项目,法治建设的社会认可度逐年上升,群众对法治建设的知晓率由30% (2013年)上升到60%(2014年)。
建成8个城市移动警务平台,全面履行110接处警、治安防控、交通管理等职责,在街头开展23项公安建设便民服务,实现街面犯罪大幅下降、交通秩序大为改观、刑事警情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
积极开展“巡回审判进千村“活动,根据农村常见的矛盾纠纷,将法庭搬进群众家门口,用群众身
边的事教育群众,使普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
四、深化法治宣传,营造法治文化的浓厚氛围
襄阳市不断加强传统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提档升级。
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规模大、品味高、功能全的法治文化广场(公园)、法治文化街巷(长廊)等场所,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法治文化景观带,让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法治氛围、体味法治文化、感受法治力量。
举办法制文艺演出150多场次。
老河口市“普法之歌”、保康县人民调解文化、襄州区《乡村调解员》豫剧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贴近群众,深受群众喜爱。
组织开展依法办事示范窗口评选、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评选和全市律师电视辩论大赛等活动,成为弘扬全社会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
凸显媒体法治文化阵地,注重运用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