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森林资源价格与市场交换7.1 林木价格7.1.1林木价格的概念林木价格是指为取得林木采伐利用权而支付的价格,它是以林木市场均衡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林木均衡价格是指林木商品的需求价格(指林木资源的需求者,如木材生产、加工商对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林木商品资源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供给价格(指林本资源经营者为提供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林本商品资源所愿接受的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
也就是林木商品供给和需求在市场上相平衡时的价格,表现在供需曲线图上即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上的价格水平值,如图7—1。
图中,OY轴表示林木商品资源的需求或供给价格,OX轴表示林木商品资源的需求量和供给量。
DD是林木需求曲线,随林木价格的增加其市场需求量逐渐地减少,在一定的市场需求下.林木需求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惟一确定的。
SS为林木供给曲线。
随价格增加,林木市场供给量逐渐地增加,在一定的林木供给条件下,林木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也是一定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曲线DD和SS的交点处,林木供给者和需求者才可能达到销售和购买林木的协议,因此交点E处的价格户即为林木的市场均衡价格,E处的供给(或需求)量即为林木资源市场均衡(成交)数量。
林木市场的交换是以均衡价格为基础实现的,因此,林木的市场均衡价格即是林木的交换价格。
7.1.2 林木价格的确定方法美国林业经济学家威廉·A·鲁斯克纳曾介绍了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林木价格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把预期的销售同现行市场相比较来计算和确定林木的市场价格.因而也称为市场比较法和直接法。
另一种方法是计算林木销售的收益价值,然后由这个收益价值来估算林木的市场价格,这种方法也称为间接法或分析法。
7、1、2、l 市场比较法这是一种广泛使用于美国南部国有林,州有林和其他公共林地。
以及私人部门的林木销售和购买中的林木估价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个人直接观测相同类型林木的现行市场销售价格,把要估价的林地及其林木的销售情况与现行市场销售情况相比较。
再根据这个比较的结果宋确定他要销售的林本的价格。
其基本的确定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观测、确定现行市场上同类型林木市场价格。
由买卖林木的个人,如工厂的采购人员、代理商、林业咨询工作人员或纸浆材商人,根据已占有的资料和他们以往的经验来估价类似销售(或购买)的林木的市场价格。
这个估计价格应随着年内时间的不同,销售的特点如单位材积和采运作业条件的好坏的不同,以及影响林木供求变化的各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价格的高低也取决于购买者对未来市场条件的预测情况,因为现在购买的林木要生产成木材,必然有一个生产时间过程,在这个时期内,市场情况很可能发生大的变化。
对一些销售和购买期特别长,如尚未进入采伐利用年限的中、幼林的销售和购买,应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趋势适当地提高或压低林木的价格,这些变动的经济条件通常也称为价格变化条件,它一般是以物价指数为基础考虑的。
第二步,进行销售比较。
它是将要估价销售(或购买)的林木各种影响销售价格的因子与平均销售因子特征值相比较,从而了解各因子的变化程度.再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确定要销售(或购买)林木的价格。
可能考虑这样一些因子,距工厂(或木材市场)的距离、坡度、下木、单位面积上的出材量等。
根据销售(或购买)林木规模大小的不同和估价人员的素质差别,市场比较法可能是非正式的个人估价,或正式的书面比较两种形式。
当销售(或购买)者对本地市场情况了如指掌,同时销售(或购买)林木数量规模也不是太大时,就可能采取非正式的个人估价方法。
由销售者<或购买者)实地视察一下要销售(或购买)的林木情况,在头脑中把它与主观掌握的平均价格,采运作业条件及到制材厂或装运点的距离等平均情况加以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上下调整并确定林木价格。
正式的书面比较要比较下列三个方面的差别:①采运的困难度。
采运生产的难易程度不同木材商木材生产成本影响较大,一般包括坡度、地被物、道路修建物以及集材距离等差别的估计,销售者对林地保留树及采伐基地清理状况的要求也可能对采运条件造成很大的影响。
②运材到工厂(或市场)的运输费用。
运输费用的估价不仅包括距离因素,而且也包括可能使用的道路类型和道路等级,因为不同类型的运输方式和不同等级的道路运材成本是不一样的。
③林木质量,从简单地估计所要销售(或购买)林木的平均质量水平到立木的每木检尺,所使用的方法是不相类同的。
质量的重要性随着购买者生产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而不同。
例如,胶合板材对径级的要求就比纸浆材重要得多。
在采运作业条件差的情况下,还应估算出每公顷的出材量。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正式地写出一个书面报告,从而能准确地估价和确定所要销售(或购买)的林木价格。
在美国,当购买价值超过10000美元时,一般都采用正式的书面报告比较形式。
7.1.2.2 转换收益价值估算法转换收益价值是从由林木资源生产出的产品(转换产品)的销售价格中减去生产费用之后所余金额。
转换收益包括原材料成本、工厂的生产利润和风险报酬,即生产的”边际收益”。
转换收益可以表示为:CR=P—C=M+S (7—1)式中:CR——转换收益;P——市场上林木产品销售价格;C——市场上林木产品生产费用;M——利润、风险、资本收益及所得税等的边际收益;S ——单位林木产品消耗的林木资源价值,即单位产品的原料成本价。
为减少必须估算的费用和估算工作,从而减少发生误差的机会,提高计算确定价格的准确性,林木产品的销售价格户,即以林木生产的产品估价(转换产品的估价),应尽可能应用靠近山场、井以原始状态出售的初级产品(原木)估价计算,以减少对运输和再加工工序投入产出的估算。
生产费用C 包括伐木、打枝、造材、集材以及将产品运输到销售地点的所有费用(包括各项工序应分摊的固定费用在内)。
只有充分考虑木材生产商在生产中的各项费用支出,才能保证木材生产的必要成本得以补偿,使木材生产商在一定的利润收入水平下继续从事木材生产业,以保持林木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M 是利润和风险的边际收益,它包括四个因素,企业主的利润、投资资本的利息,不可保险的营业风险收入以及所得税。
由7—1式可知,单位林木产品消耗原料价值S 的计算公式为S=CR-M=P-(C+M ) (7—2)再结合考虑到一定的林本资源出材率r ,则单位林木资源价格Pt 为()()r C M P r M CR r S P t ∙--=∙-=∙= (7-3)初级林木产品的价格可通过市场调查的方法获得,林木生产费用可以按采运生产的各项作业进行估价。
而边际收益M 的计算则比较复杂,美国林业经济学家戴维斯在1966年提出了以下四种计算方法。
(1)费用收益比率法费用收益比率(用符号η表示)是收益M 与生产费用C 的比率,即C M /1=η (7-4)一般地,生产中没有必要计算特定的林木的生产和销售的费用收益比率。
同其他许多比率一样,费用收益比率也是作为反映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的平均费用收益水平使用的,因而计算费用收益比率的变量M 和C 应是整个行业或企业前期的平均值。
对已有确定转换收益价值CR 的林木销售,其生产费用C 必是可求得的,在已知(或确定)的费用收益比率的条件下,如采用整个森林工业的平均值,即可利用公式(7—4)求出边际收益价值M 。
利用公式(7—3)即可求出林木价格。
即C M ∙=1η (7-5)例1 假设某湿地松纸浆材生产费用和销售价格资料如表7—1所示,又假设确定森工行业费用收益比率为0.20,出材率为0.67,试计算单位林木价格。
由表中已知数据可得,生产费用为:C=15+4+15+10+16=60(元/m3)则转换收益为:CR=P —C=160—60=100(元/m3)由公式(7—5)可求碍,利润、风险边际收益为:M=η1·C=0.20 x 60=12(元/m 3)则由公式[7—3]可求得单位林木价格:P1= (CR-M)·r=(100—12)x0.67=58.96(元/m3)这一计算方法的缺点是未考虑转换产品的销售价格P 的波动可能给林木购买者带来很大的风险,同时,测算费用收益比率的不包括林木费用在内的整个森工行业的总费用资料的取得有一定的困难。
(2)损益比率法损益比率(用符合η2表示)是指边际收益M 与生产费用C 林木成本S 之和的比率。
即:η2=M/(C+S) (7—6)损益比率同费用收益比率一样,是作为工业平均值计算使用的考察本行业或企业总费用收益情况的指标。
有时也可主观地由使用者指定。
将公式(7—6)与公式(7—2)联立解得:M=η2·P/(1.0+η2) (7—7)在已知或确定了η2的条件下,即可求出边际收益M ,从而求林木的单位价格。
如例1中,若假定森工企业的平均损益比率为0.20,其他资料不变,则:M=0.20x160/(1.0+0.20)=26.679 (元/m3)由公式(7-2)可得林木价格:()[]()[]()3/13.4967.067.2660160m r M C P P t 元=⨯+-=⨯+-= 这种计算方法的一个突出优点是,由于计算损益比率的分母(C+S)恰好是包括林木费用在内的森工行业总成本。
这个数据比较容易取得。
(3)售价收益比率法售价收益比率(用符号V ,表示)是指边际收益"与转换产品销售价格户的比率.这是财务分析人员用来分析计算本经营单位盈利能力的一个常用比率,有时也称作“销售利润边际”比率P M /3=η (7—8)售价收益比率是由整个森工行业范围内的或其他与估价的林木不相关的外生数据来计算的,售价收益确定以后,边际收益即可求出,即p M ∙=3η进而即可求出林木价格。
如例1中,假设确定的售价收益比率为0.20,其他条件不变,则:()3/3216020.0m M 元=⨯=()()()31/56.4567.03260160m r M C P P 元=⨯--=⨯--= 售价收益比率的计算数据均是财务账表上已有的数据,较易取得,计算也较为简便。
另外,森林工业的售价收益比率,通常都是基本掌握的。
(4)营业比率法营业比率(用符号η4表示)是总费用C+S 与销售价格P 的比率。
营业比率的实质是转换产品的成本在销售价格中所占的比例。
即 ()P S C /4+=η与公式C S M P ++=联立求解得:()P M ∙-=40.1η售价收益比率与营业比率之和等于1,即:()()0.1///43=++=++=+P S C M P S C P M ηη由此可知,公式(7—9)中的(1.0—η4)实际上就是售价收益比率η3,同时,它也是指边际收益M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因此,用营业比率计算与用售价收益比率计算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
如假定例1中,森工行业营业比率为0.80(与售价收益比率η3=0.20互余),则由公式(7—9)得:()()3/M元⨯-==32160800.1m.0从而可得林木价格:Pt=45.56(元/m3)由于各比率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依据其计算数据的可获得性,而大多的计算数据都是较难准确获得的,因而使用这些比率指标计算转换收益价值在边际收益与林木价格之间的分配时,主观随意性比较大,因此,林木资源销售者对木材生产商森工生产成本费用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