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足城市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产业。
2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
在城市经济中,基础产业是指以区外 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活动的输出产业;非 基础产业则是指以区内市场为中心而进行 生产的地方性产业。
区位商分析
区位商分析(LQs)主要用于“基础产 业”和“非基础产业”的分类。
区位商的定义: 在给定的区域r中部门i的区域就业比率E, 相对于在同一部门国家n的就业比率。
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 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 环过程。产品只有经过研究开发、试销,然后进 入市场,它的市场生命周期才算开始。产品退出 市场,则标志着生命周期的结束。
6 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
增长极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 梯度模式和反梯度模式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
组织等)
基于要素角度的分类: (依据:该产业所需生产要
素) 劳动密集型产业 知识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型产业
基于城市产业功能的分类: (依据:产业在城市经济活动中的地位)
主导产业-是决定城市在区域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
作用的产业;
辅助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产业; 服务产业-是为保证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发展以及满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在配第和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库兹涅 茨利用现代经济统计体系,分析各国历史 资料,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进行了较彻底的考察,总结出人均收入影 响理论。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基本内容: 1 伴随着现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2 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且下降速度低于农
增长极模式
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所提出的。
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 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 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 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增长极包括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 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 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 心。
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 巴和马利士提出。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 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 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 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 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
随着经济中心(点)的增加,点与点之间 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 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来相互连接,从而 形成轴线。轴线一旦形成,对人口、产业 也具有吸引力,开始向轴线两侧聚集,会 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 系统。
产业关联 效应
前向产业关联
指一个产业在生产、 产值、技术等方面 的变化引起吸收它 的部门在这些方面
的变化。
后向产业关联
指一个产业在生产、 产值、技术等方面 的变化引起它的后 向关联部门在这些
方面的变化。
产业周期与发展波动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 PLC,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
5主导产业的选择
主导产业选择标准: 需求潜力大、技术进步快且适应性强、 部门带动性强、就业效果好、有进口
替 代或出口创汇能力……
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则是比较优势原则、 产业的关联效应以及产业周期与发展波动。
比较优势原则
首先需要了解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概念。
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任何一商品上 都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存在着比较优 势,它就能像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有绝 对优势的国家一样,能从国际贸易中获 得好处。
根据就业乘数和出口部门就业规模的 预计变化量,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就可以预 测城市未来的就业规模。
4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对经济发展和产业机构的解释存在多种不同的理 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赤松雁形态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理
梯度模式与反梯度模式
梯度是指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 平
的差距,以及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 梯度发展模式认为,的一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必须遵循经空济间发演展变梯过度程,。逐渐的由低产值产业
到高产值产业的发展历程。
反梯度理论认为,在承认和接收高新技 术、资本和产业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梯 度转移扩散的过程中,落后地区要发挥主 观能动性,利用信息化条件,充分发挥优 势,改变被动发展的态势,形成相对较高 的产业分工梯度,成为新的“次极化”经 济核。
工业为中心演进;
③在重工业转换过程中,逐渐由原材料、初级产品 为中心 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 高、精、尖工 业为中心演进;
④对外输出过程中,逐渐由低附加值产业向具有高 附加值的产业演进;
⑤要素投入方面,由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 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
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工业化阶段的判断依据: 某一产业占总产业的比重
当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就业结构:
T=B+N
T表示城市总就业; B表示基础性部门的就业; N表示非基础性部门的就业。
在对城市发展进行谋划的时候,必须 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就业规模进行预测。这 样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对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进行初步 的判断。
预测总就业规模变化量公式:
总就业规模变化量=出口部门的变化量*就业乘数
这一定理是研究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演变 的一种学说。
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基本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
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 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 业与第三产业转移。
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部 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 式的转变过程。
产品比重的下降速度; 3 在资本结构中,农业资本比例下降,工业
与服务业资本比例增加;
4.随着上述变化,农业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 大规 模专业化过渡;同时,工业与服务业企业 由小规模业主制企业向大规模法人制企业 发展;
5.在工业内部,各产业的雇佣率与附加值率 同时增长,而采掘业比重下降;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 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分类的必要前提是该事物可以分类。 分类之前,必须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分 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1产业分类
统计学上对于产业的分类: (依据:经济活动所属的行业)
第一产业:农业,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等),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事业、国际
罗斯托是通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主导产业 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基本内容: 主导产业产生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
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
此外,罗斯托通过对产业扩散效应的研究, 从经济角度,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六个阶 段: 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 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的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霍夫曼,针对工业化问题进行大量研究, 提出了工业化阶段理论+霍夫曼指数。
其中,霍夫曼指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 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根据霍夫曼指数,把工业化分为四个发展阶
段:
①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物品工业不发 达(霍夫曼指数为5左右) ;
②资本物品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指数 约为2.5左右) ;
区位商分析存在两个隐含假设: (1)不同城市和区域的生产部门的生产
效率是一样的,生产同种产品所需要的要 素投入是一样的;
(2)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家庭消费同样种 类和数量的商品。 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个隐含假设是不成立 的。
最小需求法
最小需求法(MRLQ)是将城市或区 域的就业结构与类似规模的其他区域进行 相比,而不是与全国的就业结构相比。
这个方法与区位商分析法在描述上类似, 但是内涵却有所不同。
3就业规模预测
根据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的划分, 一个城市总就业规模等于出口部门的就业 和本地部门的就业之和。
两种类型的就业通过乘数效应相关联。
例如:纺织工厂为扩大再生产,雇佣 100个纺织女工,生产的棉纺产品用于出口; 工人获得报酬之后,会在当地进行消费, 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本地服务行 业的就业,本地部门的行业又会雇佣更多 的劳动力去增加产出。
该理论基本结论:落后国家的崛起要先 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进口
国内生产
出口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经济增长,处于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二者联系密切。
一个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演进 的基本趋势如下:
①随着经济总量增长,整个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 ②工业的内部结构逐渐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
③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物品工业所占比重大致相同 (霍夫曼指数约为1) ;
④资本物品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指数小 于1) 。
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雁行形态理论提出,在研究产业结构 的过程中,要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 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 Ⅰ 进口阶段 Ⅱ 国内替代阶段 Ⅲ 出口阶段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之间是辩证 存在的:存在绝对优势时,一定有 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时,却不一 定就有绝对优势。
产业的关联效应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并不是 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复 杂联系,通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联,推 动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并拉动市场需求,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 展。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 口品,或者说是,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 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