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对联基本特征、平仄等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通过诊断病联,讲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河边啃骨头,一看马上就明白了,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然后两人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骨(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是:水流东坡诗(东坡尸)。
对联既有文学性又有趣味性,奇哉!妙也。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一)对联的基本知识1、对联,也叫_楹联_、_对子_、等;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2、对联由上联__和_下联_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3、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_仄_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_声;4、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_竖向__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_不加_(填“加”或“不加”)标点符号;5、对联张贴时,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_右_边,下联在_左_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准。
(二)对联的起源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辟邪的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作为辟邪用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三)名联赏析(PPT展示名联及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片段欣赏)三、读你千遍不厌倦——分析对联(1)学生诊断病联,提炼特征①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②上联:天增岁月娘增寿下联:春满乾坤爹满门③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水果下联:牡丹杜鹃芍药,皆是江北名花通过三副对联得出对联基本特征:字数相对词性相同语境相似用字不重复(3)音律规则:平对仄,仄对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举例说明: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对联的音律规则: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附《声律启蒙》: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 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4)对联的断句要求从前有个贪财的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两银子征求新店对联。
有个秀才去应征。
财主说:“你写的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兴旺,店里还没有老鼠。
”那个秀才大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
下联是:酿酒多似水陈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财主很高兴,连声说道“好对联,好对联,吉利、吉利!”。
请问:财主是怎样断句的?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下联是:酿酒硬是好,陈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有财富。
这时候,财主的老婆出来了,一看对联,大骂道,“什么鬼对联,晦气、晦气!”。
请问:财主的老婆又是是怎样断句的?上联: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下联:酿酒硬是好陈醋,坛坛酸。
横幅:人多病,少有财富。
四、大显身手1、“失败”对――“失败者”对――“昨日失败者”对――“没有昨日失败者”对――。
2对联寻亲:将下列打乱的对联准确配对。
①发愤识遍天下字②雨滋春树碧连天③腊梅吐芳迎红日④学海无涯勤可渡⑤书山万仞志能攀⑥立志读尽人间书⑦绿柳展枝舞春风⑧风送花香红满地(①⑥、⑧②、③⑦、④⑤)3、尝试创作东风吹柳绿,()祖国江山好,()五、课后拓展古人留有一上联,至今仍没有征得最好的下联,上联为: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提示:这副对联很奇妙,妙就妙在在“梅花”“竹叶”既是“霜桥”的风景,又是“鸡”“犬”的脚印;妙就妙在在“鸡”“犬”俗到了极点,而“梅花”“竹叶”又雅到了顶峰。
六、结束语:对联,是汉语言文字特有的一种形式。
它同中国的古典诗、词、歌、赋一样,有的写景咏物,有的借景说理,有的叙情抒怀,有的评人论史。
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字字珠玑,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
因此,希望大家平时多积累,多欣赏,多写作,最后祝同学们“意气风发,时光如梭看我少年学子六月追风去;风华正茂,云帆直挂令那美丽人生明朝入眼来。
七、布置作业1.课外继续搜集妙联。
2.继续完成对联练习题。
3.为餐厅写一副对联。
《走进奇妙的对联》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虽在日常学习中初步接触过对联,但对对联的发展历史、基本要求、平仄等知识缺乏深入了解。
期中、期末考试虽然有涉及过对联题,但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以致在对联拟写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欣赏、学习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二、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三、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由于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能在短时间之内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常识、学会简单的鉴赏对联就很好了。
《走进奇妙的对联》效果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
还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对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初中大量读写模块的一个专题。
学习对联,应从其文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入手。
本堂课在研究了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之后,以“了解对联基本特征,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为主要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整堂课较好的体现了设计目标,学生参与积极,兴趣高涨,经历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
尤为难得的是学生所对的对联答案,体现了一定的创造力。
例如学生对对子练习:东风吹柳绿,祖国江山好,“东风吹柳绿”有同学对出的下联是:“春雨润花红”,也有人对出了“明月映湖清”。
“祖国江山好”有同学对出的下联是:民族气象新”,也有同学对出了“百姓衣食丰”。
整堂课也力求使学生转变对联是文字游戏,学对联是为了考试的观点,和老师一起体会对联的艺术手法与情境、主题是密切相关的,正因为这相关,才使对联具有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样在情感、态度上转变了学生,让学生喜欢对联,喜欢中国文化和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另外,这节课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够充分,有的同学跟着大家一起热闹,对于讲故事,猜对联都比较感兴趣,但却没有扎扎实实地掌握对联的常识,使得课堂的效率偏低。
《走进奇妙的对联》教材分析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营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
还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
对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联也是初中大量读写模块的一个专题。
学习欣赏对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情,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习对联,应从其文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入手。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对联基本特征、平仄等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针对以上教材分析,我制定以下教学方法:1、授之以“渔”,排除学习障碍。
引导学生查阅对联相关资料,培养汇总资料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展示一些图片和电影片段,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走进奇妙的对联》评测练习一、1、为上联“梅花无意分春色”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白雪怎能掩傲骨B、流水有心歌秋声C、柳絮含情传风情D、明月有心照客愁解析: D A项还以梅花为内容,就是“合掌对”了。
B项“秋”和“春”都是平声。
C 项中有两个“情”字,而且“风”与“春”也都是平声。
2、为上联“莺啼柳影琴声戚”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蝶恋花丛舞步欢B、蜂鸣花间叫声欢C、燕舞杨枝倩影赞D、虎鸣山澜发雄姿解析: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