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 1、 国际背景
(1) 世界要和平,人们要合作,国家要发展, 社会要进步,是时代潮流。
(2)9.11事件 (3)美与西方国家制造和鼓吹“中国威胁论”
2 中国外交主张和努力
(1)2003年底,温家宝访美、加、墨、埃等 (2) 2006年四月,胡锦涛访美 (3)日本首相访华
“以邻为伴,与邻为善”; “睦邻、富邻、安邻”。
4、中美关系的解冻和正常化——“尼 克松主义”的业绩:结束越战和打开 中美关系大门;中美建交和关系初步 正常化;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发表 和两国关系的波折。
5、中美风波和战略关系新阶段——布什政府 的既“遏制”又“接触”的中美关系的冷淡与回升:对中美 关系的反思
周恩来独特的外交 风 格 —— 无 产 阶 级 政 治 家的果断坚毅;马克思 主义者的博大精深;中 国传统文化的益制智敏 慧熔铸而成。
再见
四、中美关系
1、美蒋关系:从抗日战争到 解 放 战 争 —— 美 蒋 同 盟 共 赴 抗战;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 2、新中国成立之初,美方的 举棋不定。
3、中美关系的低谷和中美大使级谈判 (对抗):血与火的较量——中美在朝鲜 战争中的大较量;中国的援越抗法斗争; 美国20年未变的反华政策。
►国际背景:
►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 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总理周 恩来的邀请,访问中国。尼 克松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并 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经 过会谈,中美双方于2月28 日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 报》,标志着两国结束了长 期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 系正常化。
这是1972年9月27日,毛 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 日本内阁总理田中角荣 (中)和外务大臣大平正 芳(右)。
二、新中国的外交风格——周恩来、陈 毅、乔冠华、姬鹏飞、钱其琛、李照星、 杨洁篪
1、顺时应变、机警豁达、儒雅潇洒、 辩才无碍
2、中国外交以“信”为本; 3、能在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中保 持适当的“度”,恰如其分,进退自 如,表现出卓越的分寸感。
4、注重精微含蓄——哲理与 幽默交融一体,深沉的历史思 考与严密的逻辑论证相得益彰, 动之真情,晓以大义,常常在 谈笑风生和不引人注目的细节 上传达实质性的外交信息。
(2)世界开始进入大动荡,大分化,大改变的变动时 期,世界的极化进程已经启动:比如在东方政营中发生 了波匈事件和中苏大论争,又如在西方阵营中发生了西 欧组建共同体和法国推动独立外交政策;再如越来越多 的殖民地赢得独立后奉行不结盟的和平、中立外交路线。
意识形态色彩很重
反美帝、斗苏修。自称世界革命中心,中心发 展同第三世界的关系。 期间,重大历史事件: 1、中印边界冲突; 2、中苏关系恶化和中苏边界问题; 3、部分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及援越抗美战 争; 4、极左思潮波及外交政策;
中日建交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政府 曾长期采取敌视中国的政 策,在1972年初中美关系 正常化的推动下,日本内 阁总理田中角荣应周恩来 总理的邀请,于同年9月25 日对我国进行访问。9月29 日,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 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日 建交,实现邦交正常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 阻挠,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 席位长期被剥夺。我国政府 一直为恢复自己的合法席位 进行斗争。随着我国国际地 位的提高,经过许多亚非国 家和其他主持正义的国家的 共同努力,1971年10月25 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 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 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 出去。
一、建国处——50年中期(一边倒)
1 、 国际背景: (1)苏美两大阵营的对峙, (2)美对我国的军事威胁 2、中国外交最首要的中心任务 (1)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独立 (2)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外边 环境 (3)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与合作,尽快融入 国际社会
3、确立三大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
6、新世纪的中美关系——布什上任后的中美 关系;中美关系的小结与展望。
• 3、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对抗——中
苏分歧和关系变坏的起因;中苏 关系的全面恶化和对立;中苏军 事对抗和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包围。
4、中苏关系的正常化——戈尔巴乔 夫的对华新政策;邓小平的原则性 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对苏方针;正常 化后的正常化后的中苏新型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倒向苏联,联苏 反美,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与苏一致的立场。
4、确立了根本性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50年代末——60年代末的“两个拳头打人 ”
1、国际背景
(1) 美苏开始在共同主宰世界方面寻找共同利益,由 冷战初期的硬对抗开始向既妥协又对抗的方向转化。中 国联合苏联抗美是国际背景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