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地震资料解释

第七章地震资料解释

(3)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
保证对比质量的可靠方法,在测线交点处t 时间应相等。
(4)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水平叠加存在偏移问题,当构造较复杂时,波与波出现斜交
三、基本地震波场的认识
向斜、背斜、Leabharlann 裂等特殊构造会形成回转波、发散波、绕射波 和断面波等,这些特殊波在时间剖面上的空间分布,回声时间的大 小、振幅的强弱、同相轴的连续性构成了地震波场。
图7.6 断面反射波图
特点:(图7.6示) (1) 断面波与下降盘 反射波斜交,长度变长、倾角变缓。 (2)反射连绕射,绕射连断面波,断面波又连绕射波。
四、时间剖面的地质解释 地质解释任务:
① 确定反射层的地质属性;
② 了解地层厚度的变化及接触关系;
③ 对断层等地质构造作出解释;
④ 绘制地震地质解释剖面图 1.反射层地质层位的确定(标定)
(3)相位标志
因为有效波记录时间已校正为同一基准面上接收的t0时间,因此, 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相同波峰相位的连线与相应的反射界面段的 形态相似。
2.实际对比方法
(1)从主测线开始对比
主测线:指垂直构造走向、信噪比高、同相轴连续性好的测线。
(2)重点对比标准层
标准层:指振幅强、同相轴连续性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连续追 踪的目标反射层。
②然后在深度剖面上S1点作长 度为Z01的垂线,以端点为圆心、 R01为半径作圆弧,对S2、S3点作 同样处理,这些圆弧的包络即为 反射面。
2.平面图的绘制
图 7.10 连续介质深度剖面绘制示意图
(1)法向深度、视深度、真深度 的相互关系
如图7.11示。测线X与地层走向
斜交。
α(方位角)- 测线与地层倾
向之间的夹角。
φ(视倾角)- 测线方向反射
界面的倾角。
X′-射线平面与界面的交线, O-自激自收点。
地震剖面――地质剖面。一般用井孔 资料的地质分层深度――转换成相应时 间标定到地震剖面上。可用声波速度测 井资料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来进行标定
2.断层的解释
图7.7 正断层的自激自收t0时间剖面
(1)断层在水平时间剖面上的识别标志
① 反射波同相轴错断。
② 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
③ 同相轴数目突增或消失,波组间隔突变。 这是由于断层上升盘沉积地层少,而在下降盘易形成沉降中心, 沉积了较厚、较全的地层造成。 ④ 特殊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 (2)断层要素的确定 ① 断层面确定。 各层绕射波极小点的连线就是断面。 ② 断层升降盘及落差的确定。 ③ 断层宽度的确定。 反射波同相轴的水平宽度可确定断层的宽度。
上,相同相位(主要指波峰和波谷)的连线叫做同相轴。 所以时间剖面上反射波的追踪实际上就变为同相轴的对比。
1.反射波识别对比的三个标志 (1)振幅标志 来自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具有显著增强的特征,且水平叠加次数 走越多,这种特征越明显。如图7.1所示。
图7.1 时间剖面中波的对比标志
(2)波形标志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波形相似(包括视周期、相 位个数、振幅等)。
④ 断层倾角的确定。 测线与断层走向垂直时,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倾角为真倾; 测线与断层面斜交时,可得断层面的视倾角。
3.绘制地震地质解释剖面
通常把在地震剖面上所作的解释方案,叫做地震解释剖面。 把它变成深度剖面,并作出相应地质解释,得地震地质解释剖面。 图7.8所示。
图7.8 LL-906测线的偏移剖面和地震地质解释剖面
2. 时间剖面不一定是地质剖面
2
(1) 时间剖面中显示不出波阻抗为零的地质界面,因此地质界 面有可能多于反射界面。
(2) 同一岩性的地层有可能存在不同的物性界面(如水.气,油. 水分界面),因此地质界面有可能少于反射界面。
3. 时间剖面不等于深度剖面,如绕射波、回转波等,会造成 各种假想。
二、时间剖面中波的对比 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位表现为同相轴的形式。在地震记录
图7.3 背斜型界面的自激自收t0时间剖 面
较强,向两侧
变弱。图7.5示 图7.4 绕射波示意图
为侵蚀面上产
生的绕射波。
图7.5 侵蚀面上的绕射波
4.断面波 断面波:当断距较大,断层面两侧的岩石波阻抗有明显差别, 且断面较光滑时,断层面本身就是一个反射界面,在此界面上产生 的波动。如图7.6示。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
浅震勘探的最终目的:解决具体的地质问题。 资料采集是基础,处理工作是关键,资料解释是地震工作的中枢。
第一节 反射波资料的解释
由于反射法数据处理最终得到的是反射时间剖面,因此,反射
波资料的解释也就是对地震时间剖面的解释。
一、时间剖面的特点
1. 同相轴的起伏能定性地表现反射界面的产状变化:h V t0
(3) 波场呈“背斜”形,其“背斜”顶点应是凹界面底点。
2.发散波
发散波:背斜形界面如同凸面镜,对能量有发散作用。 图7.3示。反射波隆起的范围和幅
度都比实际的背斜增加了。
3.绕射波
图 7.4 示 ,
特 点 : (1) 同
相轴形态为双
曲线,似小
“背斜”构造
信息,“背斜”
顶点即绕射点
位置。 (2)绕射点能量
五、成果图的编制 1.剖面图的绘制
(1) 均 匀 介 质 中 的 t0 法如图7.9所示。
先从(a)图中读取S1、 S2、S3各测点的t0时间, 并用式进行时深转换;
然后如图(b)所示,分别
以测点S1、S2、
图7.9 t0法绘制深度剖面示意图
S3、h1、h2、h3为半径作圆弧,圆弧的包络即为待求反射面。
(2) 连 续 介 质 中 的 t0 法
连续介质中,绘制深度剖
Z 0i
1
(ch V0 t0i
2
1)
面采用曲射线t0法。连续介
质条件下的等时线方程为
R0i
1
sh V0 t0i
2
式中:t0i-Si测点的自激自收时间,V0、β-初始速度与速度增
长系数。
如图7.10示。
①在测线上S1点的回声时间 为t01,将它代入以上方程,可求出 相应的Z01、R01;
地震波场:地下地质体总的地震响应。 1.回转波 当凹界面的曲率半径小于埋深时,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会形 成反射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相互倒置的回转波场。图7.2示。
图7.2 回转波
(a)水平叠加时间剖面
( b)偏移剖面
回转波有如下特点:
(1) 呈“蝴蝶结”形态;
(2) 有能量聚集作用,致使同相轴振幅增强;
相关主题