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第七章 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第七章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德意志帝国16世纪前的封建政治制度(一)德意志帝国早期的封建政治制度1.德意志国家的起源德意志民族的先祖是日耳曼人,因为德意志帝国是在法兰克王国解体后,根据843年的凡尔登条约所形成的独立国家。

开始时称东法兰克,直到11世纪末才取得了德意志这一名称。

2.萨克森王朝鄂图一世的统治* 对外扩张9~11世纪,德国一直四分五裂,当时存在着五大公国:萨克森、士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洛林相互对峙。

公元911年,东法兰克国王路易死后,加洛林王朝在东法兰克的统治结束。

911——919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短暂执政,接着经各大公国贵族代表会议的讨论,萨克森公爵被推选担任国王,是为亨利一世,开始了萨克森王朝的统治。

919年萨克森王朝第一位国王亨利一世积极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

亨利对外扩张的时间表是:923-925年夺得了洛林(今法国境内,洛林大区位于法国东北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接壤)的最高统治权;928年夺得了勃兰登堡并在易北河建立了墨森堡;929年迫使捷克承认其统治权。

936年,亨利逝世,其子鄂图一世继位。

鄂图一世继续父亲的对外扩张政策。

940年前后,征服了易北河和奥德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占领了斯拉夫人的大量土地,建立了边区马尔克和两个住郊区。

鄂图的势力一直延续到德兰半岛;951年率军侵入意大利,占领了伦巴第;962年,鄂图一世率军进入罗马,在罗马的圣彼得教堂接受教皇的加冕,称为,“罗马帝国皇帝”(12世纪后,又将这个称号改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在获得皇帝的称号后,鄂图一世承认教皇对意大利地产的要求,但保留了对意大利地产的所有权。

并要求教皇就职后应向皇帝宣誓效忠,鄂图常驻意大利的代表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

但是后来鄂图不经教皇同意撤换了拉文那大主教,这引起了教皇约翰十二世的不满。

罗马教皇为了和鄂图一世进行斗争,反过来与意大利贵族结成联盟。

但最终的结果是约翰十二世被鄂图废黜。

此后,形成了不经皇帝同意不得选举教皇。

鄂图一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对意大利的征服上, 972 年返回萨克森时已年衰力竭,次年5 月病逝。

鄂图一世想通过占领意大利和控制罗马教廷的办法来加强国内统治,这个靠武力维持的“神圣罗马帝国”,既耗费了德国皇帝的大部精力,使德国的统一成了泡影,同时又严重地阻碍了意大利民族国家的形成。

3. 德意志帝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由于帝国的分裂和中央集权的软弱,帝国国内的一切重大事务必须经过公爵和主教参加的封建主大会才能决定。

封建主大会不仅决定战争与媾和等国内的一切重大问题,而且国王也是由封建主大会选举产生的。

但封建主大会无权干预和决定个公国和主教区内部的事务,既是决定也无法执行。

各大公国和主教区都是拥有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实体,德意志帝国只是公国和主教区的一个松弛的联合。

(2)德国的主教区拥有大片土地,是一个具有行政、司法乃至立法权力的独立地区,这也是中世纪德意志国家政治体制的一个特点。

德国的这种拥有独立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主教区来自于鄂图一世时期。

鄂图一世为了和贵族势力进行斗争,为了对外扩张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的争取教会的支持,他不仅赐给教会大量的地产,而且把教会内部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力都给了主教。

鄂图一世试图把德意志王国的利益与教会的利益联系起来,他要教会必须向他提供军队和粮食,他甚至从教会僧侣中挑选国家官吏,利用主教的势力来平衡贵族的实力。

(3)行政权力的分散是中世纪德意志王国的另一特点。

所谓行政权力的分散,不仅指各大公国及主教区各自为政,而且还指中央权力极度分散。

因为中央的一切重要官吏,即帝国的主要大臣,均分别由大公国的公爵和主教区的主教担任,而且可以世袭。

(4)罗马国家的制度对德意志的发展的影响不大。

因为德意志的领土原不属于罗马帝国,因此罗马国家的制度对德意志发展的影响不是很大。

德意志在封建王国建立初期,马尔克公社仍然是德意志社会基层组织的主体,德意志的农民大多数都是马尔克公社的自由农民。

而不是罗马奴隶社会。

(5)国王在军事力量上主要依靠各大公国和主教,自己没有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无论对外扩张,对内统治,在军事上都要依赖各大公国和主教区主教的支持,这是德意志帝国中央权力软弱的主要原因,也是中世纪德意志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德意志帝国13至16世纪的政治制度恩格斯:“当时英法两国工商业的成长促使整个国家中各种利益联成一气,因而促进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在德国,这个过程却只是环绕着一些地方中心按照省区归并成许多利益集团,因而只是促成政治上的分离。

紧跟着又因德国被排挤出世界贸易之外,于是这种分崩离析状态很快就巩固下来了。

”1.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年)时期的德意志帝国腓特烈一世统治时期(1152~1190年)1138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登上德国历史舞台,在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统治时期(1152~1190年),达到极盛。

腓特烈一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从1153年到1186年,先后六次入侵意大利,一方面是去掠夺意大利的财富,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罗马教皇势力,提高皇帝威望。

腓特烈至死也未放弃吞并意大利的野心。

在他死前四年(1186年),曾强迫他19岁的儿子亨利六世与34岁的西西里王国女继承人康司坦丝公主结婚,因而将势力范围扩大到意大利南部。

65岁的腓特烈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侵途中,于1190年6月10日在渡过小亚细亚的塞勒夫河时被溺死,结束了这位侵略者的一生。

亨利六世(1190~1197年)腓特烈的儿子亨利六世(1190~1197年)即位以后,为了缓和内部矛盾,便于放手对意大利的掠夺。

主动与萨克森公国雄狮亨利和解,并且归还了雄狮亨利的全部产业。

1194年他以女婿身份,继承了西西里王位。

仅三年时间他就病故,德国封建主马上掀起内乱,直到 1212年,其子腓特烈二世(1212~1250年)才继承帝位并兼西西里王国的国王。

但是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借口腓特烈二世年幼,以监护人资格统治西西里王国达15年之久。

腓特烈二世(1212~1250年)腓特烈二世是在西西里的巴勒摩长大的,他受到阿拉伯和拜占廷文化的强烈影响,对东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较深的造诣。

在当时来说,他是一位很有教养的国君。

腓特烈二世把政治重心放在意大利,西西里成为他的生命线。

他一生只到过德国几次,1237年以后再也未回去过。

1220年腓特烈二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后,他对德国和意大利实行了截然不同的政策。

他对德国诸侯作了许多让步,特别是在1231年、1232年颁布了一系列保护诸侯利益的法令,规定诸侯享有司法、铸币和征税以及管理地方道路、河流之权;贵族和教会的采邑,凡被帝国城市没收的,均应归还。

贵族领地上的农奴不得进入皇帝直辖的城市。

另一方面,他加强了对西西里的统治,首先,在财政上,国家享有贸易上的专利权。

他剥夺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在西西里进行贸易的特权。

实行粮食、盐、铁、丝等贸易由国家专利。

腓特烈二世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把盐的批发价提高四倍,零售价提高六倍,以此增加国家收入,但却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

1231年,凡进口货物,须交纳3.3%的税金。

贸易上的专利权,每年给德国国库提供13.000金盎斯的收入。

其次铲除封建城堡。

1226年他把意大利中部(不包括教皇领地)划归帝国管辖。

1227年教皇格利哥里九世开除腓特烈二世教籍,企图阻止他称霸意大利。

1238年腓特烈二世又大败伦巴底城市同盟,整个意大利一度在他管辖之下。

腓特烈二世的野心,引起教皇的恐慌,1239年再度开除腓特烈二世的教籍。

并下令在罗马召开全欧洲的大主教会议,腓特烈二世派舰队在热那亚海外截击从法国南部开来的船队,生俘高级僧侣一百多人,其中包括两名红衣主教。

教皇在托斯坎尼的领地也被并入帝国,格利哥里九世愤懑而死(1241年)。

1250年腓特烈二世猝死,教皇趁机反扑,腓特烈二世的后继者再也坐不住西西里这把交椅,126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一个代表康拉德在意大利战败被杀,这个家族在西西里的统治结束,所辖四百多个堡垒被诸侯瓜分。

2.大空位时期(1254~1273)王权的衰落与政治格局的分裂状态自从霍亨斯陶芬王朝覆灭以后,德国处于分崩离析的境地。

从 1254~1273年,国内出现没有皇帝的“大空位时期”。

德皇腓特烈二世之子康拉德四世(1250~1254年)在位四年便逝世。

在部分诸侯拥戴下,荷兰伯爵威廉曾当选德皇,但于1256年被杀。

1257年 1月,在科伦的帝位选举中,英王亨利三世之弟理查德被与英国关系密切的莱茵伯爵等推选为德皇;4月在法王支持下,特里尔大主教等选侯另选出卡斯提王阿尔方斯十世(系霍亨斯陶芬家族腓特烈一世的曾孙)为德皇。

这样一来,在德国的双重选举中同时出现了英法两国国王分别支持的两个人均为德皇。

后经过罗马教皇的游说,1273年在法兰克福选帝侯会议上哈布斯堡家族的卢道夫伯爵当选为皇帝,乃结束空位时期。

卢道夫乘机占领奥地利,他的后继者在帝国长期称帝。

除哈布斯堡家族外,卢森堡和魏特尔斯巴赫家族也先后交替登上过帝国宝座,但谁也没有形成强大的中央集权,只得面对现实,承认诸侯特权。

当时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七大诸侯手里:掌握国家实权的七大诸侯:美因兹、科伦和特里尔的三大主教波西米亚国王巴拉丁伯爵萨克森伯爵勃兰登堡边地侯3.黄金诏书的颁布及后果主要内容:(1)确定了皇帝选举法。

明确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参加的选举会议决定。

(2)全国性的一切重大问题均由选侯会议决定,选侯会议每年召开一次,每次会期是一个月,在复活节后召开。

选侯会议商讨归家大事,选侯委员会变成常设的管理国家的机构,各大选侯变成国家命运的主宰者。

(3)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军事权力和货币铸造权、矿藏开采权、赋税征收权,领地世袭,由长子继承。

(4)承认封建主进行私战的合法性。

(5)限制陪臣、城市发动反对领主的战争。

(6)规定城市不能结盟反对封建领主。

后果:德国多头政治的格局1347年卢森堡家族出身的查理四世(1347~1378年)被选为帝国皇帝。

1356年他颁布了“黄金诏书”,其内容除长篇序文外,共 31章。

前 23章和后8章分别是在1月10日的纽伦堡帝国会议和12月 25日的麦次帝国议会上公布的。

为了克服大空位时选举的混乱,防止教皇干涉德国皇位选举,首先确定了皇帝选举法。

确认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七个选侯固定在法兰克福城推举。

选举会议由美因兹大主教召集并主持。

按多数票表决的办法。

各诸侯在其领地享有司法、行政、军事和铸币以及盐、铁矿开采等特权。

领地可以世袭由长子单独继承,男性相续。

禁止城市结成同盟,市民和农民都隶属于各大领主。

因此马克思把“黄金诏书”称为“德国多头政治的根本法”。

诏书规定选侯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为期一个月(在复活节之后),商讨国家大事,选侯委员会变成常设国家管理机构,选侯成为国家命运的主宰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